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觉得能离开家是一件多么美好又激动的事情。离开家,离开了父母的唠叨,离开了作业试题,也离开了规矩束缚。那时候,总觉得外面的风景才是美好,总想着能出去走走看看,总想着能够自由高飞,腾翔天际。可后来,真的离开了家,才突然想念起父母的唠叨,想念家里可口的饭菜,甚至想念那盏总是为你亮着的灯,也是离开了家,才真的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酸楚。那时候才发现,只有家人都在身边才所谓“团圆”。
第一次没回家的中秋节。
吃月饼,赏月,不能再烂俗的套路,却因只身在外而变得有了意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月亮。”“我们跟家里人看的应该是同一个月亮吧?”吃过晚饭,跟同伴去操场散步,看到夜空高挂的月亮,不禁出了神。伙伴看在眼里,心想着安慰。果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临近考试,大家都忙着冲刺,老师提出补课,说真的,很不满。不情愿不甘心,最后却又不得不服从,所以最后只好留在学校过了第一个独自出门在外的中秋节。
其实,异地的中秋好像也没想象的那么糟。虽然一大清早爬起来去上课,睡眼惺忪,强打精神,完全靠意念在撑过每分每秒。可奇怪的是,平时贪玩成性不喜欢上课的我,今天效率却异常的高,虽然理论性的知识还是没有记住多少,可是学会了很多技巧和方法,它可以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尤其暖人的是,辅导老师还给每个人派发了月饼,心意绵绵,心里暖暖。
一开始,禁不住会想家,尤其看到小伙伴各种秀自拍,连带着全家一起晒,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开始试着让自己忙起来,尽可能变得充实。比如,下了课会去餐厅兼会儿职,虽然很累,但也能学到许多新技巧。闲时跟阿姨拉呱聊聊天,不同的角度,不太一样的思路,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离开时,阿姨顺手塞的两个月饼,会让你心里莫名的涌起一股温暖,原来,尊重的另一层含义会给你存在感。回宿舍换了身衣服,跟同伴去操场散步,七七八八的同学坐在操场中间,围成几个圈,音乐社的人和着音响唱着歌,画面美好的让你不舍得离开。其实,这世上没有谁是孤单的,你从来不是一个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2)
雨点敲击玻璃窗的声音和着时钟指针滴滴答答地走过。
抬起头盯着窗外,黑暗中小区里的路灯忽明忽暗地亮着,雨淅淅沥沥的,使远处那正闪烁着灯火的城市沉浸在了一片跳跃的朦胧之中。
最近一直不在状态,上课时总也抓不牢那飘忽的思绪,好朋友不知怎么变成了视而不见的陌路人,回家也总和父母顶撞……为何如此不安,如此躁动?
一丝丝只属于雨后夜空的风从敞开的窗户外吹过,吹起额前的发丝。一瞬间,看着逐渐清朗的苍穹,真有一种想要拥抱天空的冲动。这一刻,一切如此真实。黑暗的起伏的楼房,零零星星的灯光,就像萤火虫的光,精致却温馨。
低头望着小区湿漉漉的青石板,还有路边常青的树丛,在白色路灯的照耀下泛出微微的亮光。这就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
夏天的夜晚,小区的花园里总是有跑着闹着的小鬼们,围着假山和水池你追我赶的,老人们坐在树下长椅上不紧不慢地摇着摇扇,路灯还是忽明忽暗,周围是乐此不疲撞向亮光的小飞虫,喧闹却又宁静,只属于夏夜的,安详的感觉。
心忽的就安静了,夜显得如此真实,如此安宁,原来可以安心的地方,就是家啊。
几天后,背着书包走过放学路,看着夕阳惹得那边的楼房明亮一片时,看着为了想荡秋千闹得不亦乐乎的小鬼们时,突然发现,现在,不论是摔了杯子被妈妈唠叨,还是和朋友打闹了一场,或是打着哈欠追着那辆蓝色的公交车都显得那么真实,这就是生活吧?
这个小区,这个城市,车流不息,人流不停,跳动着的脉搏,翻涌着的心潮;尽管城市越来越喧闹,尽管已经记不清这些不知何时拔地而起的新高楼原来是什么样子,但在这里,这个可以成为家的地方,总有一些东西永远都不会改变,那便是不经波澜缓缓流淌着的,安心的感觉。
我依然安心,因为,这里就是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3)
要走过多少路,男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要飞过多少片海,海鸥才能真正在沙丘安眠;要经历多少世事,过客才能寻到故乡。
自始至终,都以为你是一阵风。
面对世俗的约束,告诉世人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像风一样自由;遭受排挤贬谪,能够用豁达化解苦痛,“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像风一样洒脱。有时狂风乱起,你大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时清风袭来,你高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飘过山水,拂过心间。心头的起伏,是涟漪,亦或是狂澜。
世间匆匆,你带着诗与酒,携着竹杖与芒鞋,披着青衣和烟雨,穿过小桥与人家,行走在山水中的是魂灵与风。
既然是一阵风,又怎会有归宿?行走于世间,终究会消弥得无影无踪。风只会是过客,而非归人。
或许,你是风,又不只是风。
你有风的洒脱,却不局限于风的缥缈;有风的自由,却被附上了俗世的枷锁。人说:“背上行囊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你是世间的过客,也是尘世的归人。
你带着红尘的牵绊上路,只有孤独相伴,想着从心而活,却也从心即怂。你只是在反抗和顺从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将情思和胸怀赋予词作,将一颗心置于尘世,也曾苦闷压抑,也曾摇摆不定。只一颗凡人心,却不朽千百世。
就一个行囊,里面是初心。你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伤春的愁绪;“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有云淡风轻的安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随遇而安的潇洒;“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及这敢于自嘲的泰然。
因着心和勇气,你看透生活的真相,却从不放弃热爱生活。经历离别的伤感,经历丧妻的苦痛,承受牢狱的灾祸。千般失意后,却也记得为百姓祈雨成功后的喜悦,记得与和尚斗嘴时的兴致。一寸时光有一寸时光的意义,又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自有一步的欢喜。
盛着初心的行囊落地生根,自成一片生机。却也随时提得起,过客,亦能成归人。
走过岁月与河山,少年人的青丝变为白发,意气被磨去棱角,而心却是一尘不染的,魂灵是像风般自由的。
风雪看老了你,你却从未将它们看老。也许历经沧桑,但风雨过后,仍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4)
说到书,我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喜欢白落梅笔下纳兰容若的翩翩风姿;喜欢欧·亨利笔下出人意料的结局;喜欢朱自清笔下的田田荷叶、朦胧月色……
收不住的回想,倒带,只为回忆起我那年少时的岁月,那宛如能获取甘露的读书岁月。
那是一个平常的暖阳午后,从书架上随意地抽出那本小说,拂去封面上那薄薄的尘埃,那是我少年时的第一本书:《夏洛的网》。简单的人物,但却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时刻紧扣我的心弦。最后夏洛离开了,我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从那时起,书籍对我好像有了莫大的吸引力。坐在书桌前,开着灯,橙黄的灯光照在那小小的四方天地上,手指轻轻沿着书边翻过一页又一页,急急而又缓缓地翻动,被主人公的命运所牵系,随书页的减少而渐渐滋生的惆怅。鼻尖还余留着那淡淡的油墨香,那种滋润心灵的气息,不沉浸在书页之间是感受不到的。贪恋这种味道,做个书虫,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妈妈的催促声一阵接着一阵,无外乎就是让我早些休息,可我却不情愿早早合上书本。样子总是要装装的,听话地关上台灯,稍过一会儿,我便用被子将自己蒙住,用小小的手电筒照着书本,虽然被窝里呆久了总会让我有种缺氧的感觉,蜷缩在被子里的扭曲动作也总让身体局部麻木,但那时而动人,时而刺激,时而温暖的情节,让我欲罢不能,让我宁愿被这小小的牢笼囚禁,身心俱疲,一塌糊涂。
在书中,我小心摸索着,明白的其实更多的是人生的道理。要积极向上,却不盲目乐观;要热情张扬,却不毫无章法;要耿直踏实,却不木讷呆板……它如同我少年生命中的掌舵手,指引着最正确的方向。
和睦的春风吹动那米色窗帘,掀起书桌上那迷人的书香,这远比那精致的玫瑰花香更耐人寻味。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5)
我不恋家。自幼起,打心底里承认,我难以描摹清楚故乡于我心中的形象。关于家与故乡,我最初的认识来自于书本。依我的阅读经历,那些于作家笔下鲜活起来的红砖绿瓦、亭台楼阁,或是草长莺飞、麦浪滚滚,都离我不下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不知是否为错觉罢——我所理解的故乡总是和现代文明扯不上什么关系,甭管它是弄堂簋街也好,小桥流水也罢。总之,它定不会是灯红酒绿与纸醉金迷。然而不幸得很,我生于城市,长于城市,周遭没有想象中的野性奔放,抑或是散漫慵懒。这里不适合供你肆意生长,耍野性子;也诚然不是个打哈欠、伸懒腰的好地方。城市里,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红灯停,绿灯行;一堆堆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以及一个个面色漠然却无一例外反射着白光的面孔。
那时的我一直很固执地咬定故乡所对应的必是一处风景。这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时,我的脸上总是一副茫然与失意的神情。因为那不是我所中意的风景。我于是向往别处,甚至一度将我从未踏足过的宝岛台湾视作我的故乡。我以为,我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处风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有老头子在弯曲回环的小巷中吆喝“酒干倘卖无?”还有那“外婆的澎湖湾”……直到后来,我听到罗大佑唱的《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并且我还特地接待了一名台湾的同学,向他问询台湾的的现状,最终才不得不向“现代化”这个玩意儿认输。
长大些,对“现代化”的抵触情绪便远不及以前那般强烈,因为我开始意识到:人、地、事、物、情,才是对故乡最完整的概括。
记得初中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时,仿佛听到作品中母亲对他的呼唤和他无奈的悲慨,看到无数在两岸隔海眺望与徘徊的身影。我为之动容啊!可我清楚地知道,那只是因为震撼,而非共鸣。每每想起外婆总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造孽呀,我的娃是没根的娃……”,我垂下眼眸,竟流不出一滴泪来。
那时身边的同学大多来自小县城。他们离开自己牙牙学语的地方,总免不得想家。于是,在某些月光如水的夜晚里,传来的低声啜泣,正好契合那小学便滚瓜烂熟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好生羡慕。也许往后的岁月里我也会有那样失眠的夜晚,可我的“乡愁”竟无处安放呵!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可我竟流不出一滴泪来。
而今,随着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眼中的世界也便愈发的宽广起来,而我眼底的那抹暗影也逐渐淡了它的色彩。或许是我惊讶地发现,“没有故乡”的人竟不只我一个罢;或许,更可能的是因为在一个极其寻常的午后,我翻看杂志,无意间了解到一种产于非洲的植物,名为“不死鸟”,其实,它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落地生根”。我突然明白,我们不是那飘泊的浮萍,亦不是那生于斯、眠于斯的乔木,我们落地生根。
至此,我才了悟到,原来自己并非没有根,也不是全无情怀,而是我早已将那故乡融入进血液里去了。我心怀故乡游走于异国他乡,却不至于担心它有一天会丢失。因为它的韵律是独一无二的,在特定的时候以独有的节奏冲击着胸膛;因为它的色彩是独一无二的,以时而澄明时而朦胧的底色铺陈我眼前的风景。我在北京四合院的朱漆里寻到幼时母亲那件被我紧拽着的红色睡衣里藏匿着的安心;在海南三亚咸腥的海风里感知到睡前故事中某某船长独挡风雨的勇气;在重庆火锅中涌出的腾腾热气里想到同家人一起烤电炉看春晚的温馨;甚至,当我置身异国,也能在那些凹眼窝,鹰钩鼻的面孔中瞥见有如亲朋旧交中的笑意。
随遇而安,四海为家吧!这便是我交付给那颠沛流离的岁月的答复。不管被命运的洪流冲到哪一隅海角,哪一处天涯,我都愿自己如苏东坡笔下那位明净的女子一般,轻轻道一声:“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6)
阳春。三月。
着一袭青衣,独自一人漫步在河边的青石道上。一块块敦厚的大青石染上藓绿,刻上水纹,披上青泥,便组成了独属于江南的石道,透着异于其他石道的独特韵味。青石铺就的路,似从远古走来,行了百年,跨越千载,被时光磨去了那光滑的容颜。参差不齐的路面像颤动的音符,奏出和谐的音律。
微风拂过,芦苇摇曳,柔波轻漾,翠嫩的柳枝四处翻飞,形成一阵阵波动的潮、波动的浪;定神凝眸,纤纤绿丝上缀满一颗颗赭红新芽,阳光下恰似一颗颗玛瑙在闪光。看似枯槁的树干与飘逸的枝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静一动,一刚一柔,相映成趣。一缕缕柳丝在风中轻轻舞动,掠过我的脸颊,落在河面上,激起一层层涟漪,随着风的节奏徜徉开去,如一幅清丽典雅的画卷。
四周尽是白墙黛瓦,庭院中不时探头探脑地冒出几支绿芽,也似奈不住春色了。一处墙角,倚着一株青藤,枝叶几乎爬满了整面墙。小巷中,一面绣着“酒”字的大旗迎风招展,几个小孩跑过,发出一阵阵轻盈的笑声,把这一途径惹得花香弥漫。深巷中的气息浓浓地弥漫在枝头上,使穿枝拂柳的行人踏着花香、闻着鸟语。古朴的参天大树矗立在那儿,迎风挺立,似乎有一种毅美在蒸腾,漂在整个上空。黑色的乌篷船在水里荡漾着,吟赏着那炊烟四溢的巷色。
午后,捧一卷书,静静地参阅。倦了,便躺在摇椅上小憩一会。看一缕缕金色的阳光穿过古色古香的亭台轩榭,射进屋里;听一丝丝朦胧的细雨敲着明净整齐的白墙黛瓦,滴落屋檐。盘腿而坐,将一缕缕情思化作袅袅琴音,触动心弦,飘荡,渐远。起身沏一壶清茶,细细品味,淡淡的清香在唇齿间流转。
抛却城市的喧嚣与浮躁,逃出钢筋混凝土的重重包围,走进江南小巷,享受那难得的静谧与安宁。若能一直生活在这样古韵飘香的江南小巷中,该是怎样的满足与惬意啊!
金秋。九月。
还未走进小巷,淡淡的桂花香已于鼻间萦绕。
细雨微凉,雾苍茫。烟雨朦胧,氤氲缠绵,犹入梦境。淅淅沥沥的雨音犹如天籁。白墙黛瓦,若隐若现。明黄翠绿,交相辉映。一颗颗水珠从檐角滑落,“啪”,晶莹四溅,如一朵盛开的莲,绽放得短暂而美丽。
举一把油纸伞,踏在青石板上,似闲庭信步。河边柳绿依旧,墙角的青藤却早已枯萎。但那黄褐色的残躯,依然倔强地挂在墙上。
河水静静地流淌,倒映着楼台轩榭,又被丝丝细雨击碎成无数片。轻舟微泛,波光潋滟。
花落,满地缤纷,似血泪斑驳。枯草幽黄,如潜藏了无尽的忧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脚踏落红,碾落成泥,化作尘埃,随风飘去。再是如何鲜艳芬芳,终究还是归于黄土。
“江水绿如蓝,相伴伊人带笑看,多少烟雨多少楼台,难忘多少旧梦萦回……”不知从何处传来歌声。略带凄婉。
“谁在高楼望千帆,凝眸处又几重远峦,郡亭枕上潮依旧,不见当年,一怀豪情祭青天……”
“何处一夜孤箫又流年,梦未成眠天涯又远,十年浮沉黄粱梦,何如长留,一杯竹叶醉芙蓉,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梦断江南,雨碎清秋……”
歌声渐渐远去,一起远去的,还有记忆中的时光。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7)
处身一座古城,带着兴味与热忱去挖掘城市的魅力,你便能触摸到历史的轮廓,邂逅一个有着万千风情的灵魂。泉州于我便是如此。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或许是因为自小便习惯了这座城市的呼吸,反而不曾认真去了解这份近在咫尺的风情与古韵。借由暑期实习的契机,在外地读书的我回到了家乡,再次认真地审视、品味起这方土地。
我走访过享有盛名的崇福古寺一红瓦白墙,檐牙飞角,独具闽南特色。古寺历史悠久,一砖一瓦中尘封着远去的历史。大雄宝殿巍峨宽敞,虔诚的信仰者跪拜于佛像之下,在香火氤氲中倾吐生活的酸苦与心之所求,在反复的叩拜中获得心灵上的释压而后带着笑意离去。而庙宇内梵音缭绕,崇福晚钟鸣声清幽,驻足于古寺,车水马龙被隔绝于一门之外,古朴的气息将我包裹着,我所能感受到的唯有内心的安宁与祥和。
生活的本质便是质朴地生活着。这里也许没有灯红酒绿的热闹喧嚣,却有一份沉淀已久的古韵;虽不及大都市繁华,却也有着独特的闽南风韵,让居住于此的每个普通的你我都能领略到它的万般风情。
心之安处,唯有吾乡。这也是本次暑期实习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8)
出于种种原因,我还是离开了这里前往S省。临行时我只从家里拿了一个勺子,只因喜欢勺柄上的一朵莲花图案。
几年的时光像流水一般从我身边滑过,偶然之中我找到了那把勺子,那莲花图案的凹槽中嵌满了灰黄的污垢。我开始想念故乡了……
H地是一个灰黄的地方,至今都未曾发现过一处水塘。它不比S省是个鱼米之乡,它是个贫瘠的地方,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是这样。我曾为了满足我对鲜味的欲望将一条未烧熟的草鱼吃掉,而在S省却天天都能吃到黄牙鱼,难道这就能阻止我思乡吗?我难道会因此忘记那声响雷,像轰隆隆的车轮,碾碎了一个孩子归家时的欢欣;会忘记我穿过那荒草丛生的田野,越过一排排赤裸灰黄的土垄,来到一片树林子,伴随着脚步轻踏在枯枝败叶上一下下轻扣我心扉的窸窣声;会忘记我偷拿外公一元钱,轻快地奔向了小巷店铺中的一个玩具时,外公刚放下未吃完的红豆粥,颠簸着身体一路小跑过来的身影?当我再回过头来看那身影时,却发现我与它渐行渐远。
我迫切地想回家,可我又觉得害怕。我曾回到过我的小学,发现它早已成了废墟。我害怕当我回到家的位置时,却找不到家的模样。即使依稀模糊可辨,我想也找不到家的感觉。我觉得我不能回家。
当思念具体化时,它便脆弱地像层薄薄的蝉翼。可我在S省的生活却是实在的,它不似水中之月,镜里之花。这里的一草一木,它们都可以触碰。我想,当多年以后,我回忆起在S省的生活时,会发现它早已化为不可触摸的思念,在我的生命中熠熠闪光。
我觉得现在我该好好活着,毕竟我有一把镶有莲花图案的勺子,和这里的鱼。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9)
自幼起,打心底里承认,我难以描摹清楚故乡于我心中的形象。关于家与故乡,我最初的认识来自于书本。依我的阅读经历,那些于作家笔下鲜活起来的红砖绿瓦、亭台楼阁,或是草长莺飞、麦浪滚滚,都离我不下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那时的我一直很固执地咬定故乡所对应的必是一处风景。这也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时,我的脸上总是一副茫然与失意的神情。因为那不是我所中意的风景。我于是向往别处,甚至一度将我从未踏足过的祖国宝岛台湾视作我的故乡。我以为,我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处风景——“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有老头子在弯曲回环的小巷中吆喝“酒干倘卖无?”还有那“外婆的澎湖湾”……直到后来,我听到罗大佑唱的《鹿港小镇》:“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并且我还特地接待了一名中国台湾的同学,向他问询中国台湾的的现状,最终才不得不向“现代化”这个玩意儿认输。
那时身边的同学大多来自小县城。他们离开自己牙牙学语的地方,总免不得想家。于是,在某些月光如水的夜晚里,传来的低声啜泣,正好契合那小学便滚瓜烂熟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好生羡慕。也许往后的岁月里我也会有那样失眠的夜晚,可我的“乡愁”竟无处安放呵!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可我竟流不出一滴泪来。
而今,随着我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我眼中的世界也便愈发的宽广起来,而我眼底的那抹暗影也逐渐淡了它的色彩。或许是我惊讶地发现,“没有故乡”的人竟不只我一个罢;或许,更可能的是因为——在一个极其寻常的午后,我翻看杂志,无意间了解到一种产于非洲的植物,名为“不死鸟”,其实,它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落地生根”。我突然明白,我们不是那飘泊的浮萍,亦不是那生于斯、眠于斯的乔木,我们落地生根。
随遇而安,四海为家吧——这便是我交付给那颠沛流离的岁月的答复。不管被命运的洪流冲到哪一隅海角,哪一处天涯,我都愿自己如苏东坡笔下那位明净的女子一般,轻轻道一声:“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作文(10)
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着专属于这个季节的味道,才倏地想起,我来到这里,来到厦外,已快要半年了。不像这里的许多同学,厦外将会留给我的记忆,只会有短短的三年,而非六年。但哪怕只是这样一段稍不留神便会一闪而逝于生命长河中的光阴,我也相信它定然会成为一片不可磨灭的浓墨重彩的灿烂。
在早些时候,夏蝉还在枝头鸣叫的时候,凤凰花还未盛开得绚烂的时候,作为一名身处岛内的普通学生,看着厦外那少得可怜的招生名额,对于这里,连想都不敢想。那时的我,对于自己的志愿学校也还没拿定主意,对什么都抱着再看看、试一试的心态。也正是这样,让我以那刚刚达标的分数,勉强挤进了第一年实施的“高中小语种特长班”的面试。没有什么特别的决心亦或目的,就只是试一试而已。
再几个月后,拿到了中考成绩单的我,暗自松了一口气,毕竟以我的成绩,还攀不上厦外高高的正取分数线,但却也够让我以小语种特长生的身份来到这里。但我始终是一个不太有主见的人,也不知是在谁的怂恿下,稀里糊涂地填报了志愿,待回过神来时,已穿上了校服坐在了厦外的教室里。
现在想想,这一切倒都像是梦一般,我坐在了一个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地方。之前所有的顾虑与忧郁也慢慢烟消云散。但那颗患得患失的心总让我害怕着,会不会哪一天一觉醒来,才惊觉这都是一场梦。
但如今我,脚着实踏在厦外厚重的土地上,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看着擦肩而过身着同样校服的同学,愈发地庆幸自己可有拥有这一切。
从那个骄阳与暴雨共作的八月底,从那在操场上整齐地绵延成一片的迷彩色开始,一切的一切就像拉开了闸门,洪水猛兽般向我涌来。那五彩斑斓的短暂而美好的全新的世界。
那抱着教科书匆匆而过的走廊,和朋友们谈笑围坐的餐桌,又或者是那绕过了一圈又一圈的操场。
就是这里了罢。再没有比这里更好的更适合的地方了。我突然无比地庆幸这一切就在我的生活里。
正所谓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回头想想这一年来的一切,像似串起了一个个玄妙的巧合,一环扣一环,哪怕只是少了其中的某一小环,那么我今天很可能,就没有办法呆在这里。
湿润的空气使墨水在纸上晕开一道悠长的痕迹。我低下头。既然一切已被安排得最好,那么剩下的,便是张开梦想的翅膀,飞向那片更加广袤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