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节气养生】立冬降至,推荐12款冬季养生粥→
明天就是立冬节气,此时天气渐凉,不少人都能明显感觉口干鼻干,脸上的皮肤开始变得特别干燥,肠胃也受到影响。
养阴生津是立冬节气的养生重点,尤其对于肺胃虚弱者来说,糜粥养阴是理虚的好方法。
冬天时不时喝点粥有什么好处?
什么粥适合自己?
疾控君整理了12道冬季养生粥,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喝粥很宜人
都说到了冬季,不少人会出现脾胃功能减弱的情况,这个时候,食点粥不仅容易消化吸收,因应不同人的体质需要配合适当的食材,还可起到和胃、健脾、清肺等养生功效。
冬季适当喝粥
有以下三个好处
补水润燥
粥是非常适合北方冬季的食物,能滋养人们因干燥的气候而引起的多种不适。
安抚肠胃
在肠胃功能低下,或者发生肠道感染、腹泻等情况时,喝粥是最好不过的。即便没有胃肠疾病,在食欲不振时喝点粥,也能让胃肠暂时休息一下。
补充营养
很多人误认为粥没有营养,这是因为煮粥的材料过于单一。
一般来说,我们也并不推荐喝白米粥,它虽然容易消化,但营养价值较低,对于控制血糖和体重都极为不利。
平时,大家最好用杂粮豆类来煮粥,非但营养价值更高,口感也更令人喜欢。
冬季粥材这样选
清热为主的,如绿豆、银耳、黑木耳、赤小豆、梨、百合、菊花、金银花、枸杞苗、萝卜,以及鳖、蚌类等。
温阳为主的,如龙眼、核桃、枸杞子、花生、大枣、荔枝、橘子、甘蔗、葡萄,以及牛肉、羊肉、鹿肉等。
性稍平和的,如炒薏米、山药、莲子、芡实、芝麻、扁豆、胡萝卜、茯苓、甜杏仁、猪肝、精肉、鹅肉、鸭肉,以及各种禽蛋等。
推荐12款冬季养生粥
润肺止咳
梨子粥
做法:梨子2只,粳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待粥煮好后放入冰糖50克,吃梨食粥。
功效:润肺御燥止咳,可作为冬季常食粥品。
杏仁川贝粥
做法:杏仁15克,川贝粒20克,糯米60克,冰糖或者白糖适量。将糯米洗净后煮沸,加入杏仁和川贝粒共同煎煮,先武火后文火煎煮成粥,出锅时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者白糖即可。(糖尿病患者不要加糖。)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适合有慢性咳嗽的或者因为冬季干燥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痰少、口渴者。
百合银耳梗米粥
做法:银耳5-10克,先浸泡发胀,梗米100克,新鲜百合60克,麦冬15克,加入适量冰糖同煮。
功效:粳米健脾补气,银耳养胃生津,麦冬降燥润胃,百合则润燥除烦,对热病后余热未尽,慢性咳嗽,胃阴不足等症状较适合。
白果腐竹粥
做法:白果12克,腐竹50克,粳米100克,麦冬10克,将白果去壳去心,同腐竹、粳米同煮为稠粥。
功效:可健脾、益肺、清热。白果有敛肺定喘、燥湿止带、镇咳解毒等功效;腐竹营养丰富,尤其适合冠心病、高血压、妇女带下等症。
健脾养胃
山药粥
做法:山药100克,切成块,大米100克。大米如常法煮粥,米熟时加入山药,一起煮至熟烂时停火。
功效:健脾止泻、补肾固精、聪耳明目、延年益寿。适合脾虚、肾虚、平素体弱者食用。
南瓜粥
做法:南瓜750克,大米300克。先把南瓜去皮洗净,切成块状,备用。淘净米后再泡30分钟,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才能熬煮出又软又稠的粥。将米及南瓜块置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先用猛火煮,然后改用文火,不断搅拌,直至米粒完全烂熟即可。
功效:和胃补脾、润养肺燥、清热解毒,还能平喘、消肿,是冬季养生的绝佳选择。
红薯粳米粥
做法:选红薯2块,粳米适量。粳米洗净,加水入锅熬煮,后放入块状红薯熬熟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润肺通便。冬季常食此粥,还能降低胆固醇、减少皮下脂肪,延年益寿。
鲫鱼糯米粥
做法:鲫鱼1-2条,糯米30-45克,麦冬,姜片适量,煲粥服用。煮粥时最好将纱布缝成袋状,把鲫鱼装入与糯米同煮,以免让鱼骨掉进粥里。
功效:糯米同样能补中益气、缓中和胃;鲫鱼则有和胃实肠、通阴利水之功用。该粥品可作为为病后体虚饮食调养法,尤其适合脾虚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
安神助眠
百合莲子瘦肉粥
做法:百合30克,莲子15克,瘦肉150-250克,米(可选择小米或小米和大米合起来)50-100克,将所有材料洗净后同煮。
功效:健脾益气、安神除烦,特别适合失眠的人群食用。
银耳雪梨红枣粥
做法:银耳适量、红枣5枚、雪梨1个、糯米60克、冰糖或者白糖适量。银耳先洗净后用温水泡至黏柔状后撕成小片备用,雪梨去核切成小块。将红枣和糯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共同煎煮,煮沸后加入雪梨和银耳共同熬成粥,待粥稠时加入适量白糖或者冰糖即可。(糖尿病患者不要加糖。)
功效:滋阴润肺,适合冬季皮肤干燥者。
莲子猪骨粥
做法:猪骨入水大火烧滚,倒掉水,洗净猪骨上残留的泡沫,抹干水分后用盐和五香粉腌过夜。冲净猪骨上的香料后加入大米100克,莲子50克,麦冬10克,干贝4粒同煮即成。
功效:补中养神,健脾开胃。此粥老少感宜,对心烦不眠者尤其适宜。
八宝粥
做法:芡实、薏仁米、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6克、粳米100克,先取上述八药煎煮40分钟,再加入大米继续煮烂成粥。
功效:健脾养胃、补气益肾、养血安神。
本期内容综合自健康有约、中医出版、广东中医药、佛山市中医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