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表现在餐桌上,从吃饱吃好,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舌尖上的“食代”变迁,记录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
“凭票供应”的“食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千疮百孔,工农业生产一穷二白,百姓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基础食品都要凭粮票、油票、肉票限量购买。
“应有尽有”的“食代”。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猪肉、食用油等商品供给充足,价格调控逐步放开,各类票证相继退出历史舞台,“鸡鸭鱼肉”走入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1993年,刚上小学的我,开始有了属于自己“食代”记忆。父亲从部队退伍后就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工资虽然不高,也能保障一家人的温饱。童年的餐桌是丰富的,每日三餐,蔬菜、瓜果、蛋、禽、肉类,轮番上阵。时逢过年过节,家中老小齐聚一堂,各位长辈更是“各显神通”,每人亮出一道拿手菜,“吃饱吃好”已是不再需要担心的问题。而我的味蕾对食物的渴望却没有停留在自家的餐桌上,能够“下馆子”换换口味,当然最符合我的心意,但受限于经济条件,并不能经常得到满足。这时候,5毛钱一包的方便面就成了我童年最难忘的美食之一,精致的包装、丰富的调料和便捷的冲泡方式,使得方便面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便与我舌尖的味蕾和内心的渴望一拍即合,顺势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爱恨纠葛”。2005年,或许是受祖辈父辈影响,我于高中最后一学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顺利考入一所位于南京的军校。
2009年,我从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南部边陲的野战部队,亲历了最近10年部队伙食的变化。曾经作为衡量伙食质量“硬指标”的鸡腿,已逐渐被战士们“冷落”,以前要吃“精”,现在要吃“粗”,更多以糙米、粗面为原料的菜品被端上部队的餐桌。记得当时机关的工作餐中,一道由玉米、红薯、山药等蒸制而成的“粗粮拼盘”总是最先“见底”。随着营养学被普通百姓所熟知,以往被视为美味佳肴的鸡鸭鱼肉已不再是人们“下馆子”的必点菜,“敞开肚子吃”的日子也已成为历史,各种绿色、有机食品充斥了超市的大卖场。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病,怎样搭配最养生,成为百姓餐桌上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机、绿色、素食、低脂、药膳成为这个“食代”的关键词。
“互联网+”的“食代”。从“食为天”到“食唯鲜”,随着我国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大电商推出的“及时送”业务,使得百姓足不出户,便可吃到国内外美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百姓餐桌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折射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推动着新“食代”的内涵持续不断的演化。从苦难走向辉煌,历经近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美起来,今日之壮丽盛世,如我党先辈所期盼,历史的巨轮仍将滚滚向前,餐桌的故事还在代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