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3.05.10
元旦(春节)
元旦民俗
桃符:亦名“桃板”。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神像。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我是春前旧土牛。”版,同板。
小挂千: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的小红纸或小黄纸。清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挂千》:“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其物民户多用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闹嚷嚷: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丝之上。为古代“人胜”、宋代“闹蛾”之遗。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戴闹嚷嚷。”原注:“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年糕: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成的糕。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又称“水磨年糕”。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冬腊水制成,可存贮数月之久。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按:吴人所制“糕元宝”,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
五辛盘:亦称“辛盘”。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凉菜食用。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意在尝新。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春盘”。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元日制五辛盘。”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庄子》所谓春正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藏也。《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
糯花米:
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并有用来占卜之俗。起于宋以前。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太仓志》因之。范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天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姑苏志》云:‘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正月初,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为冬至后的第四十六日。是一年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日,标志春节的肇始。自先秦以来,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历代统治者都在这天出东郊,举行盛大的迎春典礼,以祈求丰年,奖励农耕。先秦至汉,此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祭春神青帝句芒,车旗幡帻皆为青色。郡国亦如之,并陈列土牛以示民节令早晚,寓重农之意。晋代以下,更有食春盘、帖“宜春”字,剪彩燕、宫中赐群臣彩胜、鞭春牛、咬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立春民俗
春幡:也称“春幡胜”、“幡胜”。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此俗起于汉,至唐、宋时,春幡之制作更为精巧。《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亦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前蜀牛峤《菩萨蛮》词:“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帻,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是日赐百官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岁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入谢。
◎路神生日(元月初五):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名“人日”,原因不可考。或传说这一天为人类的诞生日,故称。旧时有登山、饮酒、剪贴彩胜,食菜羮和煎饼的风俗。民间又传说这一天“老鼠娶亲”,晚上禁点灯烛。据记载,此节日当起于晋代以前。晋董勋《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南朝梁宗懔《荆禁岁时记》:“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注“剪彩人者,人人新年,形容改从新也......春日登临,自古为适、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晋代桓温参军张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诗,近代以来,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未知所出。”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注引《寿阳记》:“越伯会为豫州刺史,立义楼,每至元日、人日......乃于楼上作乐,楼下男女盛饰,游看作乐。”宋苏辙《踏青》诗序:“眉州之东门十数里,有山曰蟆颐,山上有亭榭松竹,下临大江,每正月人日,士女相与游嬉,饮酒于其上,谓之踏青。”《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人日》:“七日,俗谓‘人七’日。民间忌点灯,为鼠娶妇。”又“人日采七种菜,和米粉食之,曰七宝羮。”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民俗
玉梅: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节物尚白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届时街头巷陌,皆有售卖。此风习延续至宋以后。宋晁冲之《传言玉女》词:“娇波向人,手然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
走百病: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谓可健身却病,称为“走百病”,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团:本写作“糰”等。一种以糯米粉做成的食品。入水煮者,称水团或汤团,多于新年及元宵日食之。亦有蒸熟者。多有馅。唐代为端午节食品。今称大而干的为团,小而汤煮的为圆子。团,盖取其形圆之义。唐韦巨源《食谱》中有“玉露团”、“如意团”。至宋代杭州水团、糍团等名色。后世沿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盆中。”宋吴氏《中馈录》:“煮沙团方:沙糖入赤豆或绿豆沙,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清袁枚《随园食单》:“罗卜汤团,水粉汤团。”清顾禄《清嘉录.三月.青团烤熟藕》:“市上卖青团、烤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
送穷:农历正月的最后一日(二十九或三十日),夜无月,称为晦日。民间相传,于此日,弃破衣于巷,祭“穷神”,号曰“送穷”。表示了古代人民希望摆脱贫困,生活富裕的愿望。此俗产生于唐以前。《天中记》卷四引《岁时记》:“高阳氏(即传说中的帝王颛顼)子瘦约,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唐韩愈《送穷文》注引唐《四时宝鉴》:“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唐姚合《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社日: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春以祈谷,秋以谢神。汉以前,仅有春社,汉以后才有春、秋二社日。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神。相传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其俗起于先秦。《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又《礼记.月令》:“择元日,命民社。”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神其农业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注引郑玄曰:“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社也。”《北史.李士谦传》:“士谦宗族豪盛,二社会宴,饮醉喧哗。”参见“春社”、“秋社“
春社: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里中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礼记.明堂位》:“是故夏勺、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在蜡,天子之祭也。”唐张籍《吴楚歌词》:“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唐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元方太古《社日出游》诗:“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挑菜:宋代风俗。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青年妇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应时节,供制春盘,称为挑菜,当时并以二月初二日为挑菜节。宋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词:“挑菜初闲,禁烟将近,一城丝管。”宋史达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闻卖杏花有感》词:“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宋周密《武林旧事.挑菜》:“[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用此以资戏笑。王宫贵邸,亦多效之。”清端木国湖《沙湾放船》诗:“时节刚逢挑菜好,女儿多见采茶忙。”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按照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填仓,是为了纪念一位好心的无名氏仓官。
◎正月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三令节时,士女泛舟游乐,在水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官同乐。
◎春龙节(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花朝节:花朝节又称“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上巳及民俗
祓禊:古代于春秋两季,有至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发习俗。源于上古。春季常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并有沐浴、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三国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称为祓禊。《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汉应劭《风俗通》:“禊者,洁也,故于水上盥洁之也。”汉张衡《南都赋》:“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刘孝标注引晋王羲之《临河叙》:“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汉至唐代,赋咏极多,如东汉笃、《祓禊赋》、晋张协《洛禊赋》、隋卢思道《上巳禊饮诗》、唐沈佺期《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皆写此事。
饧粥:饧,麦芽糖稀。自古寒食节有食粥的风俗,唐宋以后,人们喜在杏仁粥内浇以糖稀,杏仁饧粥乃成为一种普遍的节令食品。旧时清明前后,街头巷尾皆有小贩吹箫卖饧。《玉烛宝典》卷二引晋陆翙《邺中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有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是今糗也,中国以为寒食。又作醴酪,醴者,火粳米或大麦作之;酪,捣杏子仁,煮作粥。”原注:“今世悉作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者,一饧沃之也。”唐佺期《岭表逢寒食》诗:“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宋王易简《齐天乐.客长安赋》词:“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桃花粥: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清明: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及民俗
◎立夏节:立夏节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的仪式。近代民间,有尝新和秤人之习,此日人们把将熟之小麦、大麦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或用秤秤人之轻重以祈福。立夏节民间严禁家人坐在门槛上。许多人还习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立夏,浴佛节,药王生日
立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四月初,阳历的五月五日或六日。为夏了的开始。古代此日天子亲率公卿出南郊,举行迎夏之礼,众皆穿赤衣,以符夏神赤帝之意。至明清时,江南一带有烹新茶、尝新、供祖先、秤人诸风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斋)。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失说。”古代诗文中,“初夏”、“孟夏”、“首夏“夏首”亦指立夏。唐太宗《初夏》诗:“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家以侈丽相竞,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若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盛以哥、汝瓷瓯,鲜艳夺目。”清顾禄《清嘉录.四月.立夏见三新》:“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供神享先,名曰夏见三新。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狮、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又《四月.秤人》:“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
浴佛节:民间宗教节日。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传为释迦牟尼诞辰。寺院至此日以香汤浴佛,并煮乌米饭,施与信众,民间有放生活动,店肆中亦作乌米糕,居民皆买归供佛。起于六朝,后世沿之。《高僧传》:“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以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会,舟楫甚盛,略如春时小舟,竞买龟鱼螺蚌放生。”清顾禄《清嘉录.四月浴佛》:“僧尼香花灯烛,置铜佛于水盆,妇女争舍钱财,曰浴佛。居人持斋礼忏,结众为放生会,或小舟买龟鱼螺蚌,口诵《往生咒》放之,竟日不绝。”又《四月.阿弥饭》:“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居人买以供佛,名曰阿弥饭,亦名乌米糕。”又引《吴县志》:“僧家以乌叶染米,作黑饭赠人。”龙佩芳《脉药联珠》:“取天南烛叶,煮法渍炊之,名黑饭,故俗又名乌米饭。”
端午: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端午民俗
粽子:又名“端王”、“重五”、“重午”、“端阳”。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初王日。“端”为始之义,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五,意为第一个五日。又因农历五月称“午月”,故亦称“端午”、“重午”。为我国传统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其起源甚古,大玫与祈求农业丰收及防止夏季疫病有关。至晋以后,楚地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也与端午密切联系起来。此日民间历来有悬蒲于门户、饮酒、竞渡、挂天师符、沐浴、驱五毒虫、戴长命缕、食粽子(角黍)等风俗。《后汉书.礼仪志》:“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明余有丁《帝京午日歌》:“都人午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符当髻,衫裙簪朵盈盈新。......踏归百草毒可禳,系出五丝命可续。结缕仍将艾叶悬,祓祥却把兰汤浴。”
挂钟馗:传说唐玄宗因病昼卧。梦一大鬼破帽蓝包、角带朝靴,捉小鬼啖之。自称终南进士钟馗,应举不第,触阶而死。玄宗梦觉而疾愈,命画家吴道子图其象。其说自唐时始传,时翰林院例于岁末进钟馗像,皇帝并以之赐大臣。民间亦是悬像于门首,谓可驱邪逐鬼。唐、宋时挂钟馗像多在岁首,其后则改在端午。唐张说有《谢赐钟馗画表》刘禹锡有《代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岁除,画工献《钟馗击鬼图》。”宋沈括《补笔谈》:“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模搨吴道子钟馗像镌版。除夜,遣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清顾禄《清嘉录.五月.挂钟馗图》:“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钟进士画像,端午悬之以逐疫。”
端午景:亦称“端午节物”。指端午节供养玩赏吃用诸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端午》:“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清顾禄《清嘉录.五月.端五》:“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又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
赤口白舌帖子:宋代民间于端午节时书写的一种帖子,谓能免除因口舌引起的纠纷灾祸。宋吴自牧《梦梁录.五月》:“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又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襘。”《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按,唐、宋时端午节又称天中节。
长命缕:又名“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古代以五月为恶月,以其天气炎蒸,疾病易于流行,自汉以来,即于此月重五前后,以彩色丝线系于臂,谓可保平安健康,又谓能避刀兵之灾,故称。《太平御览》卷三一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五彩,辟五兵也。”清顾禄《清嘉录.五月.长寿线》:“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又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结五彩索系小儿臂上,即古之长命缕也。”诗曰:“编成杂组费功深,络索轻于臂缠金。笑语玉郎还忆否?年时五彩结同心。”
五毒:指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种有害于人的毒虫。端午节,民间有挂五毒图于门户及在儿童手臂或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其意在禳避病害,以求平安。源于宋代,五毒后世名目不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进入夏季时除害灭病的愿望。宋周密《武林旧事.端午》:“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晰蜴等,谓之‘毒虫’。”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簪佩各小纸符,或五毒、五瑞花草。”清顾禄《清嘉录.五月.五毒符》:“尼庵剪五色彩线,状蟾蜍、晰蜴、蜘蛛、蛇蟀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魇毒虫,谓之五毒符。”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午日扇上画蛇、虎之属,数必以五,小儿用之。”◎夏至节:在农历芒种后十五天为夏至,该日日照最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时河南民间多以食凉面条为庆,俗称“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节在汉代已有,宋代官员还放假三天。
分龙节复兴,最有意义的是雩舞等巫仪民俗舞蹈的整理和保存。“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中的这段记述展示了往日华夏巫仪民俗的兴盛和丰富多彩,建议政府积极为民众发掘、整理雩舞、商羊舞等经典的华夏傩舞,作为分龙节的民俗展示活动。
◎天贶节(六月初六):天贶节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东台县人,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糕屑,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还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俗谚。“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此谚的后一句,又作“家家晒龙袍”,在扬州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所以这一天也是“姑姑节”。
◎观莲节(六月二十四):夏历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观莲节(2006.07.19),民间以此日为荷诞,即荷花生日。水乡泽国的江南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染荷香,成为汉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一。
六月六,伏日,立秋
伏日: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干他事。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苧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
洗象:明清时,皇宫中例于三伏日为畜养之象洗浴,届时遣官以鼓乐引导,监浴。往往河两岸观者万众,其情形多于诗人吟咏见之。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三伏日洗象,锦衣卫官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次第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耳昂回,鼻舒纠吸嘘出水面,矫矫有蛟龙之势。象奴挽索据脊。时时出没其髻。观时两岸各万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洗象》:“銮仪卫则驯象所,于三伏日,仪官具履服,设仪仗鼓吹,导象出宣武门西牐水滨浴之。城下结彩棚,设仪官公廨监浴,都人于两岸观望,环聚如堵。”又,明徐渭有《宣武门河看洗象》,清王士祯有《洗象行》咏其事。
七夕
乞巧:古代传说,七夕(七月初七)为天上牛郎、织女相会之期。自东汉至南朝,有向织女乞求智巧之俗,称为“乞巧。”每年至此夕,妇女穿七孔针,设瓜果于庭,礼拜双星。齐武帝并曾起穿什楼,令宫人于七夕登楼穿针。至宋代,除传统的活动外,七夕前,市上竞卖乞巧物品,如魔喝乐、榖板、花瓜、五生盆等精致玩意及食物,民间往往铺陈于门首,以奇巧侈丽相尚。至明代,又有“丢巧针”等习俗。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以乞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渭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种五生:宋代以来,民间岁时风俗,于农历七月初七前,将绿豆,小豆(赤豆)、小麦五谷之属,用水浸于磁器中,待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线束之,置小盆内,七夕供祀牵牛星,谓之“种生”。此类以彩线所系之物,称“五生”。其盆名“生花盆”或“五生盆”。街市上并有出售。培种五生,同时也成了妇女、儿童的一种巧艺,此俗至近代犹存。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龙麝焚金鼎,花萼插银瓶,小小金盆种五生。供养着鹊桥会,丹青帧。”帧,指画幅。明陶宗仪《辍耕录.绿窗遗稿》引元孙淑诗:“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参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陈元靓《岁时广记.七夕.生花盆》、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夕》。
卖巧果:旧时七夕,市上卖油炸面食,因用来供祀双星,故称“巧果”。源于北宋,当时称为“果食”。今已成为传统食品,不限于七夕。用油、面、糖、蜜等制成。宋孟元老《东市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如门神之像......谓之‘果食将军’。”清顾禄《清嘉录.七月.巧果》:“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汆令脆者,俗呼为‘苎结’。”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七夕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诗云:“乞巧谁从贷聘饯,瓜花谷板献初筵。阿侬采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
染红指甲:妇女采摘凤仙花(又名金凤花),捣碎取汁,以染指甲成红色。唐时已有之一,一般多于七夕前后进行。元杨维桢《美人红指甲》诗:“金凤花开色更鲜,佳人染得指头丹。”清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清朱象贤《闻见偶录》:“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张祐《听筝》诗去年‘十指纤纤玉筝红,雁行斜遏翠弦中’盖谓此。”◎中元节(七月十五):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秋社,中元节
秋社: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神报谢。宋时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后世,秋社渐微,其内容多与中元节(七月半)合并。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妳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板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宋吴自枚《梦梁录.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糰、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因此常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有的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特别是南京的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修炼之所,从月初起烧香膜拜者就络绎不绝,到二十五日以后尤为兴旺,清凉山上下游人很多,到处设有茶棚。茶棚的布置,各种各样,一直到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天医节(八月初一):八月初一,宋代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传说黄帝咨于岐伯,人间始有医书,后因以为神。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炙的风俗,天医节当因此而来。这一天山东民间也有天炙的习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研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临朐一带,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习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块洁净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以破布鞋底为燃料,将桃叶熬成汁,捞出渣子,再将桃叶熬成稠糊,这就是桃叶膏。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十分有效。沂南有采马齿苋的习俗,据说这天采的马齿苋,可以治痢疾。济南地区农村在这天吃黍米,叫作“来丰糕糜”,鲁西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中秋(八月十五):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及民俗
食月饼:中秋节食月饼,取合家团圆之意。至南宋尚无此习俗。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所记各种饼中,虽有“月饼”之名,并非节日食品。民间传说,元代末年,人民为反抗残暴统治,以饼子互相赠送,饼内附有字条,相约于八月十五日一同起义。此后,中秋食月饼并以饼祭月,遂成全国性的风俗。其饼以面制外皮,内馅有荤、素、五仁、百果、椒盐各种。近以来,以苏州及广州所制最为有名。乡村农户,则以面纳馅自制圆饼,烘烙而成。或称“烧饼”,实即最初之“月饼”。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顾初《清嘉录.八月.月饼》:“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又《吴县志》:“中秋卖饼,谓之月饼。......冯慕冈《月令广义》亦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中秋食月饼,夜设祭月,取人月双圆意。”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刻饼分瓜几案陈,团团同拜月光神。”参阅邓去乡《燕京风土记.饮食风尚录》。
兔儿爷:
◎重阳(九月初九):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及民俗
重阳:亦称“重九”、“九日”。古代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代《易学》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九为“极阳”而九月九日更是两个“极阳”之数相遇,认为必有灾厄,故《西厢杂记》谓西汉武帝时已有佩茱萸、食糕饵、饮菊酒诸俗,以为禳避之术。至东汉时,又产生方士费长房指点桓景于九日避厄的传说,因而,至迟在汉魏之际已形成此节。此后,重阳登高游赏、佩萸泛菊、食糕成为自宫廷至民间的普遍风俗《晋书.孟嘉传》:“后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史并著戎服,有风至,吹良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嘉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晋陶潜《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所开之花,指菊。元张养浩《九日》诗:“一行作吏废欢游,九日登临拟尽酬。”参见“菊花酒”、“登高”等条。
登高:
古代岁时民俗。即在节日登上山岭高处。其初多与避灾除厄的迷信传说关,后乃成为游览健身活动的一种。多在人日、正月十五日或其他节日举行。至魏晋后,因费长房、桓景传说,相率于九月九日(重九)进行,遂以为俗。较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第六至九日,登山饮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茱萸,传有避疫之效。《南齐书.礼志》:“宋武帝在彭城时,九日上项羽戏马台登高。”唐五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释不登。凭园亭,闯坊曲为娱耳。”清顾禄《清嘉录.九月.登高》:“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终日者。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
菊花酒:自汉代以来,即有在重阳日饮菊花酒之俗,古人认为能使人长寿。历代尚之。至其日,人多提壶携食品,出郭登高,至明胜处饮酒赏节。《艺文类聚》卷四引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辅体延年,莫斯(指菊花)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较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采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豹,醉而后归。”唐李群玉《九日》诗:“玉醴泛金菊,云亭敞玳筵。”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阳》:“九日重阳,都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重九日......登高燕饮者,必簪萸泛菊,犹古人遗俗也。”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十月朝,立冬,冬至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月,阳历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我国以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仅以前,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消寒会:旧时冬至以后,富贵之家邀集亲朋饮酒,轮流作东举行宴会,以消磨冬日。其俗始于唐末。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贵事.扫雪迎宾》:“王元宝每至冬月大雪之际......扫雪为径路......迎接宾客,就本家具酒灸宴乐之,为暖寒之会。”《红楼梦》第九二回:“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刘打伙儿坐下,赐酒说笑。”
消寒图:亦称“九九消寒图”。明清时流行一的一种图画。画梅花八十一瓣,或为八十一圈。自冬至次日起,日染一瓣或涂一圈,作记号以志阴晴雨雪,每九日为一九,至第九个九日为八十一日,冬尽春来。是一种有趣的冬天日历。梅可自己画。圈有刻印售卖者。明刘侗、天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歌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夜口中泗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吃蚤出。”按,歌谣所叙,为明代北京情况。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九消寒图》:“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按《帝京景物略》: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此事予儿时曾为之,不谓与古暗合也。”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消寒图》:“九九消寒之图,旁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冬至: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大傩,腊日,腊八粥
大傩:秦汉时,于腊日前一日,民间击鼓驱除疫鬼,称为“逐除”。宫禁之中,则集童子百余人为伥子,以中黄门装扮方相及十二兽,张大声势以驱除之,称为“大傩”。又称“逐疫”。《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高秀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伥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以恶鬼于禁中......因作方相氏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洛水中。”李贤注引《汉旧仪》:“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罔两域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又“方相帅百隶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酒之。”方相,驱疫辟邪之神。
腊八粥:亦称“佛粥”、“五味粥”等。农历十二月八日,俗称腊八,相传乃释迦牟尼成道日。宋代至此日,各僧寺俱以果、菜等及米煮粥馈送信徒,称为“腊八粥”。民间仿为之,遂成风习,直至现代。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周密《武林旧事.岁晚节物》:“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腊八粥》:“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者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各家布施斗和升,化米都将腊八称。铙鼓喧阗人络绎,一群道士一群僧。”原注:十二月初,僧道各率其众上街化米,谓之“腊八米”。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腊八》:“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粥煮成,祀家堂门灶陇亩,合家聚食,馈送亲邻。”
唐花:亦作“堂花”。北方天寒,腊月所卖鲜花供新年所用者,出于暖室,称为唐花。《日下旧闻考》:“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所谓唐花,又名堂花也。其法自汉即有之。汉世大官园冬葱韭菜茹覆以屋庑,尽夜然煴火得温气,诸菜皆生......唐人诗曰:‘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亦是此法。”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唐花》:“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祀灶及民俗
扫尘: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旧时至农历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宋吴自牧《梦梁录.除夜》:“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清蔡云《吴歈》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又引《岁时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又《月令精钞》:“二十四日为无忌日。”
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此外,民间除夕有于门上贴门神之俗,每至夜半,辄除旧门神,易新门神,至于门上帖春耿,则源于古时的桃符。以红纸书写联语,帖于门上,明以后才普遍流行。除夕夜或岁首,长辈给儿女钱物,谓之压岁钱,盖源于宋时宫廷于岁除,赐钱物于后妃之礼。
年夜饭:农历除夕晚饭,吴地称为“年夜饭”。因一家团聚共餐,又称“合家欢”。其俗源于晋代以前之“分岁”。晋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夜饭》:“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妻孥一室话团圆,鱼肉瓜茄杂果盘。下筯频听谶语,家家家里合家欢。”
接灶:亦称“迎灶”。多在除夕之日,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接灶,表示灶神自天上返回。此日,民间将新的灶神像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接灶》:“安灶神马于灶陉之龛,祭以酒果糕饵,谓之接灶。谓自念四夜上天,至是始下降也,或有迟至上元夜接乾。”又引冯应京《月令广义》:“燕俗,元旦合家少长罗拜灶神以祝,曰迎灶。”又:“长、元、吴《志》皆云‘接灶,多以除夕。’《昆新合志》则于‘上元夜,煎油饨,烤糊涂,接灶。’《常昭合志》亦云:‘上元日,家和米粉为丸以接灶。’吴榖人《接灶诗》自序云:‘抗俗,元旦接灶,其神号曰东厨司命。’”参见“祀灶”。
压岁果子压岁钱:旧时除夕,家中长辈以红绳穿铜钱与橘、荔、糕、枣(谐“吉”、“利”、“高”等)之类果点、一同置于小儿枕下,俟其元旦一早醒来得之,称为“压岁钱”,果子则称为“压岁果子”。或曰起于宋代宫中赏赐之制。至清初已普遍行之。宋周密《武林旧事.岁除》:“后妃诸阁,又各进岁轴儿及珠翠百事、吉利市袋儿、小样金银器皿,并随年金钱一百二十文,旋亦分赐亲王贵邸、宰臣巨珰。”清郭麟《淮阴岁除.咏压岁钱》诗:“红索青铜贯。”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压岁钱压岁果子》:“长幼度岁,互以糕果朱提相赍献,谓之压岁盘。长者贻小儿,以来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徵。”休,美好。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诗去:百十一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守岁烛:旧时人家于除夕之夜,点大红烛一双于卧室中,终夜不熄,直至天明,称为“守岁烛”。明王彦泓《残岁即事》诗:“纱笼椽烛焰如幢,火齐呈花喜一双。为惜轻风吹烬落,晓妆成后未开窗。”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烛之大者,可通夕。杭俗除夕燃之,为守岁计。”清郭麟《淮阴岁除咏守岁烛》诗:“双枝争灿烂。”清吴锡麒《咏守岁烛》诗:“烛房人乍醒,蜡炬未全消。阅岁心三寸,流光影一条。”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守岁烛》:“燃双椽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荣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