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李阿姨因糖尿病波及肾脏,要在家进行腹膜透析。然而两年间她竟然有六次患上腹膜炎!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像李阿姨这样的慢性肾脏病终末期(尿毒症)患者,进行居家腹透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这是为什么呢?
为帮助患者找到“病根”,该院肾内科医生联合临床营养科、药学部等多学科医生进行家访,结果发现病情反复竟然跟家属忘做了一个“小动作”有关。
专家指出,居家腹膜透析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除了要注意预防感染外,在饮食控制、药品储存上也应该规范操作,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两位阿姨疗效大不同
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即尿毒症期,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血压难以控制,皮肤瘙痒,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对于已经出现严重水肿合并气促、胸闷、营养不良、精神状态异常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进行透析治疗。居家腹膜透析因自主方便而受到不少患者的欢迎,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治疗后效果并不好。
对比之下发现,李阿姨的家中腹透环境光线昏暗、无单独操作台、杂物积尘较多、紫外灯长期使用未更换……更重要的是,腹透操作者——李阿姨的丈夫在操作之前,都未认真洗手。而黄阿姨家中通风条件良好,有移动的紫外灯消毒,腹透管有专用腰带固定。
联合家访小组同时还对两位阿姨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黄阿姨的透析管出口处保护得很好,只是血压有些偏高;而李阿姨的透析管出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局部有压痛,这是出口处感染,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再次出现腹膜炎。
操作环境要洁净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肾内科常务副主任杨琼琼教授表示,如果出现李阿姨的这种情况,应住院进行再次治疗,还需要对腹透操作者进行再培训、再学习。
要加强营养为肾脏减负
对比之下,李阿姨只是需要改善环境和操作吗?
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联合家访小组在李阿姨的家中发现,冰箱里满满当当,却都是剩下的“隔顿饭”。原来,李阿姨的丈夫每天都有12个小时外出工作,“煮一次吃两顿”是李阿姨的生活常态。除此之外,李阿姨的家中还有过期药品。
那么,腹透患者的日常饮食应该注意什么?一同前往家访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副教授指出,李阿姨这样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进食,严格按照糖尿病食谱,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餐,不宜吃剩饭剩菜及不健康食品。
肾病患者要注意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以减轻肾脏负荷。而在透析期间,则应注重加强营养补充,食物选择尽量丰富多样,供给充足的能量,以及蛋、奶、鱼类和肉等优质蛋白质食物,达到预防低白蛋白血症、贫血及耐受规律透析的目的。
用药前翻看“备忘录”
此外,腹透患者服用的药品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尽量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或者多通道代谢、排泄的药物,注意残肾功能的保护。
3.服药要有规律,而且要坚持服药,不能擅自停药,症状有变化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杨琼琼提醒,慢性肾脏病患者应规律随访,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家族有肾病家族史等高危肾病人群应重视肾病筛查和诊治。(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刘文琴、张阳、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