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是商朝第一位皇帝,史称成汤,名履,字天乙。当时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人民怨声载道,商汤遂起兵推翻了夏朝,放桀于南巢,建立商朝。其子孙之中有以“汤”为姓,即汤氏,尊商汤为始祖。
渊源
第一支源出子姓。先商族为黄帝之裔帝喾之后,始祖契的氏族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是东夷化的一支氏族,子姓。据说,契是发明刻木记事之人,从契开始,我国的世袭部落的方式改为父子传递。契氏族始居河北平山,后南迁河南安阳,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在今河南商丘。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末代王夏桀时期。履字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建都于毫,在今山东曹县南,任用伊尹和仲虺,积蓄力量,陆续攻灭了临近的葛、韦、顾、昆吾等国,经11次出征,成为当时的强国。大约于公元前1600年一举灭夏,建立商朝。成汤之后以先祖的名为氏。子姓汤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
第二支源出外姓的改姓。商朝自成汤至盘庚,传10代,迁都5次。大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由山东曲阜迁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阳,这以后的商朝名称殷商,也是商朝后期的开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大封同姓和异姓诸侯国,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不得封的殷商子孙以商、殷为氏。所以,汤、殷、商、宋为同一血统的四个不同支系的姓氏。北宋是我国避讳最严重的朝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名讳,命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五代南唐的右仆射殷崇义,改名汤悦,安徽人,南唐亡后投奔宋,全族改姓汤。汤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清朝始发生与外族基因互相交流的事件,清初世居辽宁沈阳的满洲八旗有汤姓,满族的汤姓原系汉人人旗所带进的姓,后满化成为满族的一员,进入清朝后,与汉人混居后又汉化为汉族。
值得一提的是,据《史记》载:商王武乙之子帝乙、比干、箕子。帝乙崩,子帝辛(纣王)立。比干、箕子系纣王叔父。比干因直谏,被纣王剖心而死。其夫人陈氏怀孕于身,逃出都城朝歌,在郊区长林山中避难,生下儿子泉。周灭商后,周武王念及比干忠心国事,坚贞不渝,其夫人又在避难中的长林山生下儿子,于是赐姓林,改泉名坚,是为林坚,成为林姓始祖。林坚与微子启系堂兄弟。因之,林姓与宋、汤、殷、商四姓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
汤姓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为钜鹿郡的领地。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正定县)。
汤姓堂号
玉茗堂。明抚州临川人汤显祖,万历十一年进士。官南京太常博士,迁礼部主事。不附权贵,被削职。归居玉茗堂,专心戏曲创作,卓成大家,其《牡丹亭》最负盛名,有《玉茗堂集》传世,后人遂以“玉茗堂”为号。
苍南汤姓迁徙
汤姓迁徙与演变据苍南《汤氏宗谱》记载,唐代汤泽,大历间进士,官至太师,娶五房夫人,生十三子(注:据查《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唐代没有汤泽居官,有待考证)。贞元年间携眷入闽,十三子分居闽、浙、粤各地,成为闽、浙、粤三省汤姓之始祖。汤泽传十三世至汤思退,其先世由福建长溪(今霞浦)县赤岸人迁浙江处州青田之括苍。汤思退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至枢密院兼权参知政事,左仆射(宰相衔)。被尊为浙江汤姓迁始祖。其后裔分居瑞安沙园,永嘉碧莲、上塘,丽水碧湖,金华武义,嘉兴海宁,上海松江、奉贤和宁波等地。汤思退六世孙汤原明,精周易,知元末天下必大乱,由金陵(今南京)入迁平阳县坡南儒林里定居。繁衍五个支派:宜山鹏(平)桥,金乡下泽汤、汤鉴蝉,括山荷夏汤(下汤)和平阳万全雅练汤(平阳派不收录)。今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括山下汤(荷夏汤)汤姓始迁祖汤相,系汤原明玄孙,汤仲玄曾孙,汤宗之孙,汤沐三子,汤济嗣子。于何时由平阳坡南儒林里人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氏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括山新岙、金乡城内和平阳万全,以及温州等地。
宜山李家垟头汤姓始迁祖汤子玉,系汤执玄孙,汤希标曾孙,汤见全之孙,汤明文次子。汤希标配郑氏,生子四:见全、应能、小兰、见兰。汤见全元配李氏,继配陈氏,生子五:明文、明发、明达、明四、明六。汤明文配胡氏,生子二:必显、子玉。汤子玉于何时由鹏桥人迁来此定居不详。配李氏,生子二:荫芳(出继李姓)、荫龙。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十八都枫树坛,以及县内外各地。
云岩对口汤姓始迁祖汤大坤(1785—1826),系汤必显玄孙,汤朝珠曾孙,汤廷望之孙,汤世鹤之子。约于清嘉庆年间由鹏桥入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生子汤圣镳。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温州庵基堂等地。
钱库汤姓始迁祖汤邦应(1870—1948),系汤必显七世孙。汤朝启六世孙,汤廷开玄孙,汤世道曾孙,汤大均之孙,汤圣璋四子。约于清光绪年间由鹏桥人迁来此定居。元配卢氏,生子四:国清、国安、国灿、国望。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赤溪汤姓始迁祖汤大作(1835—1897),系汤望山派下汤文兆玄孙,汤朝信曾孙,汤廷关之孙,汤世进之子。约于清咸丰年间由鹏桥入迁来此定居。配黄氏,生子四:圣数、圣岜、圣枫、圣笔。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桥墩汤姓始迁祖汤邦桢(1875—1942),系汤圣铎三子。于清光绪年间由宜山鹏桥人迁来此定居。
云岩鲸头汤姓始迁祖汤世恭(1786—1859),系汤应能六世孙,汤一华玄孙,汤文龙曾孙,汤朝勋之孙,汤廷玖嗣子。约于清嘉庆年间由李家蝉人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三女二:大整(出绍世超嗣)、庆祥、大路。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渔小渔汤姓始迁祖汤大周(1806—1854),系汤必显玄孙,汤朝宝曾孙,汤廷球之孙,汤世鼎之子。约于清道光年间由鹏桥人迁来此定居。配周氏,生子二女二:圣芝、圣第。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金乡下泽汤汤姓始迁祖汤广立(1517一1591),系平阳县城坡南儒林里支派汤原明玄孙,汤仲玄曾孙,汤宗(正传)之孙,汤济(时舟)次子。于明嘉靖年间由坡南儒林里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介眉、介禧。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渔寮荷包田,湖前直浃河,大渔岭门,郊外河头、四代徐,炎亭东沙,舥艚陡门头、大埠头、中段,仙居十二大,金乡卫前,新城夏口徐,老城洪岭下,陈东陈家堡和平阳县万全,青田县,以及广东珠海等地。
蒲门斗垟汤姓始迁祖汤斗元,系汤济曾孙,汤介禧之孙,汤懋添长子。何时由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渔寮荷包田汤姓始迁祖汤升元,系汤济曾孙,汤介禧之孙,汤懋添次子。何时由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不详。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大渔岭门汤姓始迁祖汤迁有,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由金乡下泽汤入迁来此定居。
郊外河头汤姓始迁祖汤益和,于清咸丰二年(1852)壬子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炎亭东沙汤姓始迁祖汤君宁,于清咸丰五年(1855)乙卯由金乡下泽汤入迁来此定居。另一支始迁祖汤师春,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仙居十二大汤姓始迁祖汤师范,于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由金乡下泽汤入迁来此定居。
舥艚陡门头汤姓始迁祖汤君信,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金乡卫前汤姓始迁祖汤如芬,于清光绪七年(1881)辛巳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另一支始迁祖汤师贵,于民国6年(1917)丁巳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老城洪岭下汤姓始迁祖汤如富,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舥艚大埠头汤姓始迁祖汤师澄,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由金乡下泽汤入迁来此定居。另一支始迁祖汤如富,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新城夏口徐汤姓始迁祖汤君钱,于民国2年(1913)癸丑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舥艚中段汤姓始迁祖汤君楚,于民国4年(1915)乙卯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陈东陈家堡汤姓始迁祖汤如汉,于民国6年(1917)丁巳由金乡下泽汤人迁来此定居。
郊外四代徐汤姓始迁祖汤臣志,于民国七年(1918)戊午由金乡下泽东人迁来此定居。
金乡汤鉴垟汤姓始迁祖汤广周(1520—1595),系平阳县城坡南儒林里支派汤原明玄孙,汤仲玄曾孙,汤宗(正传)之孙,汤济(时舟)三子。于明嘉靖年间由坡南儒林里人迁来此定居。配金氏,生子五:介三、介凤、介鸣、介阳、介第,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湖里珠梅岭和泰顺县泗溪以及福建周宁县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汤文魁(1654—1724),字抡元,号硕园,金乡汤鉴垟人。系汤广周玄孙,汤介第曾孙,汤玄升之孙,汤帝苍之子。以行伍守泰顺县泗溪平桥,遂家焉。配乐清王氏,生子一:廷佐。繁衍成族,后裔定居本地外,仍回迁苍南各地。汤文魁曾孙汤国修,例贡生。为家族修谱、建宗祠。
湖里珠梅岭汤姓始迁祖汤志栋(1748—),字昌麟,系义房汤介凤裔孙。于清乾隆年间由金乡汤鉴垟入迁来此定居。配罗氏,生子二:式庚、式超。汤式庚配叶氏,生子一:益川:汤式超配陈氏,生子三:国冉、国钏、国秀。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内外各地。
苍南汤姓人口
苍南汤姓人口发展史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汤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169人,占全县总人口0.31%,分布全县46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汤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人数
灵溪镇
8
江山乡
241
舥艚乡
154
南堡乡
1
沪山乡
湖前镇
6
大渔乡
53
马站镇
凤池乡
2
钱库镇
137
石砰乡
16
沿浦乡
7
渎浦乡
4
芦浦镇
30
新城乡
46
南坪乡
龙港镇
169
望里镇
炎亭镇
100
渔寮乡
57
白沙乡
仙居乡
渡龙乡
城门乡
3
海城乡
新安乡
10
繁枝乡
魁里乡
5
宜山镇
64
陈东乡
桥墩镇
岱岭乡
铁龙乡
15
项桥乡
13
南水头乡
澄海乡
52
平等乡
夏口乡
31
莒溪镇
龙沙乡
凤江乡
括山乡
516
碗窑乡
云岩乡
44
金乡镇
1328
腾垟乡
苍南县(2005年)汤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汤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527人,占全县总人口0.27%,每平方公里2.90,名列全县第57位,分而全县31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专金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汤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每平方公
里人数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1308
30.03
郊外下汤、湖里珠梅岭、汤鉴垟、河头、城内、洪岭下
676
8.14
江山平桥、都口、湖前西桥、下垟郑、街路
487
20.29
下汤、东括底、新岙
舥艚镇
217
27.05
斗门头、中段、方城底
207
9.95
东西街
112
8.00
东西沙、东巢
101
7.83
宜山街、李家垟头、平桥
大渔镇
62
3.87
小渔、岭门、小岙
霞关镇
58
1.68
澄海斗垟
3.35
荷包田亩岗
48
3.69
鲸头、对口
43
0.50
县城
36
6.00
街路
1.60
内外湖
0.39
沙坡
0.69
独立户、妇女嫁入
12
1.46
沿浦镇
0.35
11
0.30
0.12
妇女嫁入
0.06
0.15
藻溪镇
矾山镇
0.07
蒲城乡
0.44
0.90
凤阳乡
0.05
观美镇
0.02
浦亭乡
0.04
苍南汤姓人物
据民国《平阳县志》等记载,共收录汤姓人物10人。其名录简介如下:
汤原明,汤宗祖父,平阳(今苍南)县人。以孙汤宗,赠嘉义大夫、南京大理寺卿。
汤仲玄,汤宗父,平阳(今苍南)县人。以子汤宗,赠嘉议大夫。
汤宗,字正传,平阳(今苍南)县人。明洪武年间以岁贡人太学,官河南按察司佥事,建文改元,官按察司使。汤沐,汤宗子。平阳(今苍南)县人。明洪熙岁贡,官知海州。
汤济,汤宗子。平阳(今苍南)县人。字时舟。明正统九年(1444)举人。明正统间以徵辟授驸马府训导。
汤相,汤宗孙,汤沐子。汤济嗣子。平阳(今苍南)县宜山人。明成化岁贡,官钜野训导。
汤楹,汤宗孙,汤沐子。平阳(今苍南)县宜山人。明弘治岁贡,官沙河训导。
汤正魁(1827—1869),金乡汤鉴垟人。清同治年间赏戴六品军功衔。
汤邦涸(1841—1919),金乡汤鉴垟人。清光绪年间例授贡生,册名景星。
汤国琛,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平阳(今苍南)县宜山人。晚清优行廪贡生。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毕业。清时曾任青田县学堂监督,资政院秘书厅秘书。
附录
一、汤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汤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之一,在福建、湖南、江苏地区有优势。汤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O.1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汤的人至少有19个,总人口大约在232万。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汤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16%,排在第九十七位。江西为汤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6%,占江西总人口的O.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这两省汤姓占汤姓总人口的66.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这四省的汤姓又集中了29%。全国形成了赣苏浙皖的汤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汤姓大约有近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2%,排在第九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汤姓人口增长的速度高于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600年中汤姓的纯增长率是50%,人口净增加了7万。江西仍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汤姓总人口的23.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22.3%)、浙江(16.2%)、安徽(10.2%),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6%;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汤姓又集中了7%。宋、元、明600余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存在赣苏浙皖的汤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汤姓的人口已达232万,为全国第九十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O.1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汤姓人口由19万激增到近232万,增长了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汤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中汤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湖南、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云南、江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福建居住了汤姓总人口的15%,为汤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华中偏东南的汤姓集聚区。在这600年间,汤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中原的回迁、向南的迁移成为主流。
二、当代汤姓的分布
汤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闽赣浙、苏皖鄂湘粤五省大部、豫西、川东南、滇中部、黑龙江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汤姓人口达到O.5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5人以上。汤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O.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5.4%,汤姓人口大约120.7万;0.25—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7.4%,汤姓人口大约59.7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7.2%,汤姓人口大约51.6万。汤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汤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
汤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在闽赣浙、鄂湘大部、粤东、苏皖南部、滇中部、黑龙江西部地区,汤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0.22%以上,有的达到0.6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广东中部、台湾、湘鄂西部、贵州大部、四川南部和东南、云南西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北部、新疆西北地区,汤姓频率在O.11%—0.2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1%;在其他地区汤姓的频率不足O.1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69.7%,其中频率不足0.05%的地区占了50%。
三、汤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汤姓历代名人105名,占名人总数的O.2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九十位;汤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九位:汤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O.17%,排在并列第九十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