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斜斜照在广州西湾路一所小平房光洁的玻璃窗上,早上8时,梅姨为母亲捧上一碗热腾腾的麦片,外加一块嫩黄的番薯(地瓜)和一片全麦面包,母女俩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梅姨今年54岁,光滑细腻的皮肤很难让人一下子猜中她的真实年龄。而梅姨的母亲李婆婆今年已经84岁了,喜欢读书看报,思维清楚,开心的时候会朗声大笑。然而,早在10年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已经缠上了李婆婆,她平均每年要住好几次医院,而血糖和血压控制得不好的时候,天天还要吃大量的药物。
眼看着李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孝顺的梅姨毅然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
梅姨为母亲调养身体的方法是先从饮食调节入手,她一手包办了母亲的一日三餐,并总结出了多种健康食谱。去年一年,李婆婆不仅全年没有住过一天医院,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明显降低,而且血压、血糖、三脂全部恢复到正常范围。最近经医生同意,李婆婆的糖尿病用药量还从天天3粒减到天天1粒,只需用最稍微的药量就能把血糖和血压都控制得很好了。
煮饭加点玉米渣番薯要挑“淡”的买
“健康饮食,我觉得首先要保证一日三餐营养均衡,肉类、蛋白质、粗纤维、淀粉……各类营养素都应该具备。”热情的梅姨边介绍,边邀请一起品尝她为母亲预备的早餐:麦片、全麦面包、鸡蛋、番薯。梅姨是“早餐吃好、午餐吃饱和晚餐吃少”饮食原则的果断拥护者,“我为母亲安排的三餐饮食,分量是逐餐递减的,但前面提到的那几种营养成分却基本不会少。”
而番薯则是梅姨的另一道“杀手锏”,李婆婆几乎天天都会吃,“番薯的纤维很丰富,能帮助通便排毒,降低血脂,还能防癌。不过我买番薯的标准和别人正好是相反的,人家都是挑甜的买,而我则要挑不甜的买,因为是给糖尿病病人吃的。”而要分辨番薯甜不甜,价钱就是最好的办法,“通常卖得便宜的番薯就是不甜的。”梅姨说。
少油炒菜多加水荤素搭配更健康
梅姨煮菜有一个原则,就是“惜油如金”。“妈妈所患的病,都是‘忌油’的,而且我自己到了这样的年纪,也应该限制油脂的摄入。”看梅姨炒青菜,每次真的只放一小茶匙的油,但神奇的是,炒出来的青菜却依然青绿油亮。原来,梅姨有个小秘诀,就是“热锅冷油”。和一般人喜欢把油烧热了再放青菜不同,梅姨是先把锅烧热,然后才放油,紧接着就放青菜,最后再加水炒。
梅姨还建议,假如经济条件答应,最好使用橄榄油。不过由于橄榄油价钱较贵,所以梅姨一般会在冬天人体需要热量较多,摄入油脂量也会增加的时候才使用橄榄油。而到了夏天,吃油腻的东西较少,则使用普通的花生油或者植物油。
至于天天的肉类搭配,梅姨也非常讲究。在梅姨的餐桌上,白切鸡、炖排骨、烧鸭等纯肉类的菜式极少出现,梅姨煮的荤菜肯定会与素菜相伴,例如用苦瓜和黄豆煮排骨,用云耳、胡萝卜炒肉丝……“在肉类里搭配素菜可以在吃肉的同时,也吃到青菜等,这样不知不觉间就能少吃点肉了。”
每周一次十米粥煮鱼煲汤加豆腐
光吃素当然不能满足人体营养的需要,但李婆婆的心脏病和高血压却不容许她摄入太多的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怎么办?梅姨的方法是用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而豆类制品就是最好的“替代品”了。有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多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类及其制品,可补充因糖原异生而消耗的蛋白质,防止负氮平衡有利于健康。豆类及其制品中含有一种多糖物质豆胶,研究证实它具有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及改善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的作用,有利于病情控制。
正因如此,梅姨烹调的时候十分偏爱豆制品,每周最少要吃两次豆腐,而一块简单的豆腐在梅姨的手中可以变化出多款不同的菜式,例如豆腐鲫鱼汤、鱼肉酿豆腐、蚝油豆腐等等。
除此以外,梅姨每周必定回煮一次十米粥。“十米”包括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麦、荞麦、芡实、燕麦、莲子、红薏仁和麦皮。这种“十米粥”就像肠道“清道夫”,可以把积聚在肠道的油脂去除掉。“‘十米粥’通常会当作早餐吃,而吃‘十米粥’那天,我们的早餐就不会再吃别的食物,正好给肠胃‘放放假’。”
午睡不超1小时天天散步3次
除了饮食上的讲究,梅姨认为健康的生活还需要有节制的、规律的作息习惯。像李婆婆,早上六点半左右起床,八点前吃早饭,早饭后看一个小时左右的报纸,然后小睡一会。午饭后再睡30分钟~1小时。下午看看电视,听听粤剧,天天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
而在运动方面,李婆婆坚持天天分三个时段外出散步,分别是午饭前、午睡后和傍晚晚饭前。三次散步中,李婆婆每次都会从家门口往外走50米,然后往返往返10次。而这样的作息习惯,李婆婆已经坚持了10多年。
“我要活得健康!”这是不少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真正能将这句口号式的呐喊贯彻到生活中去的又有几个人呢?在这当中,需要毅力,需要坚持,更需要对生活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