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是C/C++中很常用的修饰符,它被用来控制变量的存储方式和可见性。
我们知道在函数内部定义的变量,当程序执行到它的定义处时,编译器为它在栈上分配空间,函数在栈上分配的空间在此函数执行结束时会释放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想将函数中此变量的值保存至下一次调用时,如何实现?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定义为全局的变量,但定义一个全局变量有许多缺点,最明显的缺点是破坏了此变量的访问范围(使得在此函数中定义的变量,不仅仅只受此函数控制)。static关键字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在C++中,需要一个数据对象为整个类而非某个对象服务,同时又力求不破坏类的封装性,即要求此成员隐藏在类的内部,对外不可见时,可将其定义为静态数据。
全局(静态)存储区:分为DATA段和BSS段。DATA段(全局初始化区)存放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BSS段(全局未初始化区)存放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程序运行结束时自动释放。其中BBS段在程序执行之前会被系统自动清0,所以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程序执行之前已经为0。存储在静态数据区的变量会在程序刚开始运行时就完成初始化,也是唯一的一次初始化。
在C++中static的内部实现机制:静态数据成员要在程序一开始运行时就必须存在。因为函数在程序运行中被调用,所以静态数据成员不能在任何函数内分配空间和初始化。
static被引入以告知编译器,将变量存储在程序的静态存储区而非栈上空间,静态数据成员按定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初始化,注意静态成员嵌套时,要保证所嵌套的成员已经初始化了。消除时的顺序是初始化的反顺序。
静态全局变量有以下特点:
优点:静态全局变量不能被其它文件所用;其它文件中可以定义相同名字的变量,不会发生冲突。
(1)全局变量和全局静态变量的区别
一般程序把新产生的动态数据存放在堆区,函数内部的自动变量存放在栈区。自动变量一般会随着函数的退出而释放空间,静态数据(即使是函数内部的静态局部变量)也存放在全局数据区。全局数据区的数据并不会因为函数的退出而释放空间。
看下面的例子:
输出结果如下:
static关键字最基本的用法是:
被static修饰的变量、被static修饰的方法统一属于类的静态资源,是类实例之间共享的,换言之,一处变、处处变。
在C++中,静态成员是属于整个类的而不是某个对象,静态成员变量只存储一份供所有对象共用。所以在所有对象中都可以共享它。使用静态成员变量实现多个对象之间的数据共享不会破坏隐藏的原则,保证了安全性还可以节省内存。
报错:
结论1:不能通过类名来调用类的非静态成员函数。
通过类的对象调用静态成员函数和非静态成员函数。
编译通过。
结论2:类的对象可以使用静态成员函数和非静态成员函数。
在类的静态成员函数中使用类的非静态成员。
编译出错:
结论3:静态成员函数中不能引用非静态成员。
在类的非静态成员函数中使用类的静态成员。
结论4:类的非静态成员函数可以调用用静态成员函数,但反之不能。
使用类的静态成员变量。
按Ctrl+F7编译无错误,按F7生成EXE程序时报链接错误。
这是因为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在使用前必须先初始化。
在main()函数前加上intPoint::m_nPointCount=0;再编译链接无错误,运行程序将输出1。
结论5: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必须先初始化再使用。
思考总结:静态资源属于类,但是是独立于类存在的。从J类的加载机制的角度讲,静态资源是类初始化的时候加载的,而非静态资源是类实例化对象的时候加载的。类的初始化早于类实例化对象,比如Class.forName('xxx')方法,就是初始化了一个类,但是并没有实例化对象,只是加载这个类的静态资源罢了。所以对于静态资源来说,它是不可能知道一个类中有哪些非静态资源的;但是对于非静态资源来说就不一样了,由于它是实例化对象出来之后产生的,因此属于类的这些东西它都能认识。所以上面的几个问题答案就很明确了:
一般总结:在类中,static可以用来修饰静态数据成员和静态成员方法。
静态数据成员
静态成员函数
再给一个利用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和函数的例子以加深理解,这个例子建立一个学生类,每个学生类的对象将组成一个双向链表,用一个静态成员变量记录这个双向链表的表头,一个静态成员函数输出这个双向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