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物链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摘要:“动作连接”的含义指的是一个静止的舞姿造型过渡到另一个静止的舞姿造型,可以说每个动作过渡间的起始连接,点线处理,动势渲染,起承转合等。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一个短句,一个组合或一个舞蹈作品最美,最感人之处莫过于动作的过程。
关键词:动作连接;圆;游
人们往往说某人的“韵味”好,也就是说动作的起、行、止的过程,这个“韵味”就是“连接”。“连接”不同于动作的亮相,它是动作与动作之间力的转换过程。在古典舞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蹉步、圆场以及各种动作的不同变化等,都可以当作“动作连接”。看一个组合或一段舞蹈动作是否流畅、是否完整,除造型新颖与否,主要动作提炼得当与否外,很重要的方面要看动作连接安排得如何。
一、中国古典舞动作连接特性:圆与游
1.圆的动态特征
2.游在动作连接中的特点。
二、动作连接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体现
1.圆而返,返而圆
太阳图式的封闭性与收敛性的背后是相容、相生、内涵的广博与给予人的视觉上的充盈是可以涵涉一切世俗。舞动中有太极,一个圆内有首尾相衔的黑白两条鱼,这就是古老的“阴阳鱼图”,白代表阳鱼,黑代表阴鱼,两鱼体无间,它形象地呈出现出东方人的宇宙意识:“《易经》的无往不复,大地际也”、“《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连接有着太极图式的圆曲之美充实之美,它讲求内方外圆,动静合拍将人体作为大宇宙中的小宇宙,追求阴阳协调虚实相生。而所有圆的圆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心,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连接在“反复其道”“极则复反”的大化意识之真,深切体会了圆而返,返而圆的具体与真意。
关键词食物链保护生物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知道食物链的概念及其特点;说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活动,尝试画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树立小组团结合作意识;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研读文本,编制教案,制作课件,下发学案;学生预习教材,查阅资料,准备学具,预做学案。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的生存与周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空气、水、温度、土壤这些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
教师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并提出问题:猜一猜,这体现了什么成语,表示了什么意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
螳螂、蝉、黄雀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蝉吃螳螂,黄雀吃蝉)
螳螂又是以什么为食,黄雀又能被什么动物所吃?(植物,鹰)
通过这个动画,说说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关系)
3.1做中学(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谁吃谁?
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通过依次递进的5个活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动口讲、动耳听的能力。
教师出示问题:这是农田附近常常可以见到的青蛙、青草、蛇、蚱蜢、鹰、鸡等几种生物,你知道这些生物之间谁吃谁吗?
师生活动1:做一做。
动手做常常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教师展示活动素材,引发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活动体验,为构建概念做好形象化模型。
学生利用已有知R经验,分析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自行写出,再小组讨论,将卡片连接形成链状来表达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生活动2:画一画。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注意”栏目,通过动手做过渡到用笔画,形成比较清晰生动的表象,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体现了学习的一般过程。教师提出以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①你会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它们的捕食关系吗?你写出了几条?
②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长短不一的链条)
③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④在食物链中,连接各种生物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标出?(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被吃的写在前面吃的写在后面)
师生活动3:评一评。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画出食物链,然后由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学生展示画出的食物链,再通过评价环节,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做到当场反馈和即时纠错,提高了学习效率。
①青草鸡鹰;②青草鸡蛇鹰;③青草蚱蜢鸡鹰;④青草蚱蜢鸡蛇鹰;⑤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师生活动4:想一想。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食物链和讨论题,讨论食物链的共同特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思考,从分析例题中食物链特点开始,过渡到对“食物链”概念内涵的归纳。讨论如下:
①食物链一般由哪几类生物构成?(绿色植物和动物)
②它们分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已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获取)
③从屏幕上的这几条食物链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起始端均为植物,第2、第3及以后的环节均为动物)
④第2、第3环节的动物有何不同?(第2环节的动物大多为植食性动物,第3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⑤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鸡可以位于第2环节,又可以位于第3环节,说明了什么?(鸡可以吃植物,又可以吃动物,是杂食性动物)
师生活动5:练一练。
教师以练习启发学生不断思考,避免了传统概念教学中死记硬背的缺陷,锻炼了学生面对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形成的概念比较深刻。练习题如下:
①某一菜地的生物有黄鼠狼、鸡、菜青虫、狐狸、青菜,完成习题:
A.一共有几条食物链?(四条)
B.图中4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植物(青菜),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生产者。
C.图中植食性的动物是菜青虫,鸡的食性是杂食性,其中肉食性的动物是黄鼠狼、狐狸。
②食物链的特点。
(①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②位于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③位于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④食物链中通常有少量的杂食性动物)
3.2学中用(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新课学习:人吃谁?
学生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起点,从中“发现”食物链,由此,拓展了食物链概念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到食物链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师生活动1:承上启下。
重新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新课导入时的两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树蝉螳螂黄雀鹰),再画一条和人有关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人)。
师:可见,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联系。那么,人类是否参与这种食物链关系呢?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人的食物从哪里来的呢?教师展示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以及学生在食堂用膳的情景。
师生活动2:设计食谱。
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分析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接着写出动物的食物,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提出问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你这顿午餐从哪几条食物链中获了物质和能量?写出你午餐所涉及的几条食物链。
请学生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汇报展示(水稻人;青菜人;苹果人;水草草鱼人;草牛人;草鸡人)。
师生活动3:人的位置。
学生通过设计午餐食谱的活动,思考两个问题:自己处在食物链中的什么位置?从食物链角度考虑,人会受到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吗?(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属于消费者,位于食物链中的最高位置。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复杂的食物联系,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3.3用中思(提升本课所学内容)
通过对以下问题的思考,不仅加深对食物链种类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人和食物链相互关系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从指责他人到改善自我的转变。
深度提问1:为什么一个生态区域中往往有多条食物链?(一种动物可吃多种动植物,即有杂食性动物存在;一种生物可被几种动物吃)
深度提问2:食物链有哪几种?(捕食食物链:草羊狼,即本节所学内容;腐生食物链:生物尸体细菌真菌:寄生食物链:人蛔虫)
深度提问3:食物链的通用公式怎么写?(食物链通常有3~5个环节,绿色植物食草动物小型食肉动物中型食肉动物大型食肉动物)
深度提问4:从食物链方面,举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些例子?(参考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示意图: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林果间作,桑间养鸡,桑叶喂蚕,蚕沙喂猪、猪粪喂鱼、猪粪肥田等)
深度提问5从食物链方面,举例说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天空过度捕鸟,草原过度放牧,林间过度捕猎,水域过度捕鱼,农田过度捕食青蛙、蛇类)
深度提问6: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受到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该要对它们加以保护,其实,也是为了人类自身更好地生存)
【关键词】教学食物链累积放大爱护保护
第一,食物链(foodchain)一词是英国动物生态学家埃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各类参考资料对其定义众说纷纭。如,①食物链又称为“营养链”,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以食物关系联系起来的链锁关系。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③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然而,对于食物链概念的教学,是使学生能更好地在认识的基础之上,理解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对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概念教学,在生物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教材中却忽略了。
教材中所介绍的食物链仅指捕食食物链,它是生物获取营养的一种食物路径,食物链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一般有4―5个级,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80%-90%。
食物链的诸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低级营养级是较高营养级的营养和能量的提供者,但由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20%能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因此,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得大大多于第二营养级,由低而高,逐级减少,形成生物数量、生物能量以及生产率的金字塔。
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散失,物质的传递和转化,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1)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后者捕食前者。其构成形式是植物一小动物一大动物。如青草一野兔一狐狸一狼。
(2)碎食性食物链。它是以碎食物为基础的食物链。碎食物是由高级植物叶子的碎片,经菌类作用,再掺入微小的藻类而成的。碎食性食物链的构成形式是碎食物一碎食物消费者一小肉食性动物一大肉食性动物。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鱼食鱼的鸟类。
(3)寄生性食物链。它是以大动物为基础的食物链,其构成形式是由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身上。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
(4)腐生性食物链。它是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的食物链。是由腐烂的动植物尸体被土壤或水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以后形成的。
人类与大自然也通过食物链而连接着。人的食物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而动植物是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营养才生长而成的。如果这些动植物含有了来自环境污染的成分,人吃了就有危险。拿水产鱼类来说,如果自然界有了汞的污染,而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可以把汞转变成有机汞,鱼类吃了这样的微生物就会把有机汞储存在身体中,而人吃了这样的鱼,汞就会进入人的神经细胞中,人就会得可怕的水俣病。水俣病是人类污染环境,而污染物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严重伤害人的健康的食物链累积和放大的最典型的例子。在教学中,应当联系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传授。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生物圈中的食物链经常被简化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央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往往带给人们的错觉是自然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恃强凌弱的关系,人们往往会同情弱者、痛恨强者,食肉动物作为强者的代表,往往遭人唾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平等对待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分子。
食物链的例子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使人类受益非浅。比如: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当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回归土壤后,土壤中的微生物会把它们分解成简单化合物,为植物提供养分,使其长出新的叶和果。就这样,食物链建立了自然界物质的健康循环。
如草原生态的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以及昆虫―鸟类等,它们互相制约,共生共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和谐的。在非洲大草原,以狮子、猎豹和猎狗为代表的食肉动物专吃食草动物,它们对角马甚至斑马的猎杀是凶残的,但这种残酷的捕杀既是食肉动物生存繁衍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持草原植物繁茂和生态平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控制,食草动物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当食草动物发展到一定数量,草原就难以承受,草原退化,食草动物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杀,不仅能控制食草动物种群的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时也是提高食草动物的质量。生物学家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证明,食肉动物在猎捕过程中,选择的对象往往是病残弱小的食草动物,这无疑有利于物种的优胜劣汰。从这一点说,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凶残捕杀,就显得自然合理,天经地义了。
学生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学习,就能正确认识食物链是物种紧密联系、相互平等的依据,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数量比率决定自然的平衡。食肉动物和猎物的数量比率合理时,就能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正确认识生物圈中不同物种的平等关系。
很显然,仅以教材内容的知识来应对高考,还远远不够,教学中,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组织者。
参考资料:
1、2012年广东省、江苏省、全国卷(大纲版)高考生物试卷。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达尔文探索生物链》
>>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探讨对蔡甸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生态畜牧业是果洛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畜牧业: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的走向石漠化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经济学思考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建议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探析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畜牧业产业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黑龙江省畜牧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辨析对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思考须对草原畜牧业与草原生态环境间矛盾突出问题的调查浅析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浅析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建设和发展生态畜牧业:贫困山区农民致富之路生态脆弱区草原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生态畜牧业成农民脱贫主导产业锦州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宁夏草地生态与畜牧业生产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石春梅")
生态畜牧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新兴科学产业,是大农领域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规划的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上,当代生态学犹如铁轨,指引着生态畜牧业这个高铁的发展与前进。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畜牧业中,定是以当代生态学为核心的发展体系。
畜牧业从原始的结网捕鱼、囿养鸟兽、役使牛马到现在的生态畜牧,经历了狩猎、圈养、驯化、繁育的漫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变迁,使得畜牧业随之得到的相应的发展。而在21世纪,生态畜牧业就是时代的主旋律,在生态畜牧业中所运用的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物质共生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都是从当代生态学中援引而来,将当代生态学加以运用,既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发展规则。
一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暴露出巨大的能源危机后,原本高投入、高消耗的农牧模式暴露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在困境中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自身原因,农业是我国安邦定国的决定性产业,所以我国明确提出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当代的生态畜牧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食物链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遵循两个原则:(1)养分物质调控;(2)养分流动过程的调节。在该过程中,注重养分在各个环节的走向和合理利用是重中之重,由于食物链起始为养分,则人为投入是不可避免的,要使资源利用比例提高,才能实现生产力逐步提高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统筹调配也尤为重要。作物生产、畜牧生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等各个子系统的构建和养分流动模式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各子系统具有重叠和包含关系,针对当前落后的现状,深入研究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食物链驱动机制和养分流动关系,探讨研究应对我国特殊的食物链养分优化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机制。研究区域或流域等尺度农田,畜牧和家庭亚系统养分流动和循环规律及其调控策略。
针对我国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也应是因地制宜、千差万别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地理分区法、保护空缺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法。全国各地按照自己的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建立应对自己特点的保护措施,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进行功能划分,将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用,将供应与需求平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应有独特的应对方法,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能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发病必须有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光有病原物和寄主,没有合适的条件的话,植物是不会发病的。但在单一农作物环境中,大规模的农作物病虫害却极易发生。而生物多样性原则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在畜牧养殖与农业生产中,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损失,提高了效益,还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使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
例如,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使传统稻作系统又回归自然的保护。在稻田中,不仅种稻,还养鱼、鸭、虾、蟹、泥鳅、鳝鱼等。经过大量实验,这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其主要特点在于,鱼鸭可对植物治病菌菌核、菌丝进行取食,并取食水稻病叶,从而减少菌源,延缓病情扩展;动物在水中活动,使稻间通风透光,致病菌无法正常生长;另外活动能让作物根系间增加溶氧量,提高生长能力;同时水系肥力显著增加;各种稻田常见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对养鸭田的杂草控制力远高于使用除草剂的稻田;稻田CH4排量也有明显抑制。
三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
物质在生态畜牧业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既是物质循环再生,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物质也在流动,物质并不是单一的存在,物质也共同产生。在不停地物质循环中,环境污染也随之避免,系统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共生,在各司其职之后形成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经济时,将其当作一个整体对待,各要素联系起来,以整体的结构去看问题,最终不仅能够揭示生产与消耗的关系,更能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生产模式。
再如,北方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南方稻菜鱼生态农业模式。其建设以农村较富有的土地资源为基础,依据当代生态学理念,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太阳能,开发沼气资源,将养殖业、种植业开展得井井有条。北方的冬闲是农民最无奈的时候,而温室、猪舍、沼气三者结合的封闭农业模式却能将问题迎刃而解,达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在该模式中,温室为养殖、种植提供环境条件,猪舍为温室提供创造温湿条件,并提供CO2作为种植的气肥,同时产生沼气保障温度和人类生活需要。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利用,有利于解决农村冬季收入问题,并能丰富北方冬季的果蔬供应。
1.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我讲一段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诱导出本堂课的大体内容,然后通过录音、录像、电脑等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下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譬如:在讲细胞有丝分裂的时侯,首先我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让学生共同来回答、小结—生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然后分别介绍各时期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应用课件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出细胞有丝分裂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真正的应用做好铺垫。
2.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也产生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而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事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是一个新问题。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穿插网络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意识。
例如:在讲牛胃的时侯,我拿了一个实物的牛胃给学生介绍其各部分的结构及特点,而后通过对比牛胃的模型,应用仿真软件绘制牛胃各部分,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自己归纳牛胃各部分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来自网络技术的信息,了解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牛胃研究的新动态。在布置作业时出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习题,让学生发挥想象,达到增强学生思维意识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相当重要。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生物教学,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二、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要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三、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例1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食物①获取量②食入量③同化量④有机物质积累量
未获取量未食入量未同化量呼吸代谢消耗量]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解析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④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少,其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值大小无法比较。③/②值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答案C
点拨以初级消费者为研究对象,其能量流动概念图如下:
[初级消费者
摄入][初级消费者
同化][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次级消费者
摄入][分解者利用][粪便][生产者][呼吸][散失][散失][呼吸][遗体
残骸][…]
首先,“同化”是指生物由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摄入的食物未被吸收的物质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它进入内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就是同化的量。从而推出等式: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其次,“用于生长、发育、繁殖”是指从生长到繁殖,是生物的构造和机能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变化。简而言之,生物从外界吸收的物质和能量,除用于呼吸消耗保证基本的生命需要之外,剩下的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同于“净同化量”。从而推出等式:同化量=呼吸消耗+净同化量,净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部分。
例2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树木主干
440×1010
(58%)][枯枝落叶
310×1010
(41%)][未伐树
255×1010
(58%)][砍伐树
185×1010
(42%)][木材
130×1010
(70%)][树根
54×1010
(30%)][分解者
285×1010
(92%)][积累
25×1010
(8%)][
能量Q
754×1010][动物4×1010]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解析图中“能量Q”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从图中信息可知,从生产者到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极低,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应人工补充能量,B错误;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中还有动物流向其的能量,C错误;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物质的循环,D正确。
答案D
点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基础知识及规律小结:
(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利用,即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4)能量在食物链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5)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包括各营养级的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主要形式是热能(对生物群落而言,相当于能量输出);
例3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三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①][②][③][④][⑤][⑥][⑦]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需要生产者125kg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解析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并没有被次级消费者同化,因此不能包括在④途径中;②是由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也就是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该能量的去向除了③由第三营养级传递给第四营养级的能量,④次级消费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以外还包括次级消费者自身呼吸消耗,因此②>③+④;三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需要生产者1×(20%)3=125kg;由于食物链的相邻营养级之间都是捕食关系,因此能量流动不可逆转,具有单向性。
答案A
点拨(1)能量是以有机物为载体沿食物链流动的。但食物被被某营养级捕食并不代表其中能量被该营养级全部获得。某营养级生物的食物摄入量=本营养级同化量(即输入量)+粪便量;(2)某营养级生物的粪便并未被该营养级同化,所以该营养级生物的粪便中的能量仍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去向是最终被分解者分解;(3)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问高营养级增重至少需要多少低营养级生物,则取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最多则反之;(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既不能逆向流动,又不能循环流动。
1.某草原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数量关系如下表。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50000百万千焦,但其中149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生产者固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千焦)()
[种群\&同化量\&净同
化量\&呼吸
消耗\&传递给
分解者\&传递给下
一营养级\&未被利用
的能量\&A\&\&\&65.5\&3.0\&15.0\&41.5\&B\&14.0\&5\&\&0.5\&2\&2.5\&C\&2\&0.6\&1.4\&微量(不计)\&无\&\&]
A.种群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种群B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种群C对其选择捕食的结果
C.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12%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为59.5百万千焦
2.如图①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②是对图①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①②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3.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上消费者][分解者][其它][h][hijk][hijk][h
i
j]
A.进人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能量流动的意义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本节内容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需使学生掌握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和会简单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这些内容是对之前已学的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容的延续,又为第二节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2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过程中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问题;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的关系;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2学情分析
2.1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掌握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W等内容;并且已经掌握了能量、能量传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在之前的学习中已涉及到模型的构建,如用光合作用图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应过程、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2.2思维基础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3.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与交流能力、思维迁移能力、处理数据及运算能力、构建模型能力及动手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4教学过程
4.1课堂导入――荒岛求生,设疑激趣
教师结合教材第93页“问题探讨”,课前找三名学生(一人扮演求生者、一人扮演母鸡、一人扮演玉米)彩排一个小的情景剧,上课进行表演。
求生者:我好饿啊,这里什么吃的也没有,我只能把你们(母鸡和玉米)吃了啊。
母鸡:敬爱的主人,别吃我,您用一部分玉米喂我,我能给您下蛋,这样玉米和鸡蛋您就都能吃到了。
玉米:傻主人,你应该先吃鸡,不然的话它就会和你抢着吃我啊。
求生者:我该听谁的呢?谁能帮帮我啊?
教师:为了帮到这位可怜的求生者,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本节课中寻找答案。
4.2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导航,层层建模
教师围绕学生熟悉的一条食物链“草兔子狼”层层设问,引导小组讨论。
(1)草的能量来自什么形式的能量,通过什么途径获取?
(2)草固定的能量哪里去了?
教师通过幻灯片播放一段有关小草的Flas。
小草:我是一颗小草,我最矮,我的兄弟姐妹们都笑话我,我想长大,所以我利用体内的叶绿体拼命的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合成有机物。可我旺盛的生长一直在消耗我的有机物。唉,什么时候能长大呢?
老草:我是一颗老草,我马上就要入土为安了,地球上将不再有我美丽的身影,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的死将换来来年更多的生机。
死草:我是一颗死草,我死的好冤啊,我还没来的及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就被一只山羊一口吞进了肚子里,呜呜呜……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归纳,分析出草固定的能量去路,构建生产者能量去路的模型(图2)。
(3)兔子摄入的能量全部流入兔子体内了吗?
学生根据常识回答兔子摄入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余的才流入兔子体内。教师顺水推舟,告诉学生流入兔子体内的能量称为兔子的同化量,从而得出“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的关系,继续构建概念模型(图3)。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兔子产生的粪便最终也是被分解者利用,所以对生产者能量的去路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图4)。
(4)流入兔子体内的能量又有哪些去向?
学生借鉴生产者同化量的去向分析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去路,并构建模型(图5)。
(5)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路都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狼作为此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它的同化量没有哪个去路?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能量流动的模型(图6)。
4.3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小结,生成概念
通过以上5个问题,学生掌握了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小结:
(1)能量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2)传递渠道:食物链(网)
(3)能量转化: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4)能量散失: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4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案例,巧构模型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每个小组有九块木板(图7),A1至A4四块木板之和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B1至B4四块木板之和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木板表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结合本图解写出每个小木板表示的能量去路及其数值,写完后将同一营养级的四块木板拼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最后将拼成的三块长方形木板按食物链的相对位置摆放。小组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并修正模型(图8)。
通过模型演示,学生定性分析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定量计算此案例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学生通过变换模型的位置,构建能量金字塔(见图9)。
4.5解决实践问题――释疑解惑,首尾呼应
为了更科学地帮助鲁宾逊做出决策,教师用课件提供以下实例:假设鸡自身重1.5kg,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策略1先吃母鸡;策略2中有1/5的玉米给鸡吃,剩余的玉米给人吃。则两种策略人的体重各可以增加多少?
学生计算如下:
策略1:1.5×20%+15×20%=3.3kg。
策略2:(15×1/5×20%+1.5)×20%+15×4/5×20%=2.82kg。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模拟,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了由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方法。
5教学反思
课堂导入采用角色扮演,创设荒岛求生的情境,设疑激趣,最后释疑解惑收尾,首尾呼应。
问题导航,层层设问,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构建概念模型的过程中掌握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攻克了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和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关系这两大难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利用简易材料构建模型,既加深了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同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出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最后再利用模型构建能量金字塔。
教师注重学生的评价环节,采用小组竞争机制,在提问环节,学习委员记录各组答对问题的次数,评出最佳小组,模型构建环节,组组之间展示、评价及修正。
参考文献: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生动形象,有效地进行了科学启蒙教育
四、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关键词插图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运用插图,轻松突破教材重难点
直观形象有利于取得良好教学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形象兴趣,充分发掘大脑潜能,加速记忆的优势,插图作为直观形象教学的一个形式,在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有章节主题图,也有某些知识点的具体描述图,并且这些插图都是知识的重难点,也是教学时应注意的关键点和解决问题时的突破口。例如:在讲解肾单位的结构图时,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按教材顺序从肾小球到肾小囊再到肾小管,同时把三者的作用、结构特点通过图形向学生交待清楚,进而使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多媒体,把课本插图放大、突显知识点连接成线,弄清弄懂弄通课本插图也就掌握了泌尿系统这章的重点,掌握了这章的关键。
二、插图与实物模型相结合,使生物实验教学有条不紊
课本插图为平面图形,而生物体的结构是立体的,如何将平面图形理解成空间概念,或把空间图形化简为平面图形?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种转化能力,插图与模型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进行镜下观察,感知细胞的形态及结构,(小组之间互检互评,取长补短,佳片展示。)并让学生自己描述观察情况,描绘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而通过植物细胞的立体模型和书本的平面插图,引导学生找出植物的细胞,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本节实验课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模型――插图,让学生将平面图形和立体模型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课本插图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提升,同时,学生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验,并理解、获得知识。
三、把握插图和一般图形的区别,重视生物学本质
生物学插图教学一定要有方向性,一般讲解应采用简单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讲解,同时也可根据生物体结构的内在联系,选择相应的识图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局部图与整体图间的关系,局部与局部间的联系。如在讲解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要求学生会数食物链,会书写食物链。以苏教版八(下)P87图25-1为例,要求学生先找到生产者植物,再根据生产者所在的位置按照从下往上,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图,根据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的取食关系,认识食物链,书写食物链,理解食物网的概念。这样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