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Populationaginghascomingtous,governmentdepartments,expertsandscholars,thenewsmedia,andcareageingmenhadalreadyputforwardvariouscopingmeasuresandSuggestions.But,inourspecialgroups-theageingpopulation,theoldmanneedsusmorerefinedattention,andputsforwardsomedosexstrongmeasuresandSuggestions.
Keywords:Agingdisabilityoldmansocialsecurity
失能老人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而不断增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的未富先老的特殊性,失能老人的生活会在人力和经济上遇到困难。如何在我国还没有达到人口老龄的高峰时,提前规划、提前准备老龄人口中的特殊人群――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是我们经济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人口部门、民政部门、社会团体的共同目标。若把失能老人的问题解决好,那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把社会老铃化问题解决了一多半。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
一、家庭生命周期
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标志每一阶段的起始与结束的人口事件,如表所示。
失能老人一般生活在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后期和解体期。这也是家庭的衰老期。我们重点分析这一时期的家庭生命周期特性,为失能老人的生活从家庭层面上提供帮助。
一般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是在最后一个孩子已离家或结婚成家,夫妻均退休,年龄大约在60岁以上开始,当夫妻只乘一方时空巢期结束。空巢期还可以70岁为界细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失能老人大都集中在空巢期后期。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是在1980年出生的,他们离家或结婚是按25岁计算,那就是2005年。到他们的孩子离家或结婚时,那就是2030年,他们已50岁。他们的父母都已75岁以上了,步入了空巢期的后期,可能已有失能老人出现,需要他们在人力上给与支持。由于夫妻都是独生子女,若将夫妻双方的父母都接到家中照顾,那就是将三个空巢家庭合并,2位50岁的在职人员照顾4位75岁以上老人其中有可能还有失能老人。这时家庭的人力资源就会失横,必须引进家庭以外社会人力资源来补充。
从现在到2030年,进入老年期的是1960年左右到1980年以前出生的,这期间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都会有2到4个子女甚至更多,他们步入老年初期也就是在70岁之前,还可以照顾已进入老年期后期有可能已出现失能的父母。2到4个甚至更多子女家庭来照顾双方的失能父母在人力上没有太大问题,他们的子女又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步入老年初期时他们的子女大都已成家,虽然要帮助子女带孙子,但是子女双方的父母都有能力带,也就是会出现四个老人帮着带一个孙子的局面,这时候若家庭中出现失能老人,家庭在人力上照顾是没有问题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到2030年前我国家庭中养老养小在人力上是不确少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期间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政策是可行的。但是到了2030年以后,独生子女步入50岁,他们的父母大都已70岁有可能还失能时,家庭的人力会出现严重不足。现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政策将无操作性。
二、失能老人的涵义及现状
失能老人一般是指生活部分或全部失去自力能力的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的不断衰老,75岁后基本上都会出现轻度失能,一些重的、难的日常生活已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中度、重度失能大都是生病后的后遗症,中度一般是能下地活动,但日常生活都需要帮助;重度基本上已卧床不起,饮食起居都需要专人照顾。
失能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费和人力支持。经费是保证他们生活的基础,人力则是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目前失能老人大部分是1940年以前出生,有很多人没有退休金,生活费用靠子女提供。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很难有基本的生活保证。急需社会经济的支持。近期政府启动了全民社保和医保,使没有退休金的老人都得到了一点补助,缓解了一点失能老人家庭的压力。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家庭人口减少,这就会造成失能老人的家庭人力支持彰显不足,这是需要人力市场等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来缓解的,失能老人照顾的人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解决失能老人照顾的基础。目前这一市场的不完善是不可能解决好失能老人的养老的。
三、失能老人的管理与服务
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从现在9个人中有1个老人,发展到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且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测算,60岁及以上人口中残疾人数量比1987年时该年龄段增加了2365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新增量的75.5%,占到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度残疾的失能老人。也就是说在20个老人中就有3个以上的失能老人。其中:轻度的占近50%左右;中度的占20%左右,重度的30%左右。
1、建立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我国已建立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对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有一定指导依据,但是,随着失能老人在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将失能老人做为一个单独的群体进行独立立法,以便细化失能老人社会保障时,有据可依。
建立社会护理服务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护理,特别是针对中、重度残疾失能老人,要建立具体的可操做的社会护理服务机制,规范化其服务内容,提高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水平,不能以货币补贴代替护理服务,若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市场建设不完善,那么失能老人就是拿钱也是买不到护理。
2、建立多样性的失能老人护理形式
家庭护理:通过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分析,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和未十年内我们以家庭护理失能老人在人力上是可行的,重点需要社会经济支持,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完善津补贴的发放。
家庭与社会护理相结合:有些家庭由于少子女或子女身体不好等各种原因可能需要请专业的护工帮助照顾失能老人。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专业护理人员。
社会护理:无子女或子女无能力的家庭就需要社会护理,一般都是进养老院。这种方式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床位和护理人员,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和建设周期。
参考文献:
[1]:王振耀“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失能老人服务现状与对策”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09.12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收录了笔者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3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男240例,女122例,男女之比约2∶1,患者年龄在59~93岁,平均年龄75.6岁。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确认了病情属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2年以上患者203例。
1.2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2方法
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所采用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方法。
2.1.1观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住进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就会导致病人情绪的改变,产生精神应激,包括冲动、愤怒、抑郁和焦虑等,有学者观察发现心脏病患者在紧张情况下易产生不规则的心跳、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因此应从患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减少应激心理的刺激源。
2.1.4经验治疗将以往治疗成功的经验通过讲座、汇报等方式介绍给老年患者,并邀请以往治疗成功的患者,介绍自我养生和心理减压技巧等,使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热情接待、主动关心、多问、多观察,使患者一接触医院就能感到亲切、安全、内心有所寄托,解除其心理上的疑虑,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抢救重危病患者时,护士要保持神情镇定,动作轻揉,操作娴熟,言行中不给患者制造紧张情绪,维持其良好心理状态。
2.1.5各方面对老年患者的关心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需要关心,更需要子女和朋友的关心。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家庭、朋友及社会团体等社会支持的作用,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顾对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有重要的影响。
2.2生活护理
2.2.1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对于老年心血管患者而言非常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因其特殊特点饮食上大多要求低盐,低脂的治疗型饮食,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尤其是对农村病人已习惯吃较咸的食物。我们应根据病情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以及应怎样地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或脱落,影响咀嚼能力,加上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及血管硬化引起肠壁供血不足,常易使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含纤维较多、易咀嚼、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禁食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发生便秘,可以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粪便软化排出。
2.2.2睡眠护理良好的睡眠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还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8]。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时可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心内科老年患者身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发生率为64%[9]。因此合理安排休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均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首先应为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将病室内的噪音控制到最低限度。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整理好床上用品,摆好睡姿,在熄灯前准备好夜音处置所需的物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影响睡眠的因素:如紧张、焦虑等情绪。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改善睡眠状况的,适当应用催眠药物。
2.4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具有肾功能减退、排泄能力差的特点,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的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除严格掌握剂量外,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情况。如地高辛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且半衰期长,易在体内蓄积,发生中毒,老年人表现为意识模糊,色容改变以致发生心律失常。故老年人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量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定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药物过量或中毒,有条件时监测血浆中洋地黄浓度。
5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患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对其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使护理人员整体服务意识得到提高,从思想上转变服务意识与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掌握沟通技巧,从而使患者的满意率提高。由于护理对象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属于危险病症,死亡率较高,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语言恰当及技术娴熟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让其感受到家一样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的细心体贴,做好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疾病的观察护理。只有通过精心、耐心的护理,才能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愈率,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曲红梅.浅谈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医学创新研究,2008,5(30):84.
[2]RozamkiA,BlumenthalJA,KaplanJ.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mplicationsfor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3.
[3]BozunskiA,BlumentJA,KaplanJ.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mlicafionsfor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
[4]CohenColcSA,KaufmanKG.Majordepressioninphysicalillness:diagnosis,prevalence,andantidepressanttreatment(ayearreview:1982-1992)[J].Depression,2006,13(2):181-204.
[5]SheelineYI,FreelandKE,CarneyRM1Howsafeareserotoninreputakeinhibitorsfordepressioni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J]1AMJMed,2007,112(1):54-59.
[6]OzamkiA,BlumenthalJA,KaplanJ.Cardiovasculardiseaseandimplicationsfor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3.
[7]辛红菊,张晓君,卢秋玲,等.合理情绪疗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6):6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