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为了活命而工作,为什么又为了工作而卖命?
这是2019年豆瓣电影日历里的一句台词。看到这句话的那天我正忙着加班,因而感觉到了满满的恶意。身在互联网行业,加班是许多公司的隐性甚至显性要求。面试的时候HR会提到「弹性工作制」,这个弹性不是你以为的「想几点下班就几点下班」,而是「不管几点做完工作才能下班」的意思。
实习的时候,我的上司曾经在开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在互联网行业有所成长,那你无法拒绝996。」作为社畜而不是资产阶级的我无意为996辩护,同时对于刚刚毕业、在意薪资待遇而且一心想积累工作经验的我来说,多少也愿意选择这样的公司作为职业起点。
况且我还年轻,坚信自己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找到自己的舒适区。于是任务就变成了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压力下,让自己别忽略了生活。
并非人人都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日剧《我,到点下班》里的前端程序员就恰恰相反。他每天都在公司悠闲工作到很晚,甚至不回家,只因不愿面对孤独的出租房。他宁愿在公司享受空调、健身房、双屏显示器和人体工学椅。
而另一部日剧《家族的形式》里,香取慎吾饰演的男主角把自己的单身公寓打扫得干干净净,心爱的酒柜里整齐摆放着各种啤酒,搭配不同材质的杯子。他对每日的生活做了近乎机械的安排,早上起来榨蔬果汁,阅读半小时,一周去六次健身房,晚上后不吃碳水化合物,但从健身房出来后会去最爱的酒吧喝一杯啤酒。周末会骑公路车到山里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城市的喧嚣。
想来工作忙碌的人更容易忍受脏乱差的出租屋和重油重盐的外卖,更愿意享用奶茶、碳酸饮料、烤串和啤酒,下意识地想为996的工作找平衡,所以生活中更愿意放纵自己。于是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看着自己的体检报告里越来越多的异常项,只能互相吐槽「强烈建议把体检报告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身体健康的人肯定工作量不饱和。」
当然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生活方式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我所谓的理想生活,不是社交网络上千篇一律的那些租房改造,比如挂串灯,贴照片墙,买懒人沙发,买投影仪——而是了解自己,营造能让自己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相处并且相处愉快。
公司请体检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解读员工的体检报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你们公司的员工普遍胆固醇偏高,是不是公司楼下快餐店用的油不够好,或者放了太多油?」快餐或者外卖重油重盐自然不必多说,还有越来越多的同事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饮食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平时买菜的时候可以大方地换着花样买鱼、虾、排骨、牛腩,以及各种口味的酸奶,因为即使如此也能轻松省下不少开支。因为平日里吃得健康,周末和朋友聚餐也可以毫无压力地大吃特吃火锅和烧烤。
现在生鲜电商这么发达,也不用挑来拣去,在手机上点一点,半小时就送货上门。我经常换着用以下App:
这几款App换着用,上班的时候花几分钟下单,回家就可以直接开始做菜,无缝衔接,非常方便。
偶尔下班比较晚,来不及洗菜切菜的时候,我会做比较简单的饭菜。比如烧开水,下一把面条,烫几根青菜,加个荷包蛋,再煮几颗鱼丸,也算营养均衡了。
还有几个私藏食谱,腊肠焖饭、番茄意面、咖喱饭等,做一次可以吃两顿,懒人福音。
作为起床困难户,早上起来再准备早饭对我来说有点儿困难。所以我一般都在前一晚备好食材,比如把要蒸的玉米、山药、红薯洗好切好,放进蒸锅,第二天早上起来先按下开关再去刷牙洗脸。
想要喝粥的时候,我会使用电饭煲的预约功能,这样早上起来就有热乎乎的杂粮粥可以喝了。还有各种速冻食品,如汤圆、速冻水饺、红糖馒头、咸蛋黄烧卖、馄饨、手抓饼、飞饼、全麦面包,配上无糖豆浆粉、油茶、黑芝麻糊、豆奶、酸奶、牛奶。
这些早餐换着吃,可以一周不重样。
在生鲜App上下单时,我会顺便买一些酸奶和水果,放在冰箱里慢慢吃。偶尔心血来潮,也可以自制蜂蜜柠檬茶和冷萃咖啡,比起公司楼下的喜茶、一点点、乐乐茶、茶桔梗、素匠泰茶......都让人能减少负罪感。话说回来,公司楼下这么多家奶茶店,下午经常有同事凑单点奶茶,坚持每周只喝一次奶茶的我真的是太难了。
再来说说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从小到大最爱的休闲方式。
上班的时候面对老板、同事和客户,以及一大堆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精力早已被消耗干净。读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逃避,也是充电。只要打开书,我就可以迅速忘记工作中的琐事,进入自己的世界。
打开大刘的书,思绪就飘到了银河系之外,看宇宙间的文明厮杀;翻开阿婆的书,很快就沉浸到英伦谋杀案的情节中,和波洛先生一起动动灰色的脑细胞;东野圭吾的书里我偏爱加贺系列,跟着加贺剥茧抽丝地寻找真相,能看到案件背后的温情。
我看书比较杂,推理、科幻、犯罪、悬疑、奇幻类的小说来者不拒,偶尔也看看社科、心理类的换换口味。我会同时看多本书籍,看不动大部头的时候就翻翻绘本或者散文,非虚构类看得无趣了再回到小说的异想世界。就像大鱼大肉吃腻了想吃点儿清粥小菜,粗茶淡饭吃得无味又开始馋鸡鸭鱼肉一样。
平时在社交网络看到有人推荐书,我会挑感兴趣的在豆瓣上查查评分。一般来说,7分以上的书值得一读。再看看简介和短评,如果感兴趣,顺手标记一下想读,等书荒的时候就可以来淘书了。
这时候就买下支持书店的生意吧。毕竟现在生意难做,实体书店的盈利也主要靠饮品或周边了。
如何让人习惯断舍离的生活方式?让丫搬几次家试试。
努力贯彻扔一件买一件的原则。想买鞋或者衣服时,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有相同的款式了。想买牛仔裤?先扔一件试试。想买运动鞋?先找一双旧鞋扔掉。如果舍不得扔,说明旧鞋或旧衣服还是值得继续穿下去的,那买新款的意义就不大,搬家的时候还增加了不少负担。
不穿的旧衣服捐出去,咸鱼上超过5公斤就可以预约免费上门取货,非常方便,也比直接扔掉更让人心情愉悦。
看完的旧书可以卖给多抓鱼,不过多抓鱼的收书范围比较小,也可以看看熊猫格子或者漫游鲸等竞品。没什么回收价值的书,比如辅导书,可以在闲鱼上捐赠,也可以放在可回收垃圾处。
出租屋里的两个书架已经摆满的我,必须在下一次搬家前多看少买了。
虽然很羡慕生活方式博主每天都能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但作为996的上班狗,这样奢侈的事情只能放在周末才有空了。周六的晚上早下班,我会做一次大扫除。用吸尘器吸一遍地面,再拖一遍。
厨房的打扫重在平日,做完菜之后刷锅洗碗,再顺手擦一遍台面,以免油渍日积月累变成顽固污渍。
最开心的事要数擦洗冰箱了,每几个月把里面的食物都拿出来,用湿布把冰箱整个擦一遍,把可以取下的部分放到水龙头下冲洗一番。然后把过期的食物丢掉,剩下的按照不同的种类整齐摆放,等再打开就会让人非常满足。
对于每周仅有一天的珍贵休息日,不好好安排怎么对得起六天的辛勤工作?
我有一位朋友,每到周末就会选择压马路,看看那些有趣的小店,寻找地道的美食,撸撸偶遇的小猫咪,晒晒太阳给自己充电。这一两年下来,她已经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开始寻访周边城市了。
我也是一样,试着让自己别宅在家里,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天气好的时候可以选择室外,像我的朋友一样走在漂亮的小街上压马路,或者到植物园里看热带睡莲展,秋天的时候去公园看银杏。天气不好的时候可以选择室内,上海的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展。
看展不仅让人有机会感受到艺术之美,还给人打卡城市每个角落的机会。为了看展,我去过很多美术馆、博物馆,也在地图上慢慢标记了很多原本没机会去的地点。
当然也并非一定要外出,在附近的电影院里看看电影也不错。碰上台风天就安心窝在家里吧,和室友一起打打Switch,玩玩桌游,看部电影,煮部队锅。这样安心享受的日子,台风天也无所谓了。
上海的冬天很冷,又总是阴天,得学会自己找乐子才能熬过漫漫长冬。我喜欢在桌子上摞几本想看的书,泡一杯蜂蜜柠檬水,电脑里放着喜欢的老电视剧当背景音。窝在椅子里看书逗猫,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