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吃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人活着就要吃,历史上因吃这个问题而爆发的农民起义很多,有些甚至有些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兴亡。在人们不在为了生存而吃的时候,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想方设法的吃,这一吃就吃出来我们现在的中华美食,不仅有鲁、川、粤、苏、闽、浙、湘、徽等八大菜系,还有更多的地方特色小吃、点心,穷尽一生都不能将其一一品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吃货也是不是一天就练成的,我们的美食文化也是慢慢形成的,在这些美食出现之前,古人们又是吃些什么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文明社会,根据考古的发现,中国最早的种植农作物是水稻和粟。水稻大家都熟悉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大米,粟这个作物估计有些人听都没听过,粟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小米,已经退出了我们的主食行列,属于杂粮的序列,只能在一些杂粮粥,或者部分小吃中能见到。在最早的时期,这两种作物的主要烹饪手法就是煮,煮干了为饭,煮稀了为粥,能填饱肚子就是好的。
在往后,到了上古先秦时期(按历史的排序应该就是商周时期,就是纣王,姜子牙那些人所在的时代),出现了更多的可以食用的作物,我们常说的“五谷”——稻、黍、稷、麦、菽,换成现在的叫法就是:大米、黄米、小米、小麦、大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作为主食之一的小麦,在那个时候并不受欢迎,一个是产量低,一个是不好吃。不好吃是因为那个时候吃麦,没有石磨磨成粉做成各种面食,吃法就是煮,这样的麦子很难吃,没有米饭那样的绵软。这个时候也出现了蔬菜——葵、藿(huò)、薤(xiè)、葱、韭,统称“五菜”,葵、葱、韭看字面就知道是指秋葵、大葱、韭菜,藿是豆苗,薤是野蒜。至于肉食,那不是普通人能吃的,属于贵族的专享,“肉食者鄙”说的就是贵族。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炖这种做法,看《大秦帝国》可以知道那个时候的有道名菜——肥羊炖,但是这个依然属于贵族的专享,而且没有什么调料和香料来调味,做出的羊肉其膻味会让现在的你难以下咽。再到汉朝,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不少作物,增加了物种的品类,但也只是增加了品类,对当时的饮食改变不大。
从汉朝末期到唐朝初期这段时期,基本就是乱世,从三国两晋,到五胡乱华,没有安生的时候,乱世人不如狗,这个时期活着都很难,就别说饮食的发展了。
到了唐朝,这个时期的中国是最鼎盛的时候,国内的环境稳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了,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加上唐朝时期的不少西域胡商带来的异域饮食,使得唐朝的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譬如麦子能够磨成粉做成多种面食了,猪肉这种肉食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再到宋朝,虽然武力不显,但是经济十分繁荣,加上铁锅的出现,使得炒菜面世。现在很多的面食都是在宋朝出现,流传下来的;加上当时宋朝的贸易发展,给我们带回来更多的物种,使得宋朝成为古代饮食发展的巅峰。
明朝的饮食最大变化就是一个——辣,若没有辣椒的传入,川菜就没有影了,还有玉米、红薯、西红柿、土豆等都是在明朝的时候传入,虽然没有完全推广开来,但是却为后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朝的人口能从六千万激增到四亿,土豆和红薯功不可没。那个时候的饮食和现在没什么大区别的了,吃货们向往的“满汉全席”,就是当时饮食的一场顶级盛宴。
了解这些,如果让你选一个时代穿越,你会选那个?我会选宋朝,炒菜可是中华饮食的一大分水岭,没有炒菜的饮食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