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6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摆一摆摆一摆摆一摆想一想想一想想一想营养午餐营养午餐营养午餐小管家小管家小管家量一量量一量量一量找规律找规律找规律粉刷围墙粉刷围墙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与教学案例研讨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一、感悟“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从课程标准的演变感悟“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1、1992年《教学大纲》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称“统编教材”)已经不再使用。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2个问题“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部分的最后一自然段的开头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杨道吉
想一想:当时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谁提出来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2、2000年《教学大纲》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称“大纲教材”)也已经不再使用。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增加了一个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在这一部分第一次较全面地阐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地具体途径。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中明确指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每一年级列专项安排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想一想:这时的“实践活动”有了哪些变化?
想一想:此时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又有了哪些变化?
4、2011年《课程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在2011年《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称“课标义务教材”),目前1年级
1
正在使用。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在“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想一想:当前的“综合与实践”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2
3
强调:人教版“课标教材”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增加了大量的拼一拼、摆一摆、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数学意义。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二次开发。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整齐划一的“综合与实践”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校、教师、学生的需要,它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二次开发。【案例】《我的家离学校有多远》2013年6月16日
4
篇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案例
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必须积极设计形式多样、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数学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如何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呢?我以我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选择性作业,让学生体会成功。
解决,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且要为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童趣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四、制作性作业,使学生成为创新者。
篇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植树的学问)
【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
【活动目的】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
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
性品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
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
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
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
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
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
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
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段数:
次数;
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
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
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
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1)、指名读题:(2)、师:如果让我们去种这些树,你们想想应该怎样栽?启发学生紧挨大楼的墙能种吗?让学生认识到紧挨大楼种树不能健康生长。也就是“两端不能栽”(板书)。怎么知道栽的棵树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验证,画图时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前提是“两端不栽”。①假如大楼间距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间距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楼间距(米)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间隔(个)棵数(棵)图示
152025发现了:学生探究时师巡视。发现困难可以做如下指导
a.先种15米,还是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看一看,看种了多少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后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总结规律:两端不种,棵数比间隔数少(板书)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正确的?让学生试着做一做。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做。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追问
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20-1=19,为什么还要减1?师:通过画简单的线段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植树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活动三:巩固拓展师:我们来做一些练习。1、有50个△横着排一排,每2个△中间有3个○,这些△之间一共有多少个○?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意思,明白题意后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算出一共有几个○?如果学生找不出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从小数着手,画一画,想一想找到规律——间隔数比三角个数少一,从
而找到有多少个间隔,问题就迎刃而解。2、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
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估计有学生会用96÷23=3,认为老师上三楼,甚至可能套用上面总结的规律——间隔数减
1,认为是上二楼。这实际上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两端都种。关键看能不能自觉用“图示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四、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都用到一种重要方法,
仔细想想,你觉得这个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图示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数字有多大,都可以先从小数着手,通过画图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两端不种
植树的学问棵数=间隔数-1
=100÷5-1=19(棵)
篇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
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
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案例描述]一、日常饮食交流,引入新课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食谱(吃什么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你们平时吃的菜味道如何?(好),在你们心目眼中“营
养的午餐”应该是什么样的?
3、待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我们生活中的每天都在汲取营养,从科学课上我
们已经知道了,营养的主要指标是三项暨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我们同学们刚
才所举的这些菜是不是都是有营养的?三项主要指标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有
营养的呢?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开展一次数学活动,一起走进“营养
午餐”(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应用实践更服务生活!为此,教学活动以日
常生活的饮食现象为载体进行引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观点,同时又
让数学课堂显得自然、贴切。
二、出示菜谱,认识营养指标
1、课件显示菜谱和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三种菜谱并作出选择(此时要进行统计)
A:炸鸡排、鸡蛋西红柿、香菇油菜
B:猪肉粉条、家常豆腐、香菜冬瓜
C:辣子鸡丁、土豆烧牛肉、韭菜豆芽
2、教师:我们刚才说了营养的三项主要指标,那么刚才所呈现的三种菜谱的主
要营养指标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课件显示)
编号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猪肉粉条
2462
25
6
炸鸡排
1254
19
20
土豆烧牛肉
1095
23
11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红烧鱼块
1338
17
12
鸡蛋西红柿
899
15
16
香菜冬瓜
564
8
家常豆腐
1020
13
9
香菇油菜
911
10
韭菜豆芽
497
3、我们的同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虽说要加强营养但你们知道“热量、脂肪、
蛋白质”这三种指标在什么程度时才算是营养的吗?(不知道),营养专家熊博
士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我们说什么吧?(课件播放营养
专家熊博士录音)
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
过50克。
【设计意图】营养的菜谱有许多,我们不可能例举出所有的,所以我们以“三
种午餐”菜谱为依托进行教学,从对各种菜肴中“热量、脂肪”两大指标数据
的比较中认识“营养”,同时让学生在营养专家熊博士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什么
样的菜肴是营养的”。
三、运用指标,学会判断
1、刚才大家听了熊博士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自己此时获取的热量和脂肪两大指
标,我们能用这样的标准学会判断刚才老师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吗?
2、学生根据热量和脂肪两大指标进行判断并反馈结果
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的脂肪超标、午餐C的热量不达标。
3、教师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时才
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4、让学生结合上述知识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进行判断(同桌交流互动)。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判断午餐营养指标是否达标”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形
成良好的技巧以服务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四、配餐实践,锻炼技能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营养午餐的标准,如果今天的午餐只有三个菜,你能运
用所学知识配出比较有营养的菜谱吗?
2、让学生进行配餐实践,教师课堂指导
3、班级反馈配菜结果,从以下合格的选取5种进行交流
(1,4,10)、(1,5,10)、(1,6,10)、(1,7,9)、(1,7,10)
(1,8,10)、(1,9,10)、(2,4,9)、(2,5,7)、(2,5,9)
(2,5,10)、(2,6,8)、(2,6,9)、(2,8,9)(3、5、10)
(3、8,9)、(4,5,6)、(4,5,7)、(4,5,9)、(4,6,8)
(4,8,9)、(5,6,8)、(5,6,9)、(5,8,9)
4、教师提问:在以上的配菜方案中,哪种方案的蛋白质含量最多?(当然学生
的配菜方案可能没有以上出示的全面,教学中以学生配菜方案为准)。
篇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五统计结果巩固知识1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班级统计完成如下表格配菜编号喜爱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19103895894592572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当然配菜编号中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选择而改变的并作简单分析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提供的配餐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是为了呼应开课前的教学引入活动同时也是为更好巩固和发展学生统计能力提供一个平台还有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为后期的常规管理提供原始数据
WORD整理版
优质参考资料
“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士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我们说什么吧?(课件播放营养专
家熊博士录音)
【设计意图】营养的菜谱有许多,我们不可能例举出所有的,所以我们以“三种
午餐”菜谱为依托进行教学,从对各种菜肴中“热量、脂肪”两大指标数据的比
较中认识“营养”,同时让学生在营养专家熊博士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什么样的
菜肴是营养的”。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时才能
算是营养的午餐。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判断午餐营养指标是否达标”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形成
良好的技巧以服务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5、如果让你在以上的配菜方案中选择一项最佳的,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简单说
明理由。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根据指标搭配营养午餐”活动是学生技能的再提高,在
培植学生应用数学观点的同时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排列组合,同时训练学生严
谨的学习风格。
五、统计结果,巩固知识
1、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班级统计,完成如下表格
配菜编号
喜爱人数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与提高。通过最后的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与“小小营养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3、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激趣引入、巧妙设问,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下引入课题、产生疑问,在学生愉悦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使学生在乐中求知。通过“小采访”活动,使“关于胖与瘦的探讨”这一问题,以日常闲聊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篇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小学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杨冬梅
你的身高、体重是否达标或超重
主问题:通过统计班级男生、女生的身高、体重,制作复式统计图,然后和正常值
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注意营养等等)。案例说明1、选题由来:教科书“统计”这一单元例22、问题属性:属于数学和生活的综合,可以课内外结合。3、适用年级:本活动适合三年级。4、教学建议:
在这统计、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跟踪调查,学生的合理化的建议是否被采纳,是否落实到位,一方面让数学真正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