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被戏称为“生命体征维持餐”的饮食方式火了。一些年轻的职场人开始带一根芹菜、洗两个西红柿或一盒生菜,用这样“冷、素、分量少”的食物冲抵午餐。
不少职场人为“吃”发愁
“上班时,我一天3顿点外卖。”结束上午紧张的工作后,从事赛事策划工作的刘清瑶快步走到楼下外卖柜,取回当天的午餐,一荤两素的米饭套餐,花了36.9元。
她工作的柏彦大厦位于北京市学院路商圈,周边写字楼林立,距五道口周边购物中心仅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大厦门外安装有近十米长的外卖存放柜,来来往往都是外卖送餐员匆忙的身影。
在北京,不少职场人士面临这样的困境。8月初的一天,12时,海淀区学院国际大厦地下美食城,前来吃饭的人络绎不绝,不少档口排起了长队。在附近从事销售工作的张健告诉记者,美食城是他和同事的“食堂”。“味道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有个能一起吃饭聊天的地方。”
“外卖看似选择很多,但多油腻、重口味。简单一份盖饭或面食就要三四十元,轻食、健身餐的价格更高。”为了吃得健康,租住在石景山区的徐妍便开始学着做饭,上班自己带饭。
她在网上找了一些菜谱学着做。“刚开始还想着荤素搭配,做3个菜,坚持了3个月后,发现洗个西红柿也算一道菜了。毕竟下班时已经很累了,挤1个小时的地铁回到家,再买菜、备菜、炒菜、晾凉、装盒,有心无力啊……”她无奈地说。
“成人小饭桌”受到职场人追捧
每天吃到健康营养、物美价廉的家常饭,是职场人士共同的心愿。于是,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家庭小饭桌,这一开设在学校周边,为学生提供托管、餐饮休息的场所。社交平台上与学生小饭桌有关的帖子下方,时常有人留言咨询成人能否加入。
渐渐地,这一需求便催生出近来火爆职场的“成人小饭桌”。小饭桌提供的饭菜多由经营者在家现炒,随后自行配送。
“每天限量20份,请提前预订。”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经营者将“成人小饭桌”当成一项副业在做。今年7月,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王可可(化名)通过经营“成人小饭桌”挣了一万多元。她的配送范围为家附近2公里内,餐品定价有25元和35元两种。
据记者调查,在北京,已有的“成人小饭桌”多集中在望京、国贸、西二旗等写字楼聚集地区或通州、石景山等居住区。受限于人力,小饭桌的规模一般不大,每天的订单量多在30份以下。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成人小饭桌”,因分布不均、数量少、订单量小、饮食习惯不同等问题,难以解决职场人士普遍面临的用餐难题。
提供工作餐有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如今,用人单位是否有食堂,成为不少人求职时尤为看重的方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师王淑娟告诉记者,目前,单位支持供餐主要有开办食堂、统一订餐或提供餐补等多种形式。
“在一线城市,快餐店不少、外卖点餐平台也很多。对职工而言,吃上饭不难,难的是吃既有营养又成本不高的饭。这也反映出一线城市职工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状。”上海市企业联合会雇主部副主任宋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她建议,有条件、有场所的单位尽可能帮助解决员工用餐问题,若条件不具备、能力不成熟或者场所不宽裕的单位,可以联合其他单位或者园区共同设立食堂,从规模上降低成本、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