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脯”是菜头(萝卜)经过加工制作的食品,有人叫“萝卜干”。但我们陆丰都叫菜脯,它是我们的土特产,过去在农村,家家都制作菜脯。
制作菜脯在农村叫“腌菜脯”,也叫卤(读:路)菜脯。小时候,我去外公家,参与全过程,至今还没有忘记那些工序。
菜头(萝卜)收成时,我们将菜头拔出,保留与菜头一公分左右的叶梗(腌制后叫菜脯鬃,可和猪肉一起煲汤吃),用水洗净,大的菜头,切成两或四瓣,摆在菜头园曝晒二至三天,将其晒软。到了傍晚,进入“躝(潮汕话注音:贰我,因找不到原字,请教一位潮汕话研究专家,用此字代替较接近,故借用)”的阶段。躝菜头,就是把菜头放进大桶,撒上很多粗海盐,将菜头像搓衣服那样搓来搓去,让盐渗透菜头里面。躝菜头工程比较大,每个都要过关,如果菜头多,用两三只桶同时进行。菜头躝好后,放在事先挖好一个堀,底铺上稻草,放上一层菜头后,再撒一层盐,放一层撒一次盐,最后铺上稻草,压上大石头或重物,让水挤出,算一个过程。
第二天,将压在堀里的菜头拿出来晒,到傍晚再躝一次,程序同上。
一般情况,菜头躝三次,晒二至五天,就好了。这是过去传统的做法,原汁原味,中间没有添加任何配料。
菜脯腌制是在田园进行的,完成后挑回家,放进菜脯瓮,上面放些“八角末”,再封存。留起来,一般都要吃上一年,等到明年菜脯出来。农村每个家庭都有菜脯瓮,大小和多少不同,那个年代,家里有多少瓮菜脯也属于衡量家庭经济的条件,如,媒人向女方介绍男方家境时,会说到家里有多少瓮菜脯或咸菜。
过去,菜脯是农村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除营养价值,作用不少。家里没有其他菜时,洗几条菜脯应对。除了单独用菜脯当菜,有条件情况下,还可以炒油,煎菜脯蛋,煮菜脯粥,炒菜脯饭;菜脯也是吃擂菜、卷薄饼其中一种佐料。节日时,可包粿,还可和“淡甲”、“红目鲢”等鱼一起煮汤。正月初一,也是早餐吃斋其中一盘菜。
当时我读高中,很多农村来的内宿生,都是带着菜脯当一日三餐的菜,一般是带菜脯条,有少数是切成小块炒过油装在玻璃瓶带来的。
菜脯未完全晒干,有人拿回来吃或送人,我吃过,原汁原味,清脆,爽口;炒油加点辣椒,更有风味,比完全晒干好吃,不过不能放久保存。农村家庭菜脯多的,拿些给城里的亲戚,也有拿到市场去卖。我一位在广州工作的亲戚,每次来东海,都要买很多,我问广州没有吗?他说,陆丰菜脯好吃、味道好。陆丰是一个范围,各地方都说自己村的菜脯好吃,小时候,曾听人说大塘的菜脯好。听妇女唱过歌:我嫁去大塘,是大塘菜脯甜过糖。后来在东海生活,有人说神冲的菜脯好吃。
菜脯存放几十年,成了老菜脯,在潮汕一些旅游点和土特产小店,是一种宝贝,据说,能治消化不良,拉肚子病,可调理肠胃等。
如今,我离开农村到一线城市生活。在超市及一些商场,菜脯(萝卜干)品种多种多样,原始制作却很少,都是通过工厂机器流水线生产出来,加上各种配料,有切成小快,散装、袋装、瓶装等,口味不同,任人选择,除了买回家吃,一些餐厅也作为一种餐前小食提供顾客。
我曾去看望一个在陆丰农村开小店远房叔叔,临走,叔叔问我要啥时,我说菜脯,他立即从店里一个编织袋拿出来,这是从外地进货来的,不是本地菜脯,叔叔说,如今已经不制作,都是买现成的。
前不久,一个农村同学到我家,送我一包菜脯说,这是自家腌制的。他告诉我,现在农村人极少腌了,菜头成熟后,有人到村里收购。他怕那些通过机器制作有添加剂之类的,所以,每年都要拿出一两百斤菜头来制作菜脯。我问是不是原始那种?他点头,又补充晒是在家旁边的水泥地,压菜脯是用竹片围一个圈,将菜头放进里面,再压大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