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看一下乒乓网这位球友的提问:
湿父您好,教练常说球改大了要先撞击后摩擦,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业余有必要这样吗。
一、大球对比赛有影响
乒乓球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40+对比赛还是有影响的。
看早期38毫米赛璐珞乒乓球的比赛,对攻中速度特别快,甚至都看不清楚这个球。
40+指的是40~40.5毫米之间直径大小的球,直径改大了以后会发现速度和旋转有明显地减弱。
在体博会打过这种直径50毫米的球,这种球很慢,拉过去旋转不是很强,但是又很难接。
因为球大了以后相对来说接触球拍的面积也会增大,那么也更加容易吃球的旋转,虽然球看起来不是很转。
二、撞击与摩擦关系
打40+的新材料球的时候要先把球打透,也就是有些专业教练说的先撞击后来摩擦。
(一)靠旋转得分困难
撞击就是要主动地迎着球去发力,而不是纯粹地去摩擦球,把球擦薄,因为现在纯粹地擦薄没有什么质量,没有办法像以前通过旋转的变化把对手直接控死。
(二)靠速度难出质量
对于38毫米小球来说,发球或者抢攻的偷袭都会比较有效。
改了40+以后侧身抢攻不但冲不到像38毫米的那种质量,反而影响了还原,正手的空档太大了。
(三)撞击与摩擦共存
现在要讲究技术的全面性,尽量地保证正反手的技术水平均衡,在提高发力把球打透的过程当中保证摩擦。
撞击和摩擦本来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撞击球的同时也能制造摩擦,因为发力不可能是100%透过球的中心点,一定会有一定的偏离,只要偏离球心了力量的方向上就会产生旋转,所以在发力打透的过程当中可以制造摩擦。
比如正手前冲时要主动地把球打透,但同时又不是完全地透过球心,通过拍型的改变在球体的表面进行一个曲线的摩擦,挥拍是一个曲线,而不是不是线性,等于在球体的边缘进行了一个滚动式的拍型改变,比如说先立后往前压,那就等于在球体的表面进行了快速地摩擦,这个是在有发力打透这种感觉下面去制造的摩擦,那这样拉过去的球既有速度也有旋转,质量就会更高。
三、40和40+球区别
对于一般的业余球友来说,40毫米和40+的球对他们影响不是太大,没有把握去前冲的球还是得拉加转保证上台率。
只有专业运动员来说,不是特别强的下旋球一般都是可以去爆冲的,因为力量是可以克制球的旋转的,这个只是针对爆发力足够好,并且手感足够好的前提下。
对于业余球友而言还是要先保证上台率,保证摩擦再来加质量,因为摩擦是保证上台率的前提条件。
今天的解答就到这里,也欢迎大家在乒乓网提问区进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