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的文燕喜欢吃丸子。6日中午的菜是冬瓜丸子,软滑的肉丸和冬瓜一起炖得香甜,文燕吃得很开心,“菜好吃,馒头也很香。”在学校里吃了好吃的饭菜,文燕回到家就会告诉妈妈。
2012年暑假开学后,济宁市开始推广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在石桥镇中心小学读书的文燕成为第一批享受到营养餐补助的孩子。在这之前,任城区石桥镇中心小学已经连续7年为学生提供营养餐。每天4元钱,就可以在学校里吃到新鲜热乎的早餐和午餐。虽然花费不多,但对于父亲失明,母亲打工的文燕家来说,这仍然是不小的负担。如今餐费有了政府补助,石桥镇中心小学196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和小文燕一样享受到了营养餐计划。
“我们现在有个专门的食堂,为学生们配送早餐和午餐,覆盖了2所学校和9所幼儿园,有近4000名学生。”石桥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庆礼告诉记者,除了享受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生外,学校每年还会再选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营养餐。
2005年9月,为解决学生中午吃饭不便的问题,任城区石桥镇中心小学尝试将教师食堂扩建,为学生供应午餐。7年间,学校食堂几经改建,在校就餐的学生人数也从最开始100多人发展到现今的1000多人,不仅本校的学生基本都在校吃早餐、午餐,其他小学和幼儿园也加入到石桥镇中心小学营养餐的配送队伍中。
13.8万贫困孩子吃上热饭菜
“2012年秋季学期,全市共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4513万元,受惠学生13.8万人,受助面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16.2%。”济宁市教育局局长闫志强用三个数字,阐述了营养餐计划实施近四个月来取得的良好效果。
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在校孤儿、低保家庭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范围不少于在校生总数的15%),是营养餐计划的主要受惠群体。其中在校孤儿按每年365天补助,每人每天补助10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按每年在校200天补助,每生每天补助10元;低保家庭学生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每年在校200天补助,每生每天补助3元。
“全市认定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00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1241名,低保家庭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5万名。”闫志强说,为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解决“有米无锅”的问题,对中小学改善学校食堂进行补助,每完善一处食堂,经市验收合格,奖励每所初中5万元、每所小学3万元。2012年,全市共完善269所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改造,投入奖补资金1149万元。
“今年,济宁市政府将拿出1亿元的补助资金,用于营养餐计划的实施。”闫志强说,受助对象的范围也将由孤儿、低保家庭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等困难群体向次困难群体延伸。
济宁市政协委员汶上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成伟有了营养餐还要多监管
“去年汶上县享受营养餐补助的孤儿、贫困生共计14022人,投入资金444万。”李成伟说,但随着营养餐计划的不断推进,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系十分必要。
“从一些乡镇反应上来的情况看,虽然营养餐补助缓解了不少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困难情况,但政府发放补贴的同时,也有少部分学生家长因为获得了补贴而减少给孩子的生活费。”李成伟表示,今年他们打算为受补助的学生建立社会关系档案、生活费档案,以及身体健康档案,“补贴究竟是否让孩子们受益,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通过这些档案可以一目了然。”
目前,汶上县各乡镇的中学已经基本都具备了就餐条件,补助金也都及时的打到了学生的饭卡当中。李成伟表示,2013年汶上县的目标是给全县14所乡镇中心小学新建、改建食堂,保证受补助的学生们能在学校吃上热饭,喝上热水。
济宁市政协委员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霞减轻残疾学生家庭负担
“以前学生们都是吃配餐,也就两样菜,现在学生们最多的时候有六样菜可选。”有了营养餐补助,李霞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她告诉记者,学生们每天补助10元钱,不仅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也让学校不必再为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发愁。
济宁市特教学校的学生当中,来自农村的孩子占了绝大多数,“每年招生时,我都要去很多县区劝说那些有残疾的孩子来上学。”李霞说,营养餐补助从家庭方面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也愿意让家里的残疾儿童去上学。一天10元钱的补助,就几乎不需要家里再给生活费了。
“帮他们减轻了生活负担,这些孩子才能走出来,感受到更多的温暖。”李霞盘算着,为了鼓励残疾儿童来上学,她打算多争取些资金,作为这些孩子们的家人接送学生的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