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常见的癌症中,胃癌的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肝癌和肠癌,居于第四位。我国每年死于胃癌的人数约有16万,近年来青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胃癌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由于80%的早期胃癌没有症状,故胃癌有“隐形杀手”之称。为此,要警惕胃癌的蛛丝马迹,提高胃镜检查的技术水平,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为何早期胃癌不易发现?
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何意义?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早期发现,及时进行治疗”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关键因素。在临床上一般将胃癌分为早期和进展期,如出现明显转移也称为晚期胃癌。早期胃癌是指癌肿侵犯的范围局限于胃壁的粘膜或粘膜下层,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此类胃癌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达90%以上,许多患者甚至能完全治愈;而进展期胃癌是指癌肿突破了黏膜下层,或者存在局部或全身转移,治疗后5年生存率一般为30%~40%,许多患者失去了手术的机会。由早期发展到进展期胃癌大约需2~7年,平均3年左右。由此可见,“早期发现胃癌”对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胃癌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早期胃癌的临床症状一般不太典型,许多患者甚至没有任何表现。根据国内外多年的临床研究,将早期胃癌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归纳如下:
(1)上腹部饱胀不适:有一种说不清的模糊状闷胀感,常无明显诱因,多在安静时出现,活动、精神分散时消失,饮食调节效果欠佳。74%的患者有此症状。
(3)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消化不良:通常找不出诱因,表现为食欲差,继而对自己喜爱的食物也无兴趣,尤其厌恶肉类或油腻食物,更换菜谱后效果仍欠佳,或虽有改善,又出现食欲不振,有时伴反酸、嗳气、或消化不良,有这些表现约占68%。因与胃炎、溃疡病症状类似而易被忽视。
(4)大便常规检查提示潜血阳性或黑便:潜血阳性,是胃癌较常见症状之一。在早期胃癌中占50%~65%。
(5)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或进行性贫血:患者常感全身乏力,体重逐渐下降,2~3月内可下降3~5斤。
(6)原有慢性胃病的疼痛规律发生改变:如以前空腹痛或进食后痛的规律性明显,近期规律性消失,或原来治疗有效的药物现效果不佳。
(7)早期胃癌的体征:常无明显体征,多数患者仅可有上腹深部压痛或轻度肌张力增强感。
(8)副癌综合征:副癌综谷征可先胃癌而出现,主要有:①反复发生的血栓性静脉炎;②黑棘皮病,皮肤色素沉着,尤在两腋;③皮肌炎等。
如何实现胃癌的“早期诊断”?
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的主要方法有:开展自然和高危人群的“筛查”、加强胃镜检查的规范操作与科学管理、运用科学先进的手段提高胃镜检查技术等。
人群普查
有资料表明,间隔期为1.5~2年的大规模自然人群筛查有助于检测早期胃癌。我国目前主要在胃癌高发区进行选择性局部普查,综合我国各地普查结果,普查中胃癌检出率约0.037-0.6%,在检出的胃癌中,早期胃癌占15~25%,大大提高了无症状患者胃癌的发现率。
门诊筛查
高危人群随访
提高内镜检查水平
医务人员的胃镜检查水平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也十分关键。为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工作人员多年来致力于胃癌早期诊断的研究,尤其在内镜检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在胃肠镜检查中,所有患者均由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主任医师亲自执行操作,切实做到“观察细致、检查全面、操作规范、活检到位”。
为了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满足一些特殊患者的需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已开展了“无痛胃镜”的检查工作,使筛查和随访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内镜检查技术,弥补一般胃镜检查早期癌症的不足之处,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近期开展了几项先进的诊断技术———染色与放大内镜、荧光内镜和超声胃镜。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胃部早癌的诊断水平,使传统的胃镜检查“如虎添翼”。
“无痛胃镜”是怎样进行的?
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病人对胃镜检查怀有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部分病人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疼痛、咳嗽、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极少数病人由于内镜操作不配合,导致心肺功能损害,甚至产生出血、穿孔等后果。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
为了避免上述影响胃镜检查的不良因素,我院消化内科开展了“无痛胃镜”的检查工作。所谓“无痛胃镜”是在胃镜检查或治疗时,在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的情况下,由专职的麻醉医生给病人适当的镇静催眠药或麻醉性镇痛药,使病人处于清醒镇静或浅麻醉状态,检查操作时病人安静、无任何自觉不适。这样胃镜操作便可安全、顺利进行。与传统胃、肠镜相比,其不良结果显著减少、病人的“满意率”极大升高。
临床应用表明,“无痛胃镜”消除了许多病人的思想顾虑,也有效避免了胃镜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使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荧光内镜(FICE)对诊断早期胃癌有何价值?
这种仪器在胃肠镜操作过程中进行检测,是胃镜检查中发现早期癌症的重要“助手”,它利用国际上先进的荧光激发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能有效分辨出正常胃黏膜与早期胃癌组织,然后再指导医生对可疑癌症的部位进行准确活检,以取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分析,便可以明确诊断。对于形态上与正常组织相似的早期胃癌组织,经过该系统的“慧眼识别”便很快“显出庐山真面貌”。
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对于普通内镜检查尚不能明确的早期胃癌组织和癌前病变,这种荧光检测的方法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且有快捷、方便特点,可以弥补普通胃镜检查的不足之处,极大地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国内仅极少数单位能够开展此类项目。
怎样利用“超声胃镜”诊断早期胃癌?
超声胃镜是在胃镜的基础上引进了超声检查的功能,即在胃镜的前端装上了微型超声检测装置。在胃镜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了可疑的早癌病灶,尚不能明确它的性质,可即刻利用胃镜前端的超声装置,在体腔内进行探测,这样可根据其超声下的表现对早期胃癌进行明确诊断,还可以利用超声引导下的穿刺取得病变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便可对肿瘤的性质进行判断。许多早期胃癌,通过一般的胃镜检查不能明确它的侵犯范围、病灶大小,而经过超声胃镜检查则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来,为下一步的手术治疗提供非常精确的依据。超声胃镜还可以诊断出发生于胃肠道周围器官的早期肿瘤,如早期胰腺癌、胸腔纵隔内肿瘤等等。近年来国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超声胃镜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也为其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准确的检查依据。
染色与放大内镜是怎样发现胃癌的?
医学研究发现,正常胃粘膜与癌变的粘膜在组织结构和形态上是不同的,但在癌变的早期,两者的形态差异不太明显,使得一般的内镜检查往往难以辨别。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使癌变部位的粘膜特征充分显示出来,便于在形态上进行识别。
所谓“染色与放大内镜”是指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利用特殊的色素染料,对有癌变可疑的胃粘膜进行染色,使其细微的表面结构清晰地显示出来,然后再利用胃镜放大显示的功能进行观察,这样病灶部位可被放大100~200倍,那些“隐匿”的癌变组织便“暴露无遗”了。
日本学者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早期胃癌的检查,使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极大地提高了,也使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我院消化内科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此项工作,近年来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这在客观上改善了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手术后胃癌的五年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