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海产丰富,各种海鲜品类齐全。然而,作为生活在海边的人,也许很多海鲜你并一定叫得上名字,下面这些螺类海鲜大全,你认识几个?1、锥螺。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
2/112、吸波螺(锥锥、戳戳)。吸波螺是纵带滩栖螺的俗名,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滩栖螺科的小动物。壳长约35mm,尖锥形,螺旋部很高。贝壳黑褐色或青灰色,在螺旋线的下方常有1条较宽的灰白色带,壳表的纵横沟肋很发达。吸波螺的有趣之处在吃法,煮好的波螺端上来,大家可不是一拥而上,而是由手握兵器(钳子)的人出面,剪掉吸波螺的“尖腚儿”,剩下的人才可坐享其成,从断掉的尾部吸食螺肉。
3/113、海瓜子。它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是一种在滨海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肉质细嫩,口味清爽,不过,因海瓜子壳小肉少,也有不少人不爱吃,嫌它肉少仅够塞牙缝。
4/114、香波螺。它是短滨螺的俗名,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滨螺科的小动物。壳长约15mm,陀螺形。壳色有变化,多为黄绿色,杂有褐、白色云状斑和斑点。壳表具有粗细不均的螺肋,壳内褐色。咱们吃香波螺都会很讨厌连在肉上的那块褐色的“皮儿”,其实那是香波螺的厣,也叫口盖。厣对我们来说麻烦无用,却是波螺这样的小型软体动物的盾牌,是它们赖以求生的保护罩。
5/115、偏腚波螺。偏腚波螺是锈凹螺的俗名,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马蹄螺科的小动物。壳长约25mm,圆锥形,有高矮两种类型。贝壳黄褐色,壳表有显著的斜行线条,具铁锈色斑纹。壳质厚,壳内有彩虹光泽。偏腚波螺简单煮一煮就很好吃,但要想吃得轻松,煮的方法可是有讲究的。首先冷水下锅,开小火。水开后再煮3分钟。最后关火焖5分钟。这样煮的偏腚波螺肉才不会紧缩在壳里。
6/116、辣波螺。辣波螺是疣荔枝螺的俗名,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的小动物。壳长约30mm,卵圆形,壳面灰褐色或青褐色,杂以白色条纹。壳表有黑褐色的疣状突起,壳口外缘黑褐色。正是因为壳表面的疣状突起才让它得名疣荔枝螺。那它为什么叫辣波螺呢?因为螺肉中部有道青灰色的“辣筋”,这条辣筋对人体有害,在食用的时候最好剔除。但也有人偏爱这种特别的味道,直说去掉就失去风味啦。
7/117、肚脐波螺。肚脐波螺是扁玉螺的俗名,是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玉螺科的小动物。壳长约60mm,半球形,壳宽大于壳长,看起来是扁的。壳面淡黄褐色,在螺旋线的下方有一条彩虹状条带。腹足纲贝类腹面中央壳轴处凹陷的孔叫做脐孔,扁玉螺的脐孔又大又深,因此被赋予了“肚脐波螺”这个形象的名字。肚脐波螺的螺肉不似小型波螺鲜香,但是螺肉大,又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所以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喜爱。
8/118、红里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类。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海鲜食品。原产于墨西哥。内侧橙红色很漂亮,外侧暗黄,外壳螺层的层次感没有,头部有辣筋,需剔除。
9/119、钢螺。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蛳壳封闭。
10/1110、假鲍鱼。假鲍鱼。假鲍鱼学名叫水泡蛾螺,每年冬末、春初就会大量上市。其实假鲍鱼本身跟鲍鱼没啥亲戚关系,只是由于它的足长得像鲍鱼的足,才被称为假鲍鱼。假鲍鱼原本生活在50米深的海水里,捕捞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水泡蛾螺水份较大,渔民嫌弃不赚钱不愿意专门捕捞。所以在市场上的假鲍鱼大部分都是随船打上来的。不过假鲍鱼口感虽好,处理起来却不容易。一个是表面的粘液不好洗。
11/1111、香螺。土黄色,螺层清晰,有层次感,壳薄。头部白色豆腐脑状的俗称海螺脑子,需挤出扔掉,因为吃多会让人头晕的。香螺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铁和钙。适合炖汤、鲜炒、焗酿、煲汤,香螺营养价值高,一般以炖汤、煲汤居多。以上就是螺类海鲜大全,看看你能叫得出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