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讲的小儿支气管炎,一般是指急性支气管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外感引起的,比如普通感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引起,3岁以内的孩子多见。
孩子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身体机能还没成熟,而且鼻腔较短,在感染外邪或免疫力下降时,呼吸道防御功能很薄弱,撑不了多久就“缴械投降”,病毒细菌长驱直入,侵犯到下呼吸道。因此,孩子比成人更容易得急性支气管炎。
前文也提到,小儿支气管炎多半是由外感诱发的合并症,如果家长只当成是普通感冒咳嗽来调理顾护,很容易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家长要掌握简单的判断支气管炎的方法,及时带孩子就医,就可以有效地缩短病程。
支气管炎的特征
如何简单判断孩子咳嗽是否支气管炎引起的,家长可以观察到的症状有——咳嗽多、咳痰、咳嗽声源低重。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咳嗽的声音来辨别。由于支气管炎属于下呼吸道感染,咳嗽源于喉咙下方,所以,孩子咳嗽时的声音会比较低沉,而且在支气管炎初期,咳嗽痰黏,不易咳出。
支气管炎起病初期很像感冒,同样会出现喉咙痛、轻微流涕、咳嗽等症状,家长往往会以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继而延误了治疗。所以,孩子生病期间,家长要细心观察,如果孩子出现阵阵呛咳、持续咳嗽,甚至呕吐、咳嗽声音低沉等症状,就一定要警惕支气管炎。
最近是支气管炎的高发期,家长应有意识地进行观察,一旦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早前往医院就医。
孩子的生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所以,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起病急,疾病极易传变,但是尽早干预、合理治疗,孩子康复得也快。切不可心存侥幸,若病情拖延严重损伤了肺功能,很可能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支气管哮喘,后果不堪设想。
不能一看到“炎”,就给孩子清热
治疗支气管炎,西医一般会针对症状施治,比如用抗生素、消炎药等药物,并配合洗鼻、雾化、排痰等治疗手段。而中医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则是辨证分型来进行施治。
最近,我也得到很多家长的反馈,孩子到医院看支气管炎时,西医医生开出的中成药都是清热解毒为主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支气管炎就是热证?日常顾护或者外感咳嗽初期,可不可以给孩子用清热解毒的药物作为预防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家长切忌给孩子乱用药物!
我时常强调,“儿为虚寒”,孩子天生就是虚寒底的,乱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很容易损伤脾阳,导致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另一方面,中医认为,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与寒、热、风、湿邪都有关联,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蕴肺证四种基本分型,如果不经辨证,当孩子是风寒、痰湿的情况下,却盲目地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就会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整体辨证有一定难度,家长可能难以把握。但基本的寒热情况,家长也可以学着分辨,比如,舌质红、舌苔黄、痰黄多半是热证;舌质淡、舌苔白或薄白、痰色白多半是寒证。如果孩子舌苔白、痰色白时,其实是不适合使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的,家长也要多加留心。
做好饮食辅助,帮助孩子恢复
孩子生病期间的一日三餐如何安排,也是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如果病中能做好饮食忌口和辅助食疗的安排,事实上也更有利于孩子的恢复。
●多喝水,多忌口
孩子支气管炎期间,要少量多次地喂温水,并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果孩子胃口不好可以少量多餐,不要强行哄喂,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助痰生湿的食物需要忌口。鱼、蛋、牛奶、红枣、芒果、巧克力、螃蟹、虾、榴莲、韭菜、肥肉、甜食、生冷、油腻、油煎炸食物等先不吃;肉汤、鱼汤也先别喝。如果孩子仍以牛奶为主食,要适当减少奶量,配方奶要冲稀,奶粉要少放三分一。病中尽量不喝鲜牛奶,因为鲜牛奶性微寒易生湿。
●病中配合食疗调理
在孩子支气管炎期间,也可用好食疗方辅助调理。若孩子病中又出现舌苔厚腻、口气大、大便不正常、睡不安稳等积食的症状,可以及时安排新三星汤消积食,并配合素食,帮助脾胃恢复,身体及时补充正气。
提到化痰止咳的食疗,杏桃宁也有不错的辅助效果。杏桃宁由甜杏仁、桃仁、莱菔子组成,三味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性质温和。莱菔子能消积通便、降气化痰,搭配止咳平喘的桃仁,祛痰止咳的甜杏仁,全方能辅助降气止咳、润肠排痰。
孩子咳嗽痰多时,每天2次,每次1包,可连续用3天,安排在饭后30分钟左右服用即可。杏桃宁与新三星汤可以同一天内使用,相隔半小时即可,使用后出现排便多的情况是正常的,这是身体排出积滞痰湿的过程。一天大便不超过5次,无便后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则无须过于担心。
但我务必要提醒家长一句,杏桃宁是食疗,而不是药。如果家长给孩子连续喝了2~3天的杏桃宁,咳嗽的症状都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迹象,就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并遵医嘱治疗。
支气管炎常见调理误区,家长别踩坑
临床上,我见到不少家长在孩子生病期间,顾护是做得不到位的。下面我就跟家长普及一下,帮家长避开一些支气管炎常见的调理误区,让孩子能更好更快地康复。
●稍见好转,可否自行停药?错!
有些家长会认为,西药很伤身体,觉得孩子差不多好了,就不如就少吃点药,在孩子病程尾声的时候自行停药。这种不按疗程服药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尤其在使用西药的时候,擅自停药容易让细菌、病毒死灰复燃,导致孩子的病情反复、难断尾,反而得不偿失。等孩子病彻底好了,再慢慢调体质更可取。
●病后急进补,给孩子补虚?错!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生病要吃很多药,会导致身体很虚,所以在刚好不久就着急给孩子补身体。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大误区,也是导致孩子病情反复的一大原因。
孩子病后1~2周内以清淡饮食为佳,待脾胃正气恢复,消化状态稳定后再进行调理。在病后1~2周后,孩子消化好时,家长可以交替给孩子喝理脾补肺方、新四神汤,帮助病后体质重建,每周安排2~3天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病邪未清,还有咳嗽未断尾时,不能用上述食疗方进补。
理脾补肺方:布渣叶12~15克,土茯苓12克,陈皮2克,佛手5克,五指毛桃12克,芒果核12克,麦冬8克,甘草3克(3岁以上孩子辨证服用)
中医看来,小儿支气管炎属于“外感咳嗽”,正气不足、体质虚弱的孩子会更容易得这种咳嗽。中医讲,“病走熟路”,孩子只要得过一次支气管炎后,每逢换季就会频频发病,而这类孩子一变天也会更容易外感生病。其根本原因就是体虚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调理。
有过支气管炎病史的孩子更要重视脾胃的顾护。日常要控制好消化,每天要坚持“10秒判消化”,当舌苔、口气、大便、睡眠中的一个方面不正常,就要警惕积食,积食时要及时消食导滞,用好新三星汤。平时也要做好防积食、防外感、健脾胃的工作,慢慢正气恢复了,自然就少发生支气管炎的问题。建议家长学好《儿童脾胃课》,学习正确的喂养和调理原则,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秋冬增强抵抗力,让孩子少感冒、少咳嗽,就要积极调理脾胃!所以,我特意为孩子准备了【消积健脾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