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军和妻子在自己的蒸菜馆内。本报特派记者刘飞超摄
长江商报消息核心提示
一对在长春开小店卖馄饨的天门夫妇,虽然店子很小,自己也不富裕,但面对行乞老人经常错把“游戏币”当作硬币用来买馄饨,他们从来不拆穿,每次都如数“卖”给老人馄饨。刘大军说,老人很爱面子,帮助老人要让他受之温暖而又有尊严。
8月21日下午5点多,长春市隆礼胡同与丰顺街交会处的一间餐馆,冷冷清清的,几个厨师和服务员都坐在厨房旁,无所事事。150平米的餐厅里,有大小十余张餐桌,在这个饭点上,只有靠墙的一张桌上坐着3位客人。很快,这桌客人吃完离开,餐厅里又恢复了平静。
餐馆名叫“天门刘大军蒸菜馆”,老板刘大军,一个40岁的中年人,看着惨淡的生意,他坐在墙角,不停地抽烟。这个因一碗馄饨而闻名长春的湖北天门汉子,正在经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亏本的蒸菜馆
8月22日上午,做完早餐生意之后,刘大军出去了一趟,直到下午两点才回到店里。此时,店里依旧没有客人。
18岁的儿子刘小龙,独自坐在前台的电脑前玩游戏。
“中午的生意怎么样?”刘大军走到儿子身后轻声地问。
儿子背对着他,迟疑了几秒钟,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一桌都没坐啊?”刘大军似乎不敢相信,又好像习惯了,点燃了一支烟,坐到儿子身后,看他玩游戏。
下午的生意依旧冷清,只有6点钟来了一桌客人,5个人喝酒到晚上10点,共消费200多元,这也是当天最大的一笔收入。
打烊之后,配菜工对着菜单清点厨房的菜品,除了香菜和青菜,其他的菜都不需要供应商送了。如此惨淡的生意,已持续了3个月。
现在,刘大军不敢算账,又不得不算。其他的开支不提,每月4个员工的工资就需要近1.5万元。“现在,每个月都亏1万多块钱。”
盘下这个蒸菜馆之前,刘大军很少这样为钱发过愁,那时,他的存折上有20多万元积蓄,花15万元接手这个店面之后,加上添置设备等,只剩下了几万元钱。他原本以为,凭着这几万元的流动资金,应该能将这个店撑起来。
但短短3个月过去后,钱就像流水一样,他现在存折上只剩4000元钱。9月中旬,又到了给工人发工资的日子,他还不知道钱该从哪里来。
如果生意长期如此,后面的日子该怎么过?刘大军不敢想。
帮行乞老人让他成了名人
去年的这个时节,刘大军在距离蒸菜馆几站地的新疆街市场一个背街处,开着一家无名馄饨包子铺,夫妇俩从早忙到晚,每天的营业额高达数百元,“每年好几万的纯收入没有问题。”
去年初,刘大军从天门到长春,花两万多元接手了一位老乡濒临关门的馄饨店,并于去年3月8日正式开门营业。
通过精心打理,用了8个月,小店的营业额从最初的一两百元,最终稳定在七八百元。“如果不发生后来的事,可能一家人就守着这个小店过日子了。”
改变始于去年的10月30日。
这天,刘大军夫妇俩和往常一样,很早起床,准备卖早餐。刚开门不久,一位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推门进来,这是位熟客,自小店开业以来,他几乎天天来店里吃东西。
老人在餐桌上排出6枚硬币,要了一笼包子,转身就走了。
这时,另一位老顾客甘杰看到,老人的6块钱中,竟然有3个是游戏币。甘杰好心提醒,刘大军却不以为然,“这种事在这位老人身上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甘杰长期看报,觉得这是个好新闻,就想把这个线索提供给报社。
刘大军一听急了,他认为这件事根本不值得上报纸,也不想出名,怕惹麻烦,“那时候店面条件不合格,卫生许可证之类的证件都没办下来。”
11月1日,《新文化报》只是在内版用不太大的篇幅报道了此事。这件“小事”的影响,却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在网络上引起了铺天盖地的转发。随后的一周,《新文化报》在头版上狂轰滥炸,长春当地的其他媒体也同时跟进。
出名后一天营业上千元
经过媒体的报道,小店出名了,很多热心市民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赶到小店来捧场,“每天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大冬天的,买东西的人在店外排很长的队。”
同时,刘大军一直担心的事终于不期而至。
大概在媒体报道了3天之后,几个不速之客来到小店,表情很严肃,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排队,而是径直冲到店里,让他关火关店。
他们是区食品卫生监督局的人,接到了举报,前来检查。“我一直有心理准备,所以也不怕,只是告诉他们,把客人的几碗馄饨做好后就关火。”
不过,这几个人在得知了刘大军被媒体报道的事情后,自行离开了。
次日,卫生监督局的一行人再次来到小店,其中有好几个都是局领导,在小店门口看了一会后,很快离开。之后,一名司机来到店里,要求刘大军和他一起到局里一趟,“当时,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但肯定不是什么坏事。”
到了局里,领导很客气,亲自接见了他,还提出,要出几千元钱帮他更新设备改善环境,达到条件后,为他办卫生许可证。
因为小店的条件实在有限,刘大军就说,等他找好面积稍大、条件更好一点的门面之后,再找他们帮忙。
媒体的报道,仍在持续推进,“每天都有媒体到店里来采访,报纸的、电视的都有。”
出名之后,小店的生意也达到了顶峰,“每天营业额1000多元钱,根本忙不过来。”
很快,刘大军的事迹传到了天门。11月24日,天门市委宣传部组织了当地媒体一行多人赶到长春采访刘大军。
这次的采访,在长春持续多天,也燃起了刘大军更大的想法。
天门一行人在长春的几天,在饮食上很不习惯,“他们说,长春的菜不好吃,如果天门的蒸菜拿到长春来,一定有市场。”
在长春生活了近一年,刘大军也有同样的感受,而且,一位湖北老乡在当地开的一家规模较大的湖北菜馆确实做得风生水起。
但蒸菜的口味,长春人能否接受呢?刘大军心里没底。于是,送走天门来客之后,他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蒸菜,邀请长春当地的朋友品尝。
“五六个人,十几个菜,全部吃完了。”几乎所有人吃完之后,都肯定了天门蒸菜的口味,并认定这种菜式在长春一定会有市场。
名人效应仍在继续,刘大军两口子每天仍然守着小馄饨店,虽然很累,但每天上千元的收入,他们已非常满足。
好多无形的手推着他向前走
为此,领导还安排当地有名的蒸菜大师收他为徒,作为这位大师的关门弟子。在多个场合,几位领导向他承诺,他在外面发展遇到困难,政府会尽全力帮助。
蒸菜的口味不错,又有了政府的帮助,刘大军坚信自己转型做蒸菜,一定能做好。
“从天门回长春之后,他就像吸毒了一样,心里想的全部是蒸菜。”妻子陈正翠如此描述丈夫彼时的状态。
刘大军成名之后出席各种活动,他离开之后,馄饨店妻子一人无法照料,春节临近,他就提前关了小店。
天门美食文化节之后,刘大军回到长春,元月14日,参加了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的颁奖活动。
回忆起活动现场的情况,他还有些得意。“颁奖结束之后,几乎所有的媒体都采访我,其他的获奖人都没记者采访。”
媒体问及他的新年梦想,刘大军第一次公开宣布,要将天门的蒸菜带到长春来,让长春市民品尝天门的美食。
所有的热闹,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淡去。
回到老家,过了一个安静的春节之后,刘大军再次回到长春,小馄饨店开业迎客。借着此前媒体报道的余温,小店的生意依旧火爆。
很快,刘大军在距离小店不远处物色到了一处几十平米的新店,接手之后,于今年3月8日正式开门营业。
在此期间,媒体和很多市民也屡屡问刘大军,何时才能尝到他的蒸菜。做蒸菜馆的想法就再次被点燃。
几乎为开蒸菜馆而开蒸菜馆
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今年3月,刘大军回天门学习蒸菜技术,同时物色厨师。最重要的是,他要寻求资金支持。
回去之后,他失望了,之前很多人承诺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却无法兑现。“我当时的设想是,如果能拿到50万的贷款,加上我自己的20几万,就能在长春开一家规模和档次都不错的蒸菜馆。”
此前,他已看中一处门面,位于长春繁华地段,两层楼将近300平米,之前也是做餐饮的,只要花50万转让费,稍微修整换个店名就可开张。
因为他回家,馄饨店的生意妻子一人难以照顾,尽管生意红火,他们也只能转让出去。
“回去时,想得好好的,但却不是那么回事。”妻子陈正翠说,馄饨店转让出去之后,他们就已经没有了退路。
再次回到长春,刘大军心里充满了失落。
正在这时,央视一档创业闯关节目邀请他参加,一旦成功,可以获得20万物资支持。
恰好,他们走到隆礼胡同时,看到一家餐饮店挂牌转让,转让费15万元,这个价格刘大军能接受,更重要的是,店面每年5万元的租金,也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很快谈妥盘下。
现在已没有回头路
从去年11月到现在,还不到一年,这期间的经历刘大军过去40年不曾遇到,就像坐了一次过山车,“被抬得很高,又狠狠摔下来了”。
蒸菜馆开了一个半月时,刘大军就有些吃不消了,生意的冷清,超出自己的预料。他曾瞒着所有人在报纸上刊登一则门面转让信息,还是被妻子发现了。两人为此谈了很久。“我是不同意这么快就转让出去。”陈正翠也是个要强的人,她认为,生意是守出来的。
没事的时候,刘大军偶尔也到曾经的馄饨店去看看,对方接手之后,虽然生意有所下降,但仍然很好。他有些后悔了,如果坚持下去,就意味着每年几十万的纯收入。
原本夫妇俩是想开蒸菜馆的同时,继续将馄饨店开下去的,但一方面是精力跟不上,更重要的是缺钱,“馄饨店不转让出去,蒸菜馆就开不起来”。
对丈夫要开蒸菜馆的想法,陈正翠一直很反对,到后来,也是想放手一搏。“这是个很好的机会,错过了可能就不会再有了。”
“还是穷怕了。”陈正翠这样说,但问及过往,她不愿多谈,埋下了头,眼角有泪。
蒸菜馆的生意做成了这样,刘大军进退两难。即便想重操旧业,也没有了本钱。
陈正翠说,如果真的做不下去了,她甚至不想再待在长春,“很丢人。”而刘大军想过,实在不行,他就到天津去做钢筋工,很多年前,他曾在当地做过。
儿子刘小龙多次跟父母提及,想回湖北去,“每天没事做,玩得无聊。”
开蒸菜馆之前,一个信佛的好心人曾给刘大军算过命,说他要想干成大事业,必须要经历倾家荡产,在42岁时会有起色。
刘大军原本不信命,但如今,有些似乎已有所应验。
本报特派记者刘飞超发自长春
人物:刘大军
性别:男
年龄:40岁
籍贯:天门
事迹发生地:长春
所获荣誉:感动吉林十大人物、长春市好市民等
主要事迹:一位行乞老人经常到他店里买包子和馄饨,在老人所付的硬币中,经常有一些是“游戏币”,但刘大军和妻子从不拆穿这些。他说,自己家里虽然不富裕,但帮助一个老人还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