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得好“全国酸汤看贵州,贵州酸汤看黔东南”黔东南人民对于酸汤鱼的喜爱常人难以想象。酸汤鱼是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饮食,而黔东南又是我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黔东南的凯里、台江、雷山、剑河等县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酸汤鱼,但多半家庭都是自制自食。
也有一部分人家在县城、郊区及一些旅游景点景区开办饭店,专门经营酸汤鱼,如清水江酸汤鱼、重安江河鱼、快活林活鱼馆、今朝红河鱼村、凯里老酸汤鱼馆等,生意十分火爆。
这些酸汤,可分为白酸汤、红酸汤两种。
在黔东南,几乎每一家的厨房里都有一两坛酸汤,每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酸汤。“三天不喝酸,走路打飘飘(形容没力气)”,这既是对黔东南苗家人饮食文化的总结,也是对黔东南苗家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酸汤已成为黔东南苗家人的主要菜肴,而由酸汤派生出来的酸汤鸡、酸汤鸭、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等,在贵州餐饮行业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最驰名的还是酸汤鱼。它不仅是苗家人制酸、食酸饮食文化系列的最大特色,也是贵州美食系列中的经典之作,入选了《中国名菜谱》。
首先,将锅置于火上,放适量猪油或色拉油烧热后,加入生姜、大蒜、木姜等调料爆炒一会儿;
再将红酸汤、白酸汤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倒入锅里(根据口味用水来调节酸的程度),放入番茄片、米椒、豆芽、鱼香菜、盐、味精等调料后,用猛火煮沸;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山高谷深,河流纵横,野生活鱼比较多,鲤鱼、角角鱼、马嘴鱼、鳜鱼、鲇鱼、鲫鱼、鲶鱼、青鱼等都是制作酸汤鱼的最好原料。用这些鱼制成的酸汤鱼,既环保又原生态,确保鱼肉鲜嫩,汤味清新;而那浮在上面的一层汤色,看起来红得发亮,感觉吃后定是奇辣无比。
实际上,苗家的酸汤鱼一点也不辣,因为汤面上那一层鲜红的亮色来自于西红柿的颜色,加之汤里有微微的酸味,能去腥解辣,调节味道,使人食后回味无穷。食用黔东南的酸汤鱼较讲究火候,必须热吃,凉而腹腥,会破坏掉汤和鱼的醇厚之感。吃时,每人面前还放有一小碗捣碎了的青辣椒,专供客人从锅里夹起鱼来蘸辣椒吃。这种吃法,稍有辣味,但更加香脆可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黔东南,在苗家,日常待客都用酸汤鱼,这是城乡一致约定俗成的风俗。这样的招待,主人觉得对得起客人,客人感到受了礼遇,彼此也拉近了距离。
更为可贵的是,酸汤鱼中含有一定量的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和少量的丁二酸,矿物质成分主要是钙、磷、铁、锌等,利于人体内矿物质的吸收,代谢后又能生产碱性物质,能阻止血液等向酸性变化,对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维持肌体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今,随着黔东南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崛起,很多外来人到黔东南旅游观光并品尝酸汤鱼后,对其可口、开胃、醇美的味道恋恋不忘。
于是,这种深藏于民间几千年的苗家美食,顺应时代潮流,走出苗岭深山,成为许多大中城市一道独特的饮食风景线。许多高端酒家、饭店还特意打出“贵州酸汤鱼”的招牌,借此招揽顾客,颇受大众欢迎。
而酸汤鱼也不辱使命,多次在各级厨艺大赛中喜摘金奖,已然成为贵州美食系列中的一大著名品牌。只是,很大一部分餐馆在制作酸汤鱼时,都有严重的偷工减料、偷梁换柱之嫌,最典型的就是省去了红、白酸汤制作发酵的过程,拿一大堆番茄酱、糟辣酱砸在锅里,用醋或者柠檬酸顶替酸汤懵事儿。这样制作虽然也有酸汤鱼味道,但其味觉绝对没有黔东南苗家人制作的那样地道和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