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以上家庭有人外出掌勺广东玉水村从“煤矿村”到“厨师村”新闻频道

在粤东梅州市,提起梅县区城东镇的玉水村,几乎无人不知。

登高远眺玉水村,只见群山叠翠,清流泠泠,古树垂荫,客家古屋星罗棋布。

“全村2600多人,有1000多人从事餐饮服务,八成以上的家庭有人外出做厨,年薪20万元以上的厨师超过百人,一年带回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城东镇镇长古勇科如数家珍。

回望10多年前,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感慨万千。那时村里还有煤矿,黑水四处流淌。村民虽多在煤矿务工,但生活并不富裕。

时过境迁,如今玉水人走南闯北,足迹遍及27个省区市,立足于一间间异乡厨房奋力打拼,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书写着“煤矿村”变身“厨师村”的山乡巨变故事。

习近平主席在二○一九年新年贺词中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小小玉水村,恰是“流动中国”活力无限的一个缩影。

放下煤铲,掌起大勺

改革开放大时代、经济社会大发展,给了每个人前所未有的机会,玉水人笃信“只要用奋斗去把握,总有一款适合你”

上世纪80年代,玉水还是远近闻名的“煤矿村”。

“到处是小煤矿,六成以上的村民挖煤,挖了10多年,越挖越少、越挖越深、越挖越难。”郭国青记忆犹新。

2005年,梅州兴宁矿难发生后,广东省开展煤矿整顿关停工作,玉水煤矿效益一落千丈。何去何从,玉水人犯了愁。

“做厨师门槛不高,收入不低,村里早前出去做厨的人发展也不错。”扬叔给村里支招。

扬叔大名郭开扬,是玉水最早走出去的厨师,年轻时也挖过煤。

“爷爷那辈挖了200余米深,父亲那辈又挖了200余米深,到了我们这辈就只能深入到井下500余米的地方挖。有的坑道高不足一米,斗车进不去,人只能以爬代走。”回想当年,郭开扬笑言自己就没干净过,“出来后只有牙是白的。”

挖煤越来越挣不到钱,“大人穿旧的衣服改一改,我和弟妹接着穿,不时去外婆家借口粮。”80年代,珠三角乘改革开放东风,发展日新月异。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17岁的郭开扬选择加入悄然兴起的打工潮,只身来到珠海。“人会饿死,但多做点不会累死,有能力就多去做,多去学……”母亲的叮嘱,他一直记在心头,像铁烙进肉里。

“进过皮革厂,卖过猪肉,一路辛苦一路迷茫,也打过退堂鼓,甚至到了车站要离开却又咬牙留了下来。”经人介绍,郭开扬进入一家企业饭堂打下手。几经磨砺,厨艺精进,郭开扬后来凭借一道拿手的“扬州炒饭”,被一家四星级酒店破格录用,开启梦想进阶之路。

学厨之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郭开扬至今难忘。1991年,他放弃助理厨师职位,跳槽到一家规模更大的酒店。一切从头开始,每月工资也从450元降至190元。“为了学手艺,豁出去了!”郭开扬说,晚上下了班,别人出去玩,“我就自己买一些胡萝卜、冬瓜之类的,在宿舍里雕花,能学一点是一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食堂学厨到饭店掌勺,直到现在投资深圳、中山、珠海等地11家酒店,郭开扬成为玉水的标杆人物。

“八成以上的家庭靠外出做厨走上了致富路,许多人在城里有车有房。”郭国青介绍说,“北至黑龙江、西至甘肃、东至上海,还有广东省内21个地市,几乎都有玉水厨师的身影。”

现在回过头来看,玉水村民走出去做厨,有不少机缘巧合,但在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李琴看来,在改革开放的宏阔背景下,玉水人闯出发展的新天地并不意外。90年代,大量的农民离乡进城,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经济利益的因素占主导。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做厨成为不少人立足城市的一条途径。“有人引路,自己踏实肯干,再加上可预见的上升空间,都激励着玉水人不断进取。”

改革开放这场伟大变革,把亿万农民从乡村带到城市,带入现代产业和城市生活,形成规模庞大、由乡村向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人口大潮。据统计,2015年以来,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昔日的乡土中国,绝大多数劳动者以农业为生,如今城镇就业比重过半,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服务业占主导的现代模式逐步形成。

《爱拼才会赢》是郭开扬最爱唱的歌。在他看来,自古以来“行行出状元”,改革开放大时代、经济社会大发展,给了每个人前所未有的机会,“只要用奋斗去把握,总有一款适合你。”

吃苦耐劳,精益求精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风尚,技能人才越来越吃香,玉水人的获得感越来越充实

细雨蒙蒙,刚走上广州一德路,空气中就飘来浓郁的咸香味——这里是华南最大的海鲜干货批发市场。千家商铺云集,虾干、瑶柱、鱼肚、海参等海鲜干货,堆积如山。

从青岛飞来的郭端正蹲在地上挑选干鲍鱼,“粤菜注重食材,店里的干鲍鱼都是我一个个挑选来的。品相不好看的不要,色泽灰暗、肉质瘦薄的不要。”一下午工夫,轻揉慢捏中,郭端精挑细选出两大袋鲍鱼。

今天的郭端,举手投足尽显自信,早已不是当年的“阿端”。

“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用料广博考究,光是烹调技艺就有21种之多。”郭端深知,技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习得的,需要日积月累,慢慢领悟。

“刚开始那会,记得有一道菜叫酱爆花枝片,在师傅的监督下连续炒了4次才被允许端上桌。每天上班,都要带着笔记本记下每道菜式的做法、所用原料和调料。”郭端说。

不怕苦、不怕累,郭端就怕做厨被人瞧不起。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那些年,厨师算不上是光鲜的职业。郭端每天泡在厨房里,身上的油烟味、鱼腥味自不会少,连谈女朋友都自卑,出门约会前洗澡,香皂打了一遍又一遍。种种难堪、苦水,郭端都默默咽下,立志要做出个样子来。

从中山起步,辗转东莞、深圳、青岛,郭端始终坚守一条:“做好他人事情,学好自家手艺。”不懈奋斗的郭端从学徒一步步做到总厨,既学厨艺也学管理,现在已是4家店的股东。更让他高兴的是,人们的职业观念在悄然改变,职业无贵贱越来越深入人心,技能人才越来越吃香。

凭着每年餐厅的分红,郭端不必下厨也能生活富足,但对厨艺的热爱却让他舍不得放下掂勺。今年6月,在青岛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厨师艺术节”上,郭端获得了“中餐烹饪艺术家”的称号。

做厨做成“艺术家”,放在以前郭端想都不敢想。“社会大环境不一样了,现在做厨,只要用心肯干,就能得到尊重,不会再觉得低人一等。菜品得到认可,那种自豪感、满足感,难以用金钱来衡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叫响做实“大国工匠”,技能人才迎来春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高技能人才与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一起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技能人才被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越来越多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成长为各级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正成为时代风尚。

秉承了客家人吃苦耐劳精神的玉水人,如今越来越有干劲,以“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执着精益求精。

玉水餐饮协会会长朱世雄,1993年就成为月收入600多元的砧板主厨。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带着希望学习更多技艺的念头,毅然跳到更好的平台,做起了洗菜杀鱼的水台工。

“就是想学厨艺,有累活脏活,都抢着干。”七八个月后,朱世雄将这里的厨艺学了个遍,然后再次踏上新一程的学厨之路。

“用追求完美的精神不断改善菜式,客户永远至上。”走过这么多年,朱世雄有自己的感悟,“客人会教我们怎么做菜。同一道菜不能一直不变,季节更替都会影响到食材、口味,这些经验书本上没有,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

“比如夏天,客人爱吃凉的,我就创制出冰皮鸡,鸡皮有弹性,配上芥辣,又爽口又脆凉。”朱世雄说,有钻劲才能做出好菜式。

扩大影响力,延伸产业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才能得到充分重视,一道“姜蓉鸡”秘方拍出180万元,让玉水人认定做厨也大有可为

拍姜成蓉,挤掉姜汁,油炸至酥脆,再铺到腌蒸好的鸡身上。一盘清新灿黄、嫩而不生的“姜蓉鸡”端上桌,香鲜四溢,令人垂涎。

这道“姜蓉鸡”的制作秘方,曾拍出180万元的联合竞价。创制者郭科就是玉水人,擅长传统菜的创意烹饪。“‘姜蓉鸡’的原型是姜油鸡,我是跟爸爸学的,180万元不光是烹制技艺的价值,更是文化价值的传承。”

郭科的父亲郭达清今年68岁,曾开了村里最早的“桥头小店”。小饭馆门脸不大,搭竹棚做生意,曾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厨师。我从学徒开始,一辈子都在做厨,两个儿子从小在店里耳濡目染,学了许多客家菜做法。”

打响玉水品牌的名厨,不止郭科一个。

走进玉水公学“楚壮堂”,厨乡文化展馆的墙上,满壁皆是名厨风采:郭开扬,拥有“果木烟熏烤炉”等两项专利;“中国烹饪大师”朱世雄;还有深圳、粤港澳名厨郭端、郭辉、朱胜斐、杨政保……

出了名厨,出了名菜,玉水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魅力——这是个大舞台,只要有真本事,人人都有出彩机会。村两委和郭开扬等人一合计,用好名厨效应闯市场,做厨这条致富路还可以走得更远。

“种葱堆在一起会烂,必须分开来种,厨师也是一样。”村里做厨的人越来越多,难免会扎堆甚至出现无序竞争。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鼓励村民到不同的餐馆学厨,同时支持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为餐饮业提供好食材。

为此,玉水村引进梅州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和技术。

“28户贫困户种起了木耳,一期采摘木耳8000多斤,盈利1.8万元。”郭国青介绍,村里计划将荒废的水田及山林用来发展有机蔬菜、水产养殖,“既能解决村里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打通了绿色食材与餐桌之间的供应通道。”

“我性格活络,喜欢跟人聊天,有时耽误烧菜,后来被禁止进入厨房。”听了郭开扬的建议,村民郭正飞改行做了厨具生意,把店开到了广州最大的沙溪厨具专业市场,仅去年一年营收额就达4000多万元。

在沙溪市场,郭正飞开设的1400平方米的玉水厨具体验馆让记者心头一震。“从厨台、炉具、烤箱,到锅盆、碗碟、刀叉杯勺,共有2万多个品种。”沙溪一地,聚集着5000多家厨具公司,竞争激烈,郭正飞的玉水厨具靠品牌站稳了脚跟。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玉水餐饮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品牌影响力愈来愈大。

激活资源,反哺乡村

坚持共享发展,人才等要素加快在城乡间双向流动,玉水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

不经意间,玉水变了。

枇杷树上挂,溪水田间流。村民出路有了,村两委腾出手来改变村容村貌。原来的土路成了水泥路,路旁装了185盏照灯,全村亮化绿化,再难见“煤矿村”的影子。

对玉水的未来,郭国青从未像今天这样充满信心。

2018年以来,广东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工程,组织专业师资送教下乡,全力扶持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计划到2022年培训‘粤菜师傅’5万人次以上,将直接带动30万人就业创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奕威说。

“培训合格后颁发‘粤菜师傅’技能证书。山区农民,学历普遍不高,通过‘粤菜师傅’工程,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特别切合农民实际。”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借着政策东风,郭国青与村干部谋划以“客家菜师傅”乡土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引入“名师、名厨”,建设集交流平台、展示窗口、实训基地为一体的培训基地。

“玉水名厨大多在外闯荡,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激活‘厨乡’资源,吸引村民返乡创业。”郭国青说,“‘粤菜师傅’工程一下子让我们开了窍,村里也找到了发展门道。”

“有理论、有现场实操,已经搞了3次培训,有200多人参加,都是本地的贫困户和技校学生。”忙里忙外的朱世雄,手机响个不停,“做梦也没想过,自己会走上讲台当老师。”

“别小看厨师培训,名堂大着呢。”梅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瑞金说,通过组建厨师协会平台,打造“厨出玉水”品牌,“形成‘名企出名厨,名厨带名徒,名徒联名企,名徒成名厨’的人才培育模式。”

走进玉水村的大师工作室,只见杨政保一边将处理好的虾入锅,一边教导学员。“做厨师,厨艺很重要,厨德更重要。不能拿不合格的菜品给客人,菜一定要炒好才可以上桌。”工作室每月至少授课一次,为想要学厨的村民与粤菜名厨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我们召集村里名厨成立了‘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和‘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既推进客家菜师傅交流、推广传承客家菜,也鼓励乡贤回乡投资,开发旅游观光和农家乐,搞种植养殖业。”城东镇常务副镇长谢国栋说。

在政府引导下,玉水人思路豁然打开,整合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和闲置建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鼓励乡贤名厨回乡兴业。在外打拼多年的杨扬喝了道“头啖汤”,回玉水投资800万元动工兴建集民宿、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游乐园等为一体的大型农家乐项目。

金融活水,也被引入玉水村。今年4月,玉水村获整村授信3000万元额度,发展资金短缺难题得到缓解。3位厨师当场获得了总计25万元的专门针对“客家菜师傅”的小微贷款。

“‘师傅贷’是为培养客家菜厨师、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专门推出的一款信贷产品。玉水作为试点村,保证每户至少一人获得授信,解决村民‘贷款难、担保难’的困扰。”郭国青说,在“师傅贷”支持下,已有两家农家乐开张营业,带动村里近20名闲置劳动力就业。

“扬州东区需要厨房中工2名,有想做的,可以联系我……”

放眼整个广东乃至全国,更多的玉水村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拔节成长。它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如同粤菜有五滋六味之别,但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滋味,还是它们背后活力无限的“流动中国”。

THE END
1.广东家庭晚餐合集,广东菜真的是非常鲜美又清淡,营养又养生!清蒸【清炒银丝白菜】 【金不换炒蟹】 【清蒸石斑】 【五花肉炒苦瓜】 【五花肉炒苦瓜】 【辣炒泡椒鸡】 广东家庭主妇的日常,就是做饭做饭做饭。 大家好,我是粟米外婆 ,一个热爱美食,喜欢做菜的普通人。 每天与大家分享美食,希望每个人都生活得开心快乐。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CT7LER0553TF9H.html
2.广东美食家常菜的独特魅力与舌尖上的温暖传承之旅广东的经典家常菜有很多,其中“白切鸡”是一道简单却极具代表性的佳肴。这道菜以新鲜的鸡肉为主料,煮至肉质嫩滑,再搭配特制的蒜蓉酱油,保留了鸡肉的原汁原味。白切鸡的历史悠久,是广东人家庭聚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另一道经典菜肴是“咸鱼蒸肉饼”。这道菜使用猪肉和咸鱼相结合,蒸制而成,https://www.coffee.cn/xican/post/622488.html
3.菜谱书家常菜大全家常菜谱厨师书新手学做菜的书粤菜广东菜家庭【广东人民出版社家常菜谱】苏宁易购超值热卖(re.suning.com)提供广东人民出版社家常菜谱网购指南,以及[正版]全2册家常菜菜谱+汤煲菜谱书家常菜大全家常菜谱厨师书新手学做菜的书粤菜广东菜家庭做饭烹饪做法菜谱书煲汤美食营养促销、报价、图片等信息,网购广东人民出版社https://m.suning.com/hotgoods/0071538872/12431714790.html
4.(粤菜即广东菜)十大好吃的粤菜家常菜广东人爱吃的家常菜谱梅菜扣肉是汉族传统名菜,属客家菜,现在早已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道菜肴了,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这道菜绝对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梅菜扣肉不仅造型美观,非常受大众欢迎,口感吃起来也非常的棒,清甜爽口、肥而不腻,是最受欢迎的广东特色家常菜之一。 http://www.zhuoyunkang.com/news/show-48065.html
5.20道广东下饭家常菜,广东人的胃,讲究食材新鲜,味道好年糕和 土豆吸收了海鲜的鲜味,也变得超级好吃 韭菜炒鱿鱼 凉拌鸡胗 有没有爱吃的朋友 香煎鱼肉 焦香入味 凉拌牛肉 肥肉炒萝卜干 超级下饭的菜 鱼干蒸肉饼 芥末虾仁 藤椒鸡 大家好! 我是我家厨艺大当家。 自从去年失业在家后,开始当家庭煮夫。 负责一日三餐,照顾两个娃的生活起居。https://www.360doc.cn/article/83405144_1125418616.html
6.这个菜在广东普通家庭一个星期也得吃个四五来自绕闹闹99323这个菜在广东普通家庭一个星期也得吃个四五次,今天我家也吃,喜欢这口的做起来 #快影万粉扶持计划 #特色美食 ##快手# @快手 O网页链接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 微关系 她的关注(3313) 慈济 王菲古琴 https://weibo.com/6890470859/N0dD59Hs0
7.十大好吃的粤菜家常菜广东人爱吃的家常菜谱广东家常小炒→粤菜即广东菜,包含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粤菜作为是中国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相对而言做法比较复杂,追求精细。对于广东人来说,他们最爱吃的家常菜肴,除了大家熟知的广式清蒸鱼、梅菜扣肉、蒜蓉粉丝蒸扇贝、蚝油生菜、白灼虾外,还有酿豆腐、豉汁蒸排骨、咸鱼茄子煲等等。下面MAIgoo美食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下最受欢https://www.maigoo.com/top/421291.html
8.喜记广东菜甄选(梦时代店)电话,地址,价格,营业时间(图)家庭聚餐来喜记,发现了梦时代一家粤菜餐厅,非常隐蔽 [薄荷]环境: 环境很好,毕竟这个价位了,自然无可挑剔 「客家梅菜扣肉」不一样的做法, 展开评价 pic_cover: dotSource: 赞(1)回应 2024-08-11 21:19 北极熊 人均:79元 网上刷到过探店的视频,感觉还不错,所以买了券,周末早上去试了一下,早上去https://www.dianping.com/shop/k9DtXKDwG7aSzDNv
9.广东预制菜瞄准“好吃难做”很多有孩子的家庭,更倾向于用预制菜来解决没时间给孩子做饭的问题。”另一生鲜平台叮咚买菜的预制菜在2021年也取得不错成绩,广东区域预制菜销售额突破2亿元,广州区域预制菜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广州区域预制菜SKU超320个。 在2022年元旦、春节“双节”期间广东预制菜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100%,成为年夜饭最火菜式之一,https://m.gmw.cn/2022-04/24/content_1302914758.htm
10.南方农村报新闻:广东预制菜发展要解决四大痛点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认为,并非所有的菜系都能做成预制菜,其中还有一个牵制因素——技术问题。餐厅门店的小锅炒菜和大规模烹饪技术完全不是一回事,预制菜还涉及包装、冷链、物流、仓储、智能化家庭烹饪设备等等,当这些技术还没有达到一定阶段时,不要超前地将某些传统美食做成预制菜。 https://epaper.nfncb.cn/nfnc/content/20230617/Articel11001MT.htm
11.东北人喜欢的酸菜,四川人喜欢的泡菜,广东人喜欢的梅菜,都是依靠东北人喜欢的酸菜,四川人喜欢的泡菜,广东人喜欢的梅菜,都是依靠时间“___”的美食。但在腌制食品中___存在的亚硝酸盐,是健康的一大威胁。更何况很多中国家庭还特别喜欢自制腌制品,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引发中毒。腌制品和腐败食物,美味和损伤,有时候只是___。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https://zhongshan.huatu.com/tiku/360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