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技教育;资源库;资源箱;科技操作间;幼儿园局域网
幼儿科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态度,唤起他们无穷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积极的探索精神,并培养他们具备初步的科技素养,为他们成为未来社会高科技发展的推动者及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建立强大的科技教育活动资源库
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开展许多不同主题不同内容形式各异的科技教育活动,往往每次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资源,如:科学知识点、课件、图片、示意图等等这些非纸质资源,活动搞完后,很多老师就随手一放,等下次别的同事或自己再要用的时候就找也找不到了,为了能把教师日常积累的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再利用,减少教师在收集资源中的大量劳动,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容量大、内容系列化,涵盖从“理论指导到实践应用”的丰富而全面的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用专业网页制作软件编辑,按照相对固定统一的制作模块,其结构按内容需要分成几个层次,操作时可逐层展开。
二、设置实用的科技教育活动资源箱
三、建设功能完善的科技操作间
四、着力做好幼儿园局域网的完善工作
【关键词】软暴力幼师师德
【Abstract】Thephenomenonofsoftviolenceinourcountry’spreschooleducationhasn’tarousedenoughresearchandattention,butthehiddendangersbehinditareoftensurprising,andcanbringhugethreatstochildren'sbodyandmind.Therefore,it’sveryimportanttoanalyzetheconcept,performancesandreasonsofsoftviolence
【Keywords】softviolence;preschoolteacher;teachers’ethics
一、软暴力的概念
软暴力是相对于硬暴力(即肢体暴力)而言,软暴力对学生身心易造成更大伤害,其具有内隐性,称得上隐形的暴力,所以并未得到重视,主要分为语言和态度两种形式。
幼儿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情会对儿童的人格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软暴力现象更会对幼儿性格以及社会交往方式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对此进行分析势在必行,有利于为儿童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幼儿园软暴力的表现
1.进园时:
幼儿园几乎都会要求幼师早晨在园门口迎接孩子,有的幼师表现积极主动,她们微笑待人,并能友好地与家长打招呼,予人亲切感。但部分幼师的表现让人很是失望,她们看到班上小朋友来的时候面无表情,甚至板着脸,给学生一种害怕的感觉。大部分幼儿很抗拒幼儿园,在入园时不停地哭闹,如若幼师以这种方式接待幼儿,小朋友会想是不是做错事情惹老师生气了?或者老师为什么讨厌我啊?最坏的结果便是家长也无法招架孩子的哭闹,将其带回家。
2.生活中:
幼儿在园中的生活主要包括进餐、睡觉、洗漱、如厕等日常行为,然而在这些行为中,软暴力也无处不在。举个例子,一位妈妈发现自己五岁的儿子将大便拉在了裤子上,她很疑惑,心想儿子平时大小便都会自理,怎么会这样呢?问道:“你在幼儿园没有大便吗?”儿子回答:“老师不准我们在幼儿园便便,会弄脏裤子的”。如果这个小孩是老师自己的孩子,她还会这么对待么?对于这样的软暴力现象,如果小孩一直生活其中,身心健康怎不令人担忧呢?
3.园中活动期间:
幼儿园的活动主要是游戏与上课,但很多幼师在组织时并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有的活动根本无法引起幼儿兴趣,在活动时对幼儿的指导不够,因而当幼儿出现错误,教师便表现出不耐烦甚至会说“你怎么那么笨啊”、“你看看你,做的什么东西?”。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提过“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教师期待效应”,但是幼师并未意识到这点,经常对那些聪明的、爱说话的孩子给予较多的关心,而对发展速度较慢、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视而不见,长此以往,这类学生易形成心理阴影,难以获得自信心,体验不到成就感。
4.离园时:
离园时教师软暴力表现依旧突出,一天的忙碌使幼师会带有很多不良情绪,如果某小孩家长迟迟不来,教师便很容易将不满撒在小孩身上,言语暴力很明显,比如“你家长怎么回事啊,不要你了啊”、“你妈妈再不来的话,我就把你一个人丢在这了”。试想当小孩听了这样的话,内心难免会产生复杂的情绪变化,甚至第二天不敢上幼儿园了。
三、软暴力的成因分析
我们常说人若无法成才,至少要成人,守住道德底线。而幼儿园中的软暴力现象与幼师道德品质关联甚大。我们一直强调“五育并举”,并将“德”放在首位,教师们也都清楚“德”的重要性,但她们却难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否则软暴力现象也不会频发。
缺乏道德的另一个表现便是缺爱,缺乏对职业、对幼儿的爱,一个真正具有爱心的人,尚能对陌生人表现出友爱,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呢。罗素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很多教师进入幼师行业,仅将其作为糊口的工作,因而便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也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当她们对学生“施暴”时,甚至不会觉得愧疚,反而表现淡然。
除了道德层面,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差也是原因之一。幼儿的天性总喜欢问为什么,有的幼师由于知识匮乏,也不认真准备教学活动,因而当幼儿提问,但她们无法解答时,便表现出不耐烦。若是幼师能将一个问题很清晰地讲给幼儿听,打造融洽的师生氛围,也便会减少软暴力现象。只有当师生感情和谐一致时,教学任务才能很好的完成,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佳境。
四、建议
幼儿园软暴力问题首先是职业道德问题,应该加强幼师师德建设,幼师应从思想上做到真正热爱幼教事业,爱幼儿,为爱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因此,一位好幼师是绝不会将暴力作为教育手段。
提高幼师师德的方式有很多。在理论上,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园的幼师道德规范,从制度上避免软暴力现象。比如我国目前对教师评价实行的“师德考核一票否决”,使教师身份不再一劳永逸。在实践方面,比如观看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用实例来感化人心,进行感恩教育。或鼓励教师参与公益,从奉献活动中感受人间真情,感悟付出的美好。继而将这种情感嫁接到幼儿身上,为学生付出,对学生负责,让学生满意。
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中,园长是灵魂人物,园长首先应是道德水平较高的人,能用自身行为去感染幼师,采取民主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增强整个幼儿园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我国以往进入幼师队伍的基本条件太低,除了学历外,还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甚至部分私立幼儿园的幼师根本就没有教师资格证等硬性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专业素养,将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相结合,提高对幼儿的认识,了解幼儿的发展历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活动。
五、结语
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若无深厚的知识底蕴,那也应在做人上给学生以榜样功能,这正是目前所提出的“身教重于言教”。上述所指是幼师对学生的软暴力,但在幼儿园中,还存在着幼儿之间的软暴力,这往往正是孩子从幼师那“学习”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的。
参考文献:
[1]王平平,李佳孝.关于幼儿园教育软暴力研究的文献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2).
[2]闫二茹,陈丽玮.浅议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软暴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1).
【幼儿园安全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简述
二、调查内容
(一)家长在孩子的入园安全时,幼儿园首先要做的,就是设置九大安全屏障
1、“晨检”
可以防止孩子将传染病及危险物品带入幼儿园。包括:询问在家饮食、睡眠情况,有无不适;检查孩子是否发烧、感冒;查看精神是否良好,五官、皮肤、眼结膜有无异常;检查孩子是不是携带了可能造成外伤及引发意外的物品、器械入园。
2、严格的接送制度
在大多数幼儿园里,家长接孩子时必须持有接送卡,经门卫核实后方可出入幼儿园。委托他人接送时,需要事先通知园方。
3、安全预案
针对火情、停电、设施设备损坏等情况设有完善的预案,制定安全疏散演习计划,让孩子熟悉安全疏散线路。
4、膳食安全
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食品有专人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生、熟板,洗涤池(盆)与洗菜池(盆)严格分开。
5、设施安全
园舍建筑的边沿及拐角处处理成圆滑角,楼房加有防护网,电源插座与地面距离不少于1米,有必要的消防器材。
6、定期的安全检查
消除园舍、活动场地、活动器具、玩具、用具的安全隐患。
7、定期体检
入园前必须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合格后方能入园。入园后,每年体检一次,离开园所3个月以上或有肝炎接触史的孩子经体检证实健康后方能回班。
8、健康、专业的工作人员
幼儿园的工作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体检合格才能上岗。从事饮食工作的人员要接受有关儿童营养及食品卫生方面的专门培训。
9、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会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增加孩子的自护能力,比如,“开门、关门要小心”,“安安全全过马路”、“着火了怎么办”等。
(二)安全教育的支持者--家长、社区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保障儿童的安全,这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许多到国外幼儿园参观的中国教师看到外国孩子拿着锯子或斧头等尖利的工具正在认真地敲着钉子时,都会瞪目结舌、惊叹不已:因为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教师提供这些工具,家长也决不会同意孩子使用。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国外家长在“什么对孩子是安全的”这一问题存在的观念上的差异,这就是导致了与家长沟通时的不同成效。
(三)幼儿园意外事故出现后怎么办
宝宝在幼儿园发生意外事故,是妈妈觉得伤心,幼儿园老师觉得棘手的事情。虽然谁都不愿遇到这个问题,但是一般的碰伤、摔伤等,在幼儿园里还是时有发生。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常规工作之一。对幼儿园来说,不允许有重大伤害事故发生,比如:大骨折、大外伤(有后遗症)、轻度烧伤等。一般的责任事故也不能出现。实际上幼儿园事故的发生率是很低的,但一旦发生了,对家长就是百分之百地无法交代。虽然妈妈自己带孩子活动时也会发生意外,但幼儿园方面,即便是宝宝受了很微小的轻伤,对带班老师的考核也是非常严格的,对老师的评选、晋级通常会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最好的老师可以保证教学几十年从没有被家长投诉,但不敢保证几十年教学中她所教的孩子没有被磕碰的。
问题分析:宝宝在幼儿园发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1、幼儿园里存在一些不安全隐患。硬件上的有:用具用品放置不当,玩具设施不符合安全规范,门卫管理疏漏,房屋建筑不适合幼儿活动等。软件上的有:老师教学经验少,组织活动的能力差,该提示的没提示。个别老师安全意识淡薄等。
2、宝宝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大脑对身体动作变化不能做出相应的灵活反应。还有,宝宝生活经验缺乏,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没有预见性。
3、妈妈的错误观念为宝宝安全留下隐患。有的妈妈热衷于给孩子扮酷,给孩子穿上厚底鞋、紧身裤等,使孩子活动不便,活动时易失去平衡。也有的妈妈为了省钱,给孩子穿大了好几号的鞋子,也使孩子容易摔倒。孩子的好奇心很重,很多时候不知道危险。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做为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三、调查结论
在社会实践中,对幼儿园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认真、彻底的调查,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幼儿园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警钟还须长鸣,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积极开展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安全保卫工作水平,以促进教育事业以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幼儿园安全调查报告二】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保健措施的完善、疾病引发的死亡率下降,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导致幼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卫生部门的统计显示,车祸、跌落、烧伤、溺水、中毒等是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类型,跌落撞伤、烫伤烧伤、硬物夹伤和宠物咬伤在幼儿日常意外伤害事故中所占比率较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应该“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同时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意外伤害虽属突发事件,但有它发生的规律,并非不可预测和不可避免。通过指导幼儿家庭开展安全教育,消除家庭意外伤害事故隐患,对子女进行安全行为引导,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应该成为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政府已经对加强中小学学校安全教育多次指令性文件。幼儿园安全教育也已受到重视。至今,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研究并不少见,其中包括不少幼儿园开展家庭安全教育的经验总结和介绍。然而,由幼儿园自己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本园在园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状况进行现状、问题、成因与后果的调查研究,并根据研究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的极少。
本调查研究拟解决的具体问题是:1.德清县机关幼儿园在园幼儿家庭伤害事故的隐患、家长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家长对子女安全行为的引导、幼儿安全行为的习惯和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目前的状况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就上述情况来说,不同类别对象是否具有自己的特点3.产生上述存在问题的家庭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的方法
调查的对象:以本园在园的小中大班全体幼儿的家庭主要教养人为调查对象。包括小班家长82人,中班家长98人,大班家长140人,合计320人;其中父亲125人,母亲185人,祖辈家长7人,其他3人;子女为男孩的167人,女孩152人(1人未填);母亲户口为本地非农业户口的249人,本地农业户口的46人,外地非农业户口17人,外地农业户口5人,不能分辨的3人。
调查的内容:反映幼儿、家长和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18项,除年龄为填充题外,其余均为单选题;反映幼儿意外伤害事故11项、家庭伤害事故隐患10项、家长消除隐患措施26项、家长对子女行为安全引导26项和幼儿安全行为习惯26项,均为李克特式等第选择题;其他有关项目6项,均为单选题。
调查的手段与步骤:于20xx年3月按班级集中家长,由带班教师主持,在说明意义、提出要求后,由带班老师逐题宣读,家长边听边填。
三、研究的结果
(一)幼儿家庭安全事故隐患
1.幼儿家庭意外伤害事故隐患的现状。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园幼儿家庭存在意外伤害事故的三大隐患:“使用煤气”、“家居楼上”和“住处附近车辆往来频繁”。全园小、中、大班幼儿中,家庭意外伤害事故隐患量最多的对象的编号是:11、27、35、84、191、197、252、261、283、284和298。
2.不同幼儿家庭意外伤害事故隐患的特点。一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体弱幼儿的家庭,事故隐患量多于健康幼儿;母亲学历达大专的幼儿,家庭事故隐患多于母亲学历未达大专的幼儿;母亲为非农业户口的家庭,事故隐患多于母亲为农业户口的家庭;核心家庭的事故隐患低于单亲家庭和主干家庭;住房面积在90-200平方的家庭,事故隐患高于其他家庭。
(二)幼儿家庭的意外伤害事故
1.幼儿庭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园幼儿离园后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最多的是“跌落撞伤”、“硬物夹伤”和“割剪剌伤”三类。近—年内意外伤害事故出现量最多的幼儿编号为290、299、284、209、182、289、44、176、291、81、90、170、177、201、206和109。
2.不同幼儿家庭意外伤害事故的特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孩“跌落撞伤”、“异物堵塞”和“走失”的比率高于女孩;母亲学历未达大专的幼儿,“走失”的比率高于母亲学历达大专的幼儿;父亲职业为医务人员的幼儿,“硬物夹伤”的比率高于父亲为非医务人员的幼儿;母亲职业为事业单位领导的幼儿,“割剪刺伤”的比率高于母亲职业为非事业单位领导的幼儿;父亲户口为农业户口的幼儿,被“宠物咬伤”的比率高于父亲户口为非农业户口的幼儿;家庭收支有剩余的幼儿,“跌落撞伤”的比率高于家庭收支没有剩余的幼儿。
(三)家长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
1.幼儿家长消除意外伤害事故隐患的现状。幼儿家庭对下列消除隐患措施不够的有:“不带孩子去商场、超市”、“家具尖角包塑料、软胶”、“房门用门垫顶门隙”、“电源插座加盖”、“不让独自吃易堵塞食品”、“不让去有狗出没处”和“锐器放孩子拿不到处”。家长在消除意外伤害事故隐患方面措施不力的幼儿编号为:252、116、212、153、170、226、11、176、1、132、219、281和224。
2.不同幼儿家庭家长消除事故隐患的特点。一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为外地非农业户口的幼儿家长,消除事故隐患措施平均量高于父亲为本地非农户口或外地农业户口的家长;祖辈为家庭主要教养人的家庭,幼儿家长消除事故隐患平均量高于父亲和母亲。
(四)家长对子女安全行为引导
1.家长对幼儿行为安全提醒的现状。家长对幼儿进行行为安全提醒不够的项目有:“关门关抽屉不心急”、“不在室内横冲直撞”、“不用手碰有刺植物”、“闪电时不开电视”、“不玩刀剪等尖锐物”和“吃瓜子、花生、果冻细嚼慢吞”。对幼儿行为安全提醒最少的11人的编号为:116、153、235、204、281、302、90、47、234、105和10。
2.不同幼儿家庭家长对幼儿行为安全提醒的特点。一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幼儿行为安全的提醒与母亲学历有关。具体表现为,母亲学历未达大专的幼儿,家长对子女进行行为安全提醒平均量高于母亲学历达大专的幼儿。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习惯养成;影响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而当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再加上家长的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及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幼儿在某些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依赖于家长的配合,依赖于家庭、幼儿园的相互合作,只有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共商对策、密切配合,产生1+1大于2的教育合力,才符合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要求。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2.探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五、研究过程
1.理论学习阶段
2.实际调查阶段
我们分年龄阶段分别设计了小班、中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并发放给家长,要求家长如实填写,便于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我们共发放40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353份,回收率为88%。其中小班发放100份收回75份(75%),中班发放140份收回126份(90%),大班发放160份收回152份(95%)。问卷选择题部分,100%家长都能如实、认真填写;策略简述与教育困惑(常用教育方法)部分仅有不到70%的家长进行了回答。不管怎样,我们的前期工作得到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实践反思阶段
4.分析总结阶段
面对众多的原始材料,我们进行了整理,从共性问题中发现个性问题,遴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或是彰显不同方法与途径的资料,使得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点面结合,为经验推广、课题延伸研究做好铺垫。
六、研究结论
1.教学活动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我们主要借助健康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了生活卫生习惯的指导教育,借助社会教育活动进行了行为习惯教育。通过集体课堂教学,利用故事、儿歌、日常生活事件等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并教育幼儿如何养成好习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幼儿的习惯养成起了很大的促动作用。如小班的幼儿在《猪小弟》活动后,不仅爱洗澡了,洗头、剪指甲时也知道配合家长了;中大班的幼儿也知道了保护牙齿的方法,基本养成了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
2.日常生活是督促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主阵地
3.家园一致教育是帮助幼儿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首先,利用校讯通平台和家长园地做好教育宣传,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指导,提高家庭习惯教育有效性。
其次,利用家长活动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或在园的习惯形成根源,对症下药,矫正不良行为,巩固积极行为。同时,也让家长互相交流取经,在鲜活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借鉴积极有效的育儿经。
最后,利用晨间接待与离园活动与家长进行个别交谈,了解幼儿在家的习惯养成现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在孩子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动向与措施,互相配合,增强积极效应的辐射影响。
七、结论与思考
(一)我们的收获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更多家长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一致性、一贯性教育有了深刻的体悟,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多利用鼓励性、激励性的积极提示语促进幼儿的行为发展。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进行个案记录分析的过程中,逐步由无具体目标、观察分散、记录不系统等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阶段性的观察记录,记录方法、记录形式上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中,对幼儿集体或个别习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了更多拓展与创新。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很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稳定发展之中。
(二)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遇到了瓶颈与困惑,致使研究有些不够系统、深刻。如进行问卷调查,怎样让问卷回收率更高,让答卷更有价值与意义,不仅需要我们的宣传到位,还需要进行适宜性指导,让家长明白问卷调查就是应该真实填写,将孩子(或家长)的行为、方法、疑虑等反馈给老师,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行为比对,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又如,进行了研讨活动后,我们应该面向全镇老师进行推广,利用领域教育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受惠。再如,进行个案研究时可以分班级就某一行为习惯对班级所有幼儿进行跟踪性、递进式教育指导,或者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主要习惯养成进行比对式参照研究,使得我们的研究结论更有可比性与推广性。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推敲商榷的地方,就不一一赘述了。
【关键词】学前教育;手工制作;教学策略
一、课前调研,有的放矢
二、课中创新,因人制宜
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制作的教学内容包括布艺、泥艺、纸艺、材料画以及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是一个充满了情趣的教学课程,但是,如果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势必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索然无味而失去兴趣,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加强手工制作方面的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比如,教师在手工制作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编写和组织教学过程,以教案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案,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的教学效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观摩课、制作课、欣赏课、实践课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与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集体创作,还可以因人制宜,通过适当地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手工制作技能,结合个人的想象,进行探究性学习,成功地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创造出各具个性的手工制作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手工制作是一项对于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熟练而灵活地掌握手工制作的一般规律与制作手法,使得学生在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手工制作教学,教师在手工制作的课堂上应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创新,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张开思维的翅膀,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作品的个性化创作,引导学生不但能够熟练掌握手工制作技巧,培养学生扎实的手工制作基本功,而且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具有灵活的创作能力。从而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成功唤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手工制作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总结,擅用评价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教学活动中,要真正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课前调研,课中创新,课后总结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开展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向学前教学岗位输送合格的、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建洲.手工基础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沈建洲.幼儿园实用手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汝茵佳.幼儿园玩具教具制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周春梅.加强手工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师范教育,200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