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PPT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2、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3、细心观察生活,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能真诚地为别人感到高兴。
4、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赞美。
教学重点: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并能真诚地为别人感到高兴。
教学难点: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别人的赞美。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小调查:寻找小伙伴的闪光点。
2、有特长的同学准备节目
一、“赛场内外”——评一评
1、看图1:在跑步比赛中,一位小朋友虽然跑在最后但仍然坚持到底。
2、评一评:图中的小朋友说得对吗?为什么?
3、学习“回音壁”:用赞美的眼光看别人,别人会更美。
用赞美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会更美。
二、寻找班级小明星
(1)讨论:你觉得怎样的同学可以成为班级小明星?
(2)说说我们班的班级小明星。动手填写明星卡,并给同学发明星卡
我认为(谁)是班级()小明星,因为()。
学会采访班级小明星
(1)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小明星吗?想和他们进行交流吗?让我们当一回小记者,采访一下他们?
(2)确定采访对象,对起优点进行调查访问。
(3)写好采访提纲,说说可以采访哪些内容?
要详细了解这位同学是如何养成这种习惯和品质的,以便大家有计划的向小明星学习。
3、分组进行采访。
三、访问结果交流会。
1、学生交流自己的采访心得,你发现了那些同学的那些优点。
2、通过采访能主动的向别人学习。
3、学会友好地和他人交往,初步掌握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四、“才艺表演”——演一演
1、有特长的小朋友表演节目,展示自己。
2、小观众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
五、课外实践:
采访你最喜欢的老师、家人或邻居,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她们。
六、地球在公转吗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
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鬼精灵
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
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
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
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
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请你说一说。
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
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
2.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以下句子,随学生的汇报呈现。)
预设1:
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
预设2:
“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预设3: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族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
预设4:
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
(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
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汇报课后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
1、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
2、小结;
二、自主学习: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2)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4)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6)介绍:日晷;
2、制作简易太阳钟:
(1)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2)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3)动手制作;
(4)展示、评比。
3、玩手掌日晷:
(1)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2)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3)教师讲解、演示;
(4)室外活动:玩手掌日晷;
三、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第七课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超市的秘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不同行业的人们的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活动重点:通过探究超市的秘密,让学生感受不同行业的人们的劳动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尊重他们的劳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及他们的特点,你发现大多数人喜欢去哪儿买东西呢?
大部分学生说“超市”
师:我们猜想的对不对呢?请看课本14页不同场所人数统计图,从图中你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小组内讨论交流。
(二)提出疑问,制定调查计划
师:在城市里,许多人喜欢到超市里购买东西,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1、超市里的东西质量好。
2、价格比较便宜。
3、可以直接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
4、种类齐全,品种多。
5、交通方便。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列出调查计划表。
教师说明:
1、调查时要根据调查内容确定调查方式。
2、调查时还要注意讲礼貌。
3、对自己观察或采访的内容要及时进行记录。
4、小组内整理探秘后获得的数据和有关内容,以供课上交流。
(三)分小组到超市探秘(课后进行)
(四)小组内分工:将调查的情况进行整理,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汇报各小组调查、采访的基本情况。
(五)情感升华
师:在采访的过程中,你发现超市的工作人员都在干什么?学生讨论。
1、协助学生认识社区环境、社区设施。
2、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交流中,发现、体味社区人员提供的服务,从而激发其热爱社区、尊敬社区工作人员的情感。
3、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为人们提供方便的服务活动。
教材分析:
本课呈现的是典型的社区娼妓拟稿,旨在协助学生指认社区警务室、超市、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医务室、社区服务中心和早教中心等设施,并引导其寻找、发现社区其他的设施。
通过对设施的寻找,加之自己的社区生活体验,学生能较容易地发现社区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让学生观察课文画面战士的社区生活细节,观察反思自己的双休日生活,让其体悟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劳,进而激发其对社区的热爱与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尊敬。“童心岛”就是让学生以自由诗的形式抒发这样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己所住的社区只有初步了解,大致能够说出社区的名称等,对于超市等经常用到的生活设施较为熟悉,对警务室、医务室等较少用到的设施不熟悉。
教学设计:
一、认识社区。
1、课件出示学生在社区活动的照片,看图说话。
2、说说你居住的社区的名称,找找班里哪些小朋友互相之间是邻居。
3、观察课本上各种社区设施的图片,并说说这些设施的作用是什么。
4、除了这些设施以外,你居住的社区还有哪些设施。
5、用数码相机拍下学校附近的社区设施图片,请小朋友当当工作人员给其他学生做介绍。
我们的社区(第二课时)
1、态度和情感:培养愿意参加社区活动的情感,热爱社区、尊敬社区工作人员。
2、行为和习惯:能爱护社区的设施,激发学生对社区的热爱。
3、过程和方法:通过社区生活交流,发现,体味社区人员提供的服务。
4、知识和技能:认识社区环境、社区设施。
活动准备:1、发调查表
2、在大人的带领下参观社区,认识社区的一些设施。
一、认识自己的社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你知道你居住的社区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虽然生活在社区中,但有些可能不知道社区名称,教师可事先通过学生的家庭住址进行了解。根据我们班学生的住址,我知道他们的社区有柳营社区,长庆社区、黄马社区、青春坊社区、吴牙社区等。)
1、我们居住的社区有很多公共设施,他们的作用可大啦。谁能来介绍一下?(请学生来展示课前的调查,可以是自己画的,也可以是拍的照片。)
调查表:
这是社区的----------------,我知道它的作用是------------------------------。
通过学生的展示,大家认识了社区的设施,了解了他们的作用,教师也可通过课件适当补充学生说得不全的地方。如社区的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建活动室、社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社区警务室,计生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宣传栏等等。
2、请社区阿姨来讲解他们的作用。特别讲解社区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这应该是离学生生活最近的地方。什么时候可以进去,有哪些适合学生的活动等等。(这时也可以建议老师带着学生跟着社区的阿姨到社区文化活动室参观。)
二、体验社区的服务
社区完善的设施,让我们的生活感到非常方便和舒适,那你知道社区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吗?引导学生去发现社区的保安、车棚的管理人员、社区的清洁工、为民服务点的阿姨,商店的大妈、修车的叔叔,正是因为他们的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1、向社区的服务员表达谢意:方式自选(小诗、说一句感谢的话、送一张感谢卡等)
2、学生准备,交流。
三、课后实践:在家长的陪同下或以小队活动的方式,参与社区的一项活动并记录在“社区服务卡上”。
()社区体验卡
日期姓名
所体验的角色
自己的表现
社区人员的评价
自己的感受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50×20=1000
25×4=10025×8=20025×12=30025×40=1000
125×8=1000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七课时
●课题
§1.5同底数幂的除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理解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教学方法
探索——引导相结合
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探索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及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看课本图片
图1-15
一种液体每升含有1012个有害细菌,为了试验某种杀菌剂的效果,科学家们进行了实验,发现1滴杀菌剂可以杀死109个此种细菌.要将1升液体中的有害细菌全部杀死,需要这种杀菌剂多少滴?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这是和数学有密切联系的现实世界中的一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幂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得出这个问题的结果.
[生]根据题意,可得需要这种杀菌剂1012÷109个.
而1012÷109==
=10×10×10=1000(个)
[生]我是这样算1012÷109的.
1012÷109=(109×103)÷109
==103=1000.
[师]1012÷109是怎样的一种运算呢?
[生]1012×109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1012÷109我们就称它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师]很好!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和现实世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
Ⅱ.了解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及其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看同底数幂除法的几个特例,并从中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出示投影片§1.5B)
做一做: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m>n).
(1)108÷105;(2)10m÷10n;(3)(-3)m÷(-3)n.
[生]解:(1)108÷105
=(105×103)÷105——逆用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
=103;
==——幂的意义
=1000=103;
[生]解:(2)10m÷10n
=——幂的意义
==10m-n——乘方的意义
(3)(-3)m÷(-3)n
=——约分
=(-3)m-n——乘方的意义
[师]我们利用幂的意义,得到:
(1)108÷105=103=108-5;
(2)10m÷10n=10m-n(m>n);
(3)(-3)m÷(-3)n=(-3)m-n(m>n).
观察上面三个式子,运算前后指数和底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吗?
[生]从上面三个式子中发现,运算前后的底数没有变化,商的指数是被除数与除数指数的差.
[生]从以上三个特例,可以归纳出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am÷an=am-n(m,n是正整数且m>n).
[生]小括号内的条件不完整.在同底数幂除法中有一个最不能忽略的问题:除数不能为0.不然这个运算性质无意义.所以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中规定这里的a不为0,记作a≠0.在前面的三个幂的运算性质中,a可取任意数或整式,所以没有此规定.
[师]很好!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所以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为:am÷an=am-n(a≠0,m、n都为正整数,且m>n)运用自己的语言如何描述呢?
[生]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师]能用幂的意义说明这一性质是如何得来的吗?
[生]可以.由幂的意义,得
am÷an===am-n.(a≠0)
[例1]计算:
(1)a7÷a4;(2)(-x)6÷(-x)3;
(3)(xy)4÷(xy);(4)b2m+2÷b2;
(5)(m-n)8÷(n-m)3;(6)(-m)4÷(-m)2.
(7)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克特震级表示.描绘地震级数字表示地震的强度是10的若干次幂.例如用里克特震级表示地震是8级,说明地震的强度是107.1992年4月,荷兰发生了5级地震,12天后,加利福尼亚发生了7级地震.加利福尼亚的地震强度是荷兰地震强度的多少倍?
分析:开始练习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时,不提倡直接套用公式,应说明每一步的理由,进一步体会乘方的意义和幂的意义.
解:(1)a7÷a4=a7-4=a3;(a≠0)
(2)(-x)6÷(-x)3=(-x)6-3=(-x)3=-x3;(x≠0)
(3)(xy)4÷(xy)=(xy)4-1=(xy)3=x3y3;(xy≠0)
(4)b2m+2÷b2=b(2m+2)-2=b2m;(b≠0)
(5)(m-n)8÷(n-m)3=(n-m)8÷(n-m)3=(n-m)8-3=(n-m)5;(m≠n)
(6)(-m)4÷(-m)2=(-m)4-2=(-m)2=m2.(m≠0)
(7)根据题意,得:
106÷104=106-4=102=100
所以加利福尼亚的地震强度是荷兰的100倍.
评注:1°am÷an=am-n(a≠0,m、n是正整数,且m>n)中的a可以代表数,也可以代表单项式、多项式等.
2°(5)小题,(m-n)8÷(n-m)3不是同底的,而应把它们化成同底,或将(m-n)8化成(n-m)8,或把(n-m)3化成-(m-n)3.
3°(6)小题,易错为(-m)4÷(-m)2=-m2.-m2的底数是m,而(-m)2的底数是-m,所以(-m)4÷(-m)2=(-m)2=m2.
Ⅲ.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想一想:
10000=104,16=24,
1000=10(),8=2(),
100=10(),4=2(),
10=10().2=2().
猜一猜
1=10(),1=2(),
0.1=10(),=2(),
0.01=10(),=2(),
0.001=10().=2()
[师]我们先来看“想一想”,你能完成吗?完成后,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生]1000=103,8=23,
100=102,4=22,
10=101.2=21.
观察可以发现,在“想一想”中幂都大于1,幂的值每缩小为原来的(或),指数就会减小1.
[师]你能利用幂的意义证明这个规律吗?
[生]设n为正整数,10n>1,当它缩小为原来的时,可得10n×====10n-1;又如2n>1,当它缩小为原来的时,可得2n×==2n÷2=2n-1.
[师]保持这个规律,完成“猜一猜”.
[生]可以得到猜想
1=100,1=20,
=0.1=10-1,=2-1,
=0.01=10-2,=2-2,
=0.001=10-3.=2-3.
[师]很棒!保持上面的规律,大家可以发现指数不是我们学过的正整数,而出现了负整数和0.
正整数幂的意义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乘,如an(n为正整数)表示n个a相乘.如果用此定义解释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显然无意义.根据“猜一猜”,大家归纳一下,如何定义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呢?
[生]由“猜一猜”得
100=1,
10-1=0.1=,
10-2=0.01==,
10-3=0.001==.
20=1
2-1=,
2-2==,
2-3==.
所以a0=1,
a-p=(p为正整数).
[师]a在这里能取0吗?
[生]a在这里不能取0.我们在得出这一结论时,保持了一个规律,幂的值每缩小为原来的,指数就会减少1,因此a≠0.
[师]这一点很重要.0的0次幂,0的负整数次幂是无意义的,就如同除数为0时无意义一样.因为我们规定:a0=1(a≠0);a-p=(a≠0,p为正整数)
我们的规定合理吗?我们不妨假设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对于m≤n仍然成立来说明这一规定是合理的.
例如由于103÷103=1,借助于同底数幂的除法可得103÷103=103-3=100,因此可规定100=1.一般情况则为am÷am=1(a≠0).而am÷am=am-m=a0,所以a0=1(a≠0);
而am÷an=(m
因此上述规定是合理的.
[例3]用小数或分数表示下列各数:
(1)10-3;(2)70×8-2;(3)1.6×10-4.
解:(1)10-3===0.001;
(2)70×8-2=1×=;
(3)1.6×10-4=1.6×=1.6×0.0001=0.00016.
Ⅳ.课时小结
[师]这一节课收获真不小,大家可以谈一谈.
[生]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指数还有负整数和0指数,而且还了解了它们的定义:a0=1(a≠0),a-p=(a≠0,p为正整数).
[生]这节课还学习了同底数幂的除法:am÷an=am-n(a≠0,m,n为正整数,m>n),但学习了负整数和0指数幂之后,m>n的条件可以不要,因为m≤n时,这个性质也成立.
[生]我特别注意了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几个性质,都有一个条件a≠0,它是由除数不为0引出的,我觉得这个条件很重要.
[师]同学们收获确实不小,祝贺你们!
Ⅴ.课后作业
1.课本P21,习题1.7第1、2、3、4题.
2.总结幂的四个运算性质,并反思作业中的错误.
●板书设计
1.同底数幂的除法
归纳:am÷an=am-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说明:am÷an===am-n.
语言描述: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2.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
a0=1(a≠0)
a-p=(a≠0,p为正整数)
3.例题(由学生板演)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
1.下面计算中,正确的是()
A.a2n÷an=a2
B.a2n÷a2=an
C.(xy)5÷xy3=(xy)2
D.x10÷(x4÷x2)=x8.
2.(2×3-12÷2)0等于()
A.0B.1C.12D.无意义
3.若x2m+1÷x2=x5,则m的值为()
A.0B.1C.2D.3
4.(a2)4÷a3÷a等于()
A.a5B.a4C.a3D.a2
5.若32x+1=1,则x=;若3x=,则x=.
6.xm+n÷xn=x3,则m=.
7.计算:[-2-3-8-1×(-1)-2]×(-)-2×70.
8.计算:()-1+()0-()-1.
9.已知10m=3,10n=2,求102m-n的值.
10.已知3x=a,3y=b,求32x-y的值.
答案:1.D2.D3.D4.B
5.--36.37.-18.-
9.10.
1、认识冬季常见的大棚蔬菜名称,知道这些蔬菜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季节。
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猜测大棚能生长反季节蔬菜的原因。
3、能制定考察计划,按照计划考察大棚,对考察结果进行记录。
4、能根据对大棚的考察记录进行分析,认识到温度和湿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5、意识到大棚蔬菜能方便和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大棚蔬菜也有不足之处。
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反季节蔬菜,提前建造一个模拟塑料大棚,温度计、湿度计等。
学生准备:温度计、湿度计。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冬季常见的大棚蔬菜名称,了解这些蔬菜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季节。猜测大棚能生长反季节蔬菜的原因,制定考察大棚的计划。
一、认识几种反季节蔬菜
出示几种课前收集到的几种反季节蔬菜,组织学生观察。可设计以下问题。
1、认识这些蔬菜吗?
农村的孩子知道各种蔬菜的生长季节,但可能很少见到这些反季节蔬菜;城里的孩子经常见到反季节蔬菜,但对这些蔬菜的正常生长季节很陌生。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提前搜集一些学生熟悉的反季节蔬菜,比如西红柿、豇豆、辣椒等;提前让学生访问家长,了解西红柿、豇豆、辣椒等常见的蔬菜的生长季节,这样才会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对比这些蔬菜的生长环境。
二、交流关于反季节蔬菜的知识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反季节蔬菜,并做记录。
1、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是大棚种植的?
3、把你认识的反季节蔬菜的名称,以及它正常生长的季节写下来。
学生可以就自己知道的反季节蔬菜写出3-5种,这个环节也可以在课前提前安排学生收集。
三、猜测为什么大棚里能生长反季节蔬菜
1、交流:你知道哪些反季节蔬菜?
在学生书写的基础上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反季节蔬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棚里能生长反季节蔬菜?这可能与大棚里的什么条件有关?
学生可能会猜测:与气温有关,与湿度有关,与太阳有关,还可能猜想与大棚里的生物有关等等。这些猜测与学生在此之前进行的农作物与土壤的研究、农作物与化肥的对比实验的研究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在一块土壤上,在上面建造大棚后,农作物的哪些生长条件发生了改变?
3、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猜测写下来。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猜测,其目的在于,收集事实后能和自己以前的猜测做比较。
四、制定考察计划
在考察真正的大棚之前,应该制定一个简单的考察计划。比如要考察哪些内容?考察时要带什么仪器?记录表如何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制定考察计划。
1、要到大棚里去考察,我们做哪些准备?带什么工具或仪器?
2、大棚里面和外面会有哪些不同?我们要考察哪些内容?
3、怎样设计记录表?
4、我们如果要考察大棚,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他们的看法。学生可能会围绕温度和湿度等来制定考察计划。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除了要考察大棚内的环境外别忘考察大棚外的环境,这样才能把大棚内外的环境进行对比。大棚内外的事实应该包括气温、湿度等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更多关于大棚里的信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强调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考察真正的大棚,分析大棚的环境为什么能种植反季节蔬菜,辨析大棚蔬菜的好处与不足。
一、提出考察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带学生考察时应该再次强调注意安全等事项。教师要考虑细致,要具体到坐什么车,怎样走,怎么分组,带哪些工具和仪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记录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考察计划,再提出出去考察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实地考察
教师带学生一起到大棚实地考察,并做好记录。
三、整理分析收集到的事实
考察大棚里的生长环境后,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分析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
1、考察大棚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知道,大棚里的温度比外界高,湿度比外界大。还有推测,比如大棚里二氧化碳浓度高等。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对学生能积极动脑进行推测的行为加以鼓励,但对推测的结论则不予肯定,因为推测还需要科学的验证。
2、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阳光、空气和土壤。
3、大棚里哪些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大棚里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适宜喜高温的农作物的生长。
4、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教师引导学生就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分组展开研讨,把学生研讨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四、思考与拓展
1、大棚蔬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吃过大棚蔬菜吗?它的味道和自然生长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2、大棚蔬菜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3、通过研究大棚蔬菜,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大棚蔬菜虽然四季都有,特别是在冬季,能丰富我们的餐桌,但是由于大棚里的农作物受阳光照射不够,导致口味较淡,维生素含量偏低。大棚蔬菜由于这些不足,还是没有正常生长的农作物好吃,营养也不如自然状态下生长的农作物。由此,希望学生能意识到,大棚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大棚也有其不足。
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的例1和例2.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口算
600÷627÷3240÷8160÷4
2、笔算
3)99)37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2.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42÷252÷2
3.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例142÷2=21
(1)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21
2)422)42
424
0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地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4)让学生质疑
(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会提出第一种竖式也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竖式算52÷2
2.教学例2:
52÷2
(1)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2626
2)522)52
524
012
12
(2)你们同意哪一种算法?
学生讨论后得出:第一种是先口算出26的,应该用第二种方法才正确。
(3)师:让我们借助小棒来验证(师生共同摆小棒,师边演示边讲解)
52÷2也就是把52根小棒(5捆和2根)平均分成2份。先把5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20),还余1捆;再把多余的1捆拆开与2根合并是12根也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加起来共分得26根,所以52÷2=26
师指第二个竖式,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这个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
指商个位上的“6”,这个6是怎样得来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4)我们再看一看电脑是怎样算的?(电脑演示)谁愿意当小老师把电脑演算的过程再说给大家听听?(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5)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强调:笔算除法时,如果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6)指导看书质疑
3.练习反馈P20做一做1
4.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下面的除法算式。
1□□□
4)486)84
4□
□□□
00
2.比赛,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P20做一做2
五、全课总结
目的要求:
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了解书信的一般常识,使学生萌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1、中国地图、江省地图。
2、与当地邮局联系,准备实地参观采访。
3、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一、谈话引导,激情导入。
1、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2、是啊,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3、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1、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找找自己的家乡。
3、自主合作,找到家乡。
(1)几个学生自由组合成“找家乡小队”,在省地图上找家乡。
(2)小队上台指着地图汇报。
4、开展小型的在地图上找家乡比赛活动。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书本的空格中。
2、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3、学生上台展示。
四、小结谈体会。
知识: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统计。
能力:了解与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极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情感:通过对地形图的阅读,对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了解和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教学内容:
第14-19页
课时安排:
2课时
1.准备地形图
2.找有关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
3.收集有关故事与歌曲
第一课时:
第14-15页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欣赏教科书第14-15页的内容。
二、揭示问题,活动探究
1.教师引出问题
“这两页上的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与周围的几长照片有什么关系?”
2.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是一张专门的地图,教科书告诉我们,它叫‘地形图’。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地形图,作出正确回答。
(1)什么是地形?
(地形只地表的形态,包括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大类。)
(2)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3)地形图通过什么来告诉我们?
(分层设色的等高线,不同颜色的线代表高度不同的海拔。)
(4)地形图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合作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张地图)
师(指定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
向全班同学汇报。
三、自由讨论,激发情感
师: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再来阅读第14-15页。
(1)在中国地形图上分别找有哪些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从而看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怎?(西高东低)
(2)地形图与周围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每幅照片表现了线条所指地区的地形。)
在讨论时,教师作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注意各地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
(3)读豆博士的话:你一定会惊叹,我们祖国各地家乡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不同吧!
四、总结课文,课外延伸
教师小结,并布置家庭作业:与成人讨论以下本课的全部内容。
1、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属于哪一类,能够指出电池各部分的名字,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
2、通过实践活动,确立回收废旧电池的意识,培养回收废旧电池的习惯。
1、师生课前收集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
2、准备好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的材料和工具。
一、交流展示,引入学习:
1、展示师生课前收集的各种电池实物和图片。
2、说说:电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使用?
二、电池的分类:
1、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插图,说说:电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干电池、充电电池、蓄电池、特种电池等)
2、说说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和各部分的名称。
二、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
1、你知道电池的哪些部分容易引起污染?自己可不可以随意去解剖电池?
2、学习课文在的短文,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怎样处理废旧电池的?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自身健康)
三、了解回收废旧电池的方法与意义:
1、为什么要提倡使用不含汞和镉的环保电池/
2、为什么要进行废旧电池的回收/
四、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
1、学生结合课文中插图读懂制作方法。
2、交流制作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及时评价学生作品。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校外开展收集废旧电池的活动。
2、要求学生把废旧电池回收箱放置在家中或社区、街道并注意及时将盛满的废旧电池送到回收站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