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山西人见面的第一句问候语便是“吃了”。
民以食为天,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玉米等,副食佐以萝卜、豆腐及腌菜。忻州晋中大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兴趣。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习惯
1、日常饮食习惯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2、礼仪往来饮食惯制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
走亲访友,必备自制的白馍等食品,忌带双数。主人不全留,走时回赠自家食品或土特产品。
红白喜筵,饮食规矩更为
好逑传(佚名)
凤凰池(烟霞散人)
归莲梦(佚名)
狐狸缘全传(醉月山人)
恨海(吴趼人)
合锦回文传(李渔)
蝴蝶媒(南岳道人)
梅兰佳话(阿阁主人)
梦中缘(李修行)
平山冷燕(佚名)
西游记(吴承恩)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聊斋志异(蒲松龄)
警世通言(冯梦龙)
醒世恒言(冯梦龙)
喻世明言(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凌濛初)
二十八宿探秘
中国古代神话简介
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图
凤凰亭传说
民間傳說之--白蛇傳(白素貞)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和演变
民间故事里的幽默与讽刺,反映社会百态
水仙花的传说
我国神话的保存及流传情况
人文始祖“伏羲”为何是人首蛇身?
洛(打一常用词)
人间万姓仰头看(打一礼貌用语)
白素贞口衔灵芝(中药名)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打一自然物)
大雁小雁飞岭后(打一河北名胜)
三八之夜(打字一)
斗牛(打三字几何词)
说是鸟儿脸像猫,说是猫却飞得高,白天睡觉夜里忙,捕捉田鼠有功劳。(打一动物)
一物扁又直,旧时爱打人,测量少不了。(打一学习用品)
须儿卷,藤儿弯,根根绕在架上面,结的果实真好看,一串一串珍珠圆。(打一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