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并且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人智慧其实非常的玄妙,奇书出自奇人,或者是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朝野重臣;或者是隐居深山的世外高僧、愤世隐士。“奇”书内容犹如“天书”般的深奥,博大精深,堪称秘籍。据30年代的《历代兵书目录》记载,古代兵书有1304部,现存288部。1988年的《中国古代兵书知见录》计算为3380部。其中存留下来的书为2308部,仅有存目的为1072部。
一、孙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今存13篇: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武,字长卿,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据说他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左传》记载: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也即卫惠孙的后代以孙为氏。又根据《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考证出了孙武为卫国惠孙之后。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孙武》
二、吴起《吴起兵法》
三、孙膑《孙膑兵法》
孙膑,其本名孙伯灵。孙膑名字的由来是他受了膑刑(古代剜去膝盖骨的刑罚叫做“膑”)。史记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四、檀道济《三十六计》
五、姜尚《六韬》
这正是: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姜子牙》
六、曹操《孟德新书》
曹操,字孟德。曹操《孙子略解》是第一个开创这个有注释的先河,在当时的军事理论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并且弥补了军事理论,在这方面没有注释的空白。《孟德新书》乃是曹操总结半生军事生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并创新军事理论的成果。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书,在《孟德新书》之前,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阴符》等广为流传。在《孟德新书》之后,除了诸葛亮《将苑》二十四篇之外,整整几百年都没有出现新的名作,直到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才开创了中国近代战争军事理论的新高峰。《孟德新书》有十四篇,其中十三篇是兵法韬略,而最后一篇是政略。在《唐李问对》中仍有提到“曹公《新书》”。《唐李问对》记载了他们探讨的内容:
太宗曰:“奇正素分之欤,临时制之欤?”
靖曰:“按曹公《新书》曰:‘己二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己五而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此言大略耳。唯孙武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循还之无端,孰能穷之?’斯得之矣,安有素分之邪?若士卒未习吾法,偏裨未熟吾令,则必为之二术。教战时,各认旗鼓,迭相分合,故曰分合之变,此教战之术耳。教阅既成,众知吾法,然后如驱群羊,由将所指,孰分奇正之别哉?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是以素分者教阅也,临时制变者不可胜穷也。”
太宗曰:“深乎,深乎!曹公必知之矣。但《新书》所以授诸将而已,非奇正本法。”
太宗曰:“曹公云‘奇兵旁击’,卿谓若何?”
靖曰:“臣按曹公注《孙子》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此说与旁击之说异也。臣愚谓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乌有先后、旁击之拘哉?”
这些文句里,太宗李世民这样盛赞曹操:“深乎,深乎!曹公必知之矣!”李世民对曹操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七、李筌《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原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道家著作,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筌。太白即“金星”,又名“启明星”。俗指太白星宿,又称金星、启明、明星、长庚。因为金星在夜晚的天空出现时,“大而能白,故曰太白”,“一曰殷星,一曰大正,一曰营星,一曰明星,一曰观星,一曰大衣,一曰大威,一曰太皞,一曰终星,一曰大相,一曰大嚣,一曰爽星,一曰太皓,一曰序星”——《开元占经》。杀破狼是紫微的一种命格,是七杀、破军、贪狼三颗星。按命理学来说天煞孤星和杀破狼合称为两大绝命。古代那些征战沙场的大将军,多半是属于这种命格。杀破狼座命的人一生漂泊,大起大落。杀破狼最早见于易经,属于紫微斗数,在命理学中,七杀、贪狼、破军在命宫的三方四正会照时,就是所谓的“杀、破、狼”格局。“七杀星”、“破军星”、“贪狼星”,七杀为搅乱世界之贼;破军为纵横天下之将;贪狼为奸险诡诈之士;杀破狼星系表示着一种动荡和变化,一生大起大落,常有人生迷茫的时候,一生需要注意小人奸邪伤害。杀破狼喜动不喜静,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太白阴经》从心术到谋略,以至治军、选将、用兵、攻守战具、工程、通信、行军、宿营、战阵、军用文书、人马医护、物象观测、军仪典礼以及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均有论述,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得以从中了解到唐代以前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的发展状况,也使我们得以窥见唐代的作战原则、将帅修养、指挥艺术、军事训练、军事法规、军需供应等。《神仙感遇传》云,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10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此书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
八、黄石公《三略》
九、《虎铃经》
《虎钤经》是中国宋代著名兵书。“虎”为“虎符”,即“兵符”,“钤”即“锁钥”,《虎钤经》即为开启兵符锁钥之书,掌兵权者应备之经。许洞撰。共二十卷、二百一十论。该书始撰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完成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现存有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
《虎铃经》,“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摄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或作于己见,或述于古人”,常为谈兵者引用。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他还认为,要取胜须“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未战之前要“先谋”:欲谋用兵,先谋安民;欲谋攻敌,先谋通粮;欲谋疏陈,先谋地利;欲谋胜敌,先谋人和;欲谋守据,先谋储蓄;欲谋强兵,先谋赏罚等。既战之后,一要善于“夺恃”:夺气、夺隘、夺勇等;二要善于“袭虚”:以佯动、诱敌击其虚;三要“任势”:乘机击敌懈怠,设伏击敌不意,乘胜扩张战果等。还强调“逆用古法”,“利在变通之机”。
十、戚继光《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明代军事著作。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书前还冠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十五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问世后,每当遇到有外敌入侵之时,或战争频频发生的时候,带兵之人就想起戚继光的军事著作,力求从中寻求治兵之方、用兵之术,以赢得抵御外敌的胜利。现存的明刊本《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和《练兵实纪》有20种之多,其中有5种就是这个时期刊刻的。《四库全书》只收兵书0部,其中2部就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和《练兵实纪》。后人不仅对戚继光兵书进行了刊刻,还重新编纂,并在部分有影响的兵书中吸收了戚继光军事著作的内容,可见戚继光兵书对后世的影响之广泛。
《练兵实纪》是专门论述练兵的古代兵书。该书特点与《纪效新书》一样,唯求实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继光初到(蓟)镇,疏有云:‘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此书标曰‘实纪’,征实用也。”“今以此书考其(戚继光)守边事迹,无不相符,非泛摘韬略常谈者比。”清钱熙祚《墨海金壶·练兵实纪跋》说:该书“与《纪效新书》同异参半。盖倭寇乌合之众,得其节制,易于歼除;备边则劲敌当前,非百倍精严,未易言守。事情既别,方略亦殊,故言之尤详且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