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土豆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区、平坝则以种稻谷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为辅。凉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滇西北小凉山彝族聚居区及贵州的威宁县一带,最古老的农作物为荞麦,次为燕麦、水稻、小麦、大麦、土豆等。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才是萝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来族多食用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很注重礼仪的民族,彝族的社交礼仪表现在食俗文化中是很有特点的。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有的地方有妇女不能同客人一桌进餐的饮食习俗。四川凉山的彝族,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很注重酒,如客人来到你家,应先斟上一杯酒给他喝,事后就算是来不及煮饭给他吃,客人也不会见怪。彝家人走访亲友时处处离不开酒,走访亲友要带酒,参加婚礼要送酒和牲畜,参加丧葬活动也要送酒送羊,参加宗教活动更离不开酒和牲畜。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彝族待客的礼仪由其经济状况而定,同时要看接待的是什么样的客人。招待一船客人是杀鸡,将鸡头敬给客人,客人要看鸡舌根骨卜,懂得凉山彝族食俗的人都知道,鸡虽是杀给你吃的,但不能吃得太多,应剩一些,不然会闹笑话。招待贵客一般杀猪或羊,猪或间凡待客的都烹制成坨坨肉。非常尊敬的客人来了就要打牛来招待,但杀牛招待客人的家庭不多,过去这项礼节大多在土司家中用。招待客人时,若杀的是小猪,饭后要将半边小猪头连同一些坨坨肉、荞饼一齐赠送给客人带走;若杀羊,饭后则要将羊扇骨肉赠送客人;若杀牛则要在饭后将牛后腿上的大坨重约5斤的肉送给客人带走。由客人转送与客人同姓的女同胞。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美食----养育一个民族,陶醉整个世界。当你吃着鲜嫩味香的坨坨肉,喝着甘香浓郁的杆杆酒,用着和贵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独树一帜,自成风味,给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画龙点睛的圆根酸菜------想起了有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吗你有想了解过彝族人生活习俗吗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的饮食文化,因为有特别的民族习惯,更具有山里的芬芳。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令人馋涎欲滴、乐而忘返。彝族是个好客的民族,是个好饮而痛恨酗酒的民族.彝族人最爱用调味料有:辣椒、木姜子、花椒、盐巴等。彝族菜的特色是鲜、嫩、脆、香、既有油香味、又不油嘴,又不腻心,味美无穷。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坨坨肉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圆根酸菜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圆根酸菜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自古以来,始终伴随着古老的彝人,是彝家待客的佳菜,世世代代受到彝人的青睐。彝族民间传说中称:远古时代,人类遇大洪灾,只剩下现代人类祖先“祖莫惹牛”,他在人间无处找到伴侣后,就到称之为“时姆恩哈”的天界上,娶了仙王“资约丁古”的幺女。他俩在人间相敬如宾,但是人间已无蔬菜作物。于是,“资约丁古”幺女上天偷偷地从父亲身边盗来了圆根、油菜、白菜等10多种蔬菜种子,撒向人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生机。“资约丁古”在失去幺女和菜种后诅咒:“圆根被你偷下凡,根根会比石头重,叶叶不能充菜粮。”从此,人间有了“圆根”这种绿色植物,成为彝家的食品。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圆根适应秋冬生长,如何让它长期贮存呢?聪明的彝人采用腌制干燥的办法,把绿黄色的圆根叶子变成了现在我们食用的圆根酸菜。经鉴定,圆根酸菜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具有清热解暑、开胃消食、解醉醒酒和减肥之功效,食用方法极其简单。它和贵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独树一帜,自成风味,是彝家老少皆喜的佳肴。在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中放进少许圆根酸菜,真叫画龙点睛。成为驰名大小凉山的各种酸菜汤,让人赞不绝口。如今,古老彝人的圆根酸菜焕发出新的生机,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场。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烤小猪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烤小猪,是一道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菜。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烤小猪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味道鲜美无比。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彝族风味肉冻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风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肉冻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十分喜爱的一种食品。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彝族的辣仔鸡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辣仔鸡,用2斤左右的仔鸡,杀后烤好,将肉宰碎(搅粉碎)后加上,木姜、生姜、辣椒面、花椒等佐料,和冷开水就要中吃了.原汁原味,味道辣而爽口,肉细嫩鲜美,品后余味无穷。要用高山特产的红海椒,深受彝族的喜爱。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彝族风味血大肠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风味血大肠,血肠是凉山彝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食品,凡宰杀过年猪后,都要加工制作血大肠。把猪血、酒米、猪杂油用加上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佐料拌匀后灌进猪大肠,两头用细绳拴紧,放进开水锅里煮熟后捞起,待稍冷后切成节食用,味道鲜美,是招待客人和乡邻的佳品。风味特色:味道鲜美,待客佳品。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彝族荞麦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烧土豆下酸辣汤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烧土豆下酸辣汤,彝族地方土豆最多,吃法一样多,但我爱烧土豆下酸辣汤。可城里难得吃到啊!在三锅桩内烧上一大堆土豆,不能全熟,有七成熟就可以吃了。酸辣汤是用彝族家的水酸菜切好加上酸汤(适当加上点冷开水),加上盐、鸡精、白糖、辣椒面、花椒面、木姜子面、蒜搅拌,就可以吃了。做出来的酸辣汤下烧土豆味道不说了的。烧土豆颜色看起来呈暗金色,有一种泥土的香味,香得你流口水。酸辣汤带着一种独有的酸辣味,和平常的口感完全不一样。很好吃的哦。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香肚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香肚是彝族传统的美食之一,开香肚当杀只小猪的份量,是待客之上品。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彝族过年时,将猪肚拉个小口,清洗干净后装入拌了盐、花椒面、辣椒面、木姜子、大蒜泥的砣砣肉。要紧,装好将口子缝合,在缝口上用肠片粘好密封,置通风、烟熏处熏干。只要不漏气,放得越久味越香。用一个没打开过的香肚招待客人,可抵杀只羊.煮香肚一般连汤舀在库助(汤盆)里边捞边吃,香肚味鲜美嫩爽,香气四溢,香肚汤浓白如奶。(越西县彝学会张春,田荣华讲述,蒋志聪记录整理)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锅巴油粉(云南民族网)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风味小吃锅巴油粉,南涧县彝族风味小吃,已有上百年历史。此品是云南民间煮制豌豆粉的基础上,变一次成熟为两次成熟,把制皮与粉分开,然后合二为一。故成品层次显次显明似千层豆粉,口感各异。油粉软糯细腻,入口即化;锅巴绵韧耐嚼,滋味别具。成品有凉吃和热吃两种,均软嫩味美。锅巴香酥,清润爽口,别具风味,属云南豌豆粉中的上品。(转自云南民族网)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锅贴乳饼(云南民族网)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锅贴乳饼,是云南彝族的传统名菜。做法是将乳饼切成块,将鸡肉、肥膘捶成茸泥拌匀后加鸡蛋清、葱姜汁、味精、湿淀粉,拌至发亮成鸡泥。然后在乳饼上刷上蛋清糊,塌上鸡泥,摊平,用火腿、黄瓜皮丝排成花粘在鸡泥上,再刷蛋清糊,上笼稍蒸定型后用花生油煎至熟透即可。此菜形态美观,色泽黄亮,鲜香软嫩,佐酒尤佳。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全排牛宴(越西彝学)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县彝学会学刊第三期,曲木里哈,蒋志聪整理)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用牛、羊、猪、鸡、布谷鸟组合而成。以上五种都去皮、去肠肚然后布谷鸟装入鸡腹内,又将鸡装入猪腹内,再将猪装入羊腹内,最后将羊装入牛腹内并封好。记着用彝族常用的佐料。用一口特大号的锅煮好就可以分食了。一般是吃不到的只有重要客人时才能吃到。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火烧洋芋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烧洋芋是大、小凉山彝族农家百吃不厌的一种最常见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数斤,煨酸辣汤一罐,将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烧熟,即烧即食,人称“三吹三打”(因洋芋从火中取出后,人们一般都要吹打几下灶灰,故有此戏称)又因洋芋物美价廉,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可尝鲜,奕可饱食,所以,无论罗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饮烧烤,砣砣肉和火烧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离”,成为小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产品。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燕麥炒面(什磨)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燕麦炒面,燕麦,古称麦、油麦,是大、小凉山的一种优质的麦类作物。燕麦面將洗淘晒干后的燕麦炒熟磨細后,加入适量白糖或椒盐做成甜咸两味“炒面”,或用塑料袋包裝的燕麦粥。由于燕麦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可冲饮、熬粥、干食或捏成奶油糌粑,是一种居家或旅行的方便食品,有“綠色食品新貴族”的美称。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金子或银子桥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美食——烤小猪和烤鸡与金子或银子桥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县彝学会副会长——张春口述蒋志聪记录整理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在祭奠双亲的送灵仪式上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要上一道特别的菜-------烤小猪和烤鸡与金子或银子桥(我不会彝语文又找不到合适的汉字,彝语叫“嗡拖瓦拖奇)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将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放入仔猪肚子内并封好,用菜叶包裹后再用瓦泥包裹一寸厚。鸡同样处理。然后放入火碳火中(要用250公斤柴)烧烤,到一定时候在火上翻烤一下等到瓦泥裂口时就好了。猪和鸡烤好后放在一个大的“梭机”内,猪和鸡之间放上30厘米左右的用纯的金子或银子打好的桥,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是猪脚和鸡脚朝上,送到主客面前、主客只能品尝一点就要献上一到两倍的礼金,然后请随之而来的亲朋好友吃。客人各人拿刀,自割自吃。烤小猪和烤鸡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味道鲜美无比。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坛子牛肉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在有贵客到来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有时用坛子牛肉招待。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7、坛子猪肉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县彝学会副会长---张春口述蒋志聪记录整理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在有贵客到来时,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有时用坛子猪肉招待。坛子猪肉是用猪肉的腿子肉,切成坨坨牛肉加上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放入土坛子内并封好。用菜叶封好后再用瓦泥包封一寸厚。然后放在阴凉处理机30天左右就可以吃了。色黄,香味扑鼻。肉外脆里嫩,味道鲜美无比。(与汉族的坛子肉有区别的是不用在锅中去水份,且只用瘦肉)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8、涝渣米酒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是米酒,它确是用大米精心酿制而成。但它可不是普通的酒。据老乡介绍:夏季刚过秋意渐浓,他们总要用上等的大米用水浸泡一夜,晶莹透亮的大米被浸泡得柔软发亮,然后用竹筛滤干水份,放到木甑里蒸熟,把它盛到瓦盆里散热过后,撒上酒曲,兑上少量的水,最后把它盛到瓦罐里捂上盖子。十多天后,涝渣米酒就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有客人到家,彝家人总要抱起大瓦盆,滤了米渣,端上一大碗黄澄澄的涝渣酒招待客人。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骨头饭(云南民族网)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过年时要吃杀猪饭,剁出了一大盘雪白的生猪油,一盘微带瘦肉剁碎的脆骨,只见他炼净生猪油,去掉油渣,连骨带肉爆炒后,舀上一盆热腾腾的米饭倒在锅里,撒上佐料,三五分钟,一碗碗骨头饭就盛到客人面前。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连渣菜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和做豆腐差不多,只是不过滤,加上酸菜水和菜叶就成了.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1、豆渣饼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豆腐后用豆腐渣发好,加入盐、辣椒、味精、胡椒、椒等,用手捏成饼,晒干后就可以食用了,用火烤一下食用更香.香菇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2、洋芋酸菜汤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将洗净的洋芋切成片或丝,按传统的切法,左手握洋芋,右手持镰刀,切成鳞状滚刀片,放入肉汤煮熟并煮出鲜味后,下入酸菜,再下盐、辣椒、木姜子面和葱段等调料。酸菜一般用圆根叶子煮熟泡制后晒干备用。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3、石烙仔鸡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将2斤多重的仔鸡宰后剔去全部骨头,用刀剁成肉末,再用盐、辣椒、花椒和木姜子面拌和均匀,盛入木钵,把烧得通红的一个鹅卵石夹于肉上,速用另一木钵反扣其上,然后两手持两木钵反复摇动,使鸡肉与卵石反复接触而被烫熟。这种烹饪鸡肉的方法非常特殊,但食者品尝石烙仔鸡香嫩无比。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4、臼捣仔鸡凉辣汤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将宰割好的仔鸡放进火塘烧熟,洗净后剔出骨头(或连骨)放入石臼舂捣,直至舂烂捣融。个别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鸡肉臼捣好后,根据仔鸡大小,将一定数量的红辣椒或烧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细,并加上盐末兑上适量的冷开水或无污染的高山泉水,搅拌均匀即成。臼捣仔鸡凉辣汤是凉山彝区的特色食品,深受彝民喜爱,常作待客佳品。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5、斗笠荞烙饼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荞麦烙饼(斗笠荞烙饼),在盆钵内用温水把荞面拌成稠糊,用汤瓢舀入铁锅并适当摊开,锅内可放少许猪油以免粘锅,用文火慢烙,适时翻面,两面烙黄后起锅。这样烙烘出单层荞饼,待烙烘第二个荞饼时不待翻面便将已烙成的第一个荞饼重叠其上,并且依次重叠三个、四个以上,便得多层荞饼,缘由厚渐薄,活像两个斗笠对扣之形,彝族称为斗笠荞烙饼。食用时用刀逢中交叉切成四等分或八等分。烙饼既香脆又柔软,老少皆喜欢吃。与坨坨肉、酸菜汤、石烙仔鸡、臼捣仔鸡凉辣汤待客,味美极佳。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6、土豆泥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去皮,用汤匙将其压烂;将青椒剁成颗粒,蒜剁烂[蒜要多],花椒面少许;油温七成热,下蒜泥,青椒.花椒面,再下土豆泥;加盐,味精或鸡精,葱花,起锅即可.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7、杆杆酒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咂酒,其酿造历史悠久,制作工艺奇异,味道纯正独特,饮法别具风格。几人对饮时,咂酒共贮于一坛内,各执咂酒竿一支,伸入同一坛内吮吸,握竿动作、咂饮程序、对饮量等,都有一定规矩。彝族逢年过节,婚丧大事及接待嘉宾时常用咂酒。共饮时,除同享咂酒的美味外,还给人以亲密、友好、热情、豪放的感觉。IOg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