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吴小宝、Grace、赵柠檬撰文:赵柠檬
本期内容,我们有幸邀请到了W·AI的合伙人,AIGC社区野神殿创始人,野菩萨。
“你可以把AI绘画想象成一支马良的笔。
AI绘画有两种玩法,合成(Synthesis)与生成(Generate)。收与放,掌控权在你。
除了画面本身的美感,AI绘画的异质性,还拥有一种电子诗歌般的节律之美。
.......”
在采访中,野菩萨的一些话,让人印象深刻。
野菩萨是谁?
视觉传达出身,有着十多年品牌营销经验的资深创意人;
一个深入研究AI绘画创作一年有余的学霸,如何认知AI,如何学习AI,怎么借助AI赋能商业价值?
AIGC,又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它的应用领域,有文本、代码、图像、语音、视频等等。
我们与野菩萨主要沟通的范畴,是AI图像生成。
在图像生成领域,除了大众媒体反复提及的《太空歌剧院》的黑马事件,Artstation的抵制运动。
还发生了两件未被许多人注意到的事。
2022年11月,MoMA一楼,展出了名为《无人监督:机器幻觉》的AIGC艺术展品(DocumentationofUnsupervised,MachineHallucinations),随后被媒体称作为一种“基于集体记忆的视觉美学”。
2023年1月,BMW的Instagram悄悄发布了AIGC社交内容。
画师角度,AI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画师?技术野蛮生长,行业快速更迭,造成的行业结构矛盾如何解决?
争议退潮,留下两类人群,一类拥抱AI,一类抗拒AI。
野菩萨,显然,是拥抱的那一类,并且是深度拥抱。
野菩萨:差不多在2022年6月,当时大众不知道什么是AIGC,ChatGPT也还没有走入大众的视野。比较巧的是我所在的一家科技公司正在尝试这方面的讨论,顺理成章地对AI的研究越来越深。
AI生成的人脸
数英:那个时候国外已经有抵制AI的行动了,你当时是怎么思考这件事的。一开始没有抵触心理吗?
野菩萨:对待一个新的科技,一部分技术嗅觉敏感者会形成两派,一派叫卢德主义者,一派叫守成主义者。
卢德主义,发生在19世纪早期,部分工人发起的反对工业化的社会运动。卢德主义者在新的代替人工的机械设备出来时,他们就觉得这是洪水猛兽,所以得把它砸掉。
守成主义,以维护社会向良有序为目的,比较支持朴素的,已经运转践行的文化、价值观或者生活方式。当新的技术出来时,他们会觉得这个事物对社会弊大于利,所以要抵制它。
数英:那么你是偏向于与之相反路径的技术主义,进步主义吗?
野菩萨:不可以这么说,在技术未被验证其价值前,叫实用主义比较合适的。我觉得新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几个月前社交网络上还有人抵制AI,然后现在已经没有人在讨论这件事了。大家想的全是如何更快地学习和使用AI。加上我本来之前就是做品牌创意的,随时随地都在拥抱、学习新的技术和趋势,这已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新的东西,会让我们更兴奋。
AI创作的平面插画
数英: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AI的发展与存在?
野菩萨:我用个类比方式去表述我认为的AI发展。
100多年前,也就是1860年,摄影刚出来的时候,西方环境里出现了不少对抗的声音,认为"摄影是人类艺术的公敌,摄影业成了一切平庸画家的庇护所等等。
就像现在AI出来的情况一样。
可是如今摄影并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是来自于一群创作者持之以恒的推力。20世纪60年代,布勒松、安塞尔·亚当斯那些摄影家用艺术性的方式去玩摄影。布勒松的“瞬间美学”理论、亚当斯的表达美学,对现代摄影艺术起到积极影响。正是他们不断地去拓宽摄影艺术的边界,让“摄取光影”艺术的精妙之处被更多人看见。摄影也在那时成为一种艺术。
AI眼中,布勒松的“瞬间美学”理论
AI眼中,亚当斯充满层次的景观
回到今天,对照两者出现的情景,把摄影换成AI,结果是非常接近的。
而且摄影出现之后,推进艺术家对自我的突破,他们不再拘泥于写实,发展出了当时摄影无法触达的抽象领域,为艺术审美注入新血。
所以大家把心态放平就好,AI没有那么来势汹汹,颠覆这个,取代那个。就当作自己的钥匙串上,多了一把万能小刀,多了一个强大的功能。
数英:有一种讨论“被数据喂养的AI缺乏想象力,生成的图像都有一种AI塑料感”,你的观点是什么,AI到底有没有想象力?
野菩萨:有没有想象力决定于人,而不是技术怎么样。
我们还是拿摄影举例,在人物动作大同小异的情况下,照片如何让人产生“惊鸿一瞥”的惊喜感?取决于摄影师对人物与背景、与光线等的思考,这些是人能决定的部分,人的艺术审美和思考才是核心。
你把AIGC想象成一支马良的笔就可以了,没有指令就没有奇迹发生。
数英:怎么理解这个马良的笔,能否简单以绘图举例,和数英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AI绘画的过程。
野菩萨:比较普遍的创作方法就是以文本生成图像。
先告诉它你想要的形式是什么,例如:watercolormasterpiece(水彩杰作),或者photographyofhomeappliancebrochure(家电手册摄影)。
再描述一个核心的主体,例如:acat(一只猫),或者padmeamidala(帕德梅阿米达拉女王)
接着用一些词去修饰、描述这个形式或主体,例如:occult(神秘学),bymarcchagall(由夏加尔创作),shotfromnearearthorbit(从平流层拍摄),MXAA(多重采样抗锯齿),sfumato(晕涂法),PVDtexture(物理气相沉积质感)。
teamlab,hologram,stagedesign,bokehlicious交给AI提示词生成出的画面
数英:有点像给设计师下Brief的过程。
野菩萨:没错。只是设计师变成了AI。以前美术总是觉得客户的需求不清晰,现在轮到自己给AI下了。
数英:你刚刚说AIGC就像一支马良的笔,那如果人人都拥有这支笔,是否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为马良?
野菩萨:AI的确可以做很多,摄影,绘画,电影,3D,产品图,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很多基本的范式来让AI指哪儿打哪儿。比如它可以轻轻松松地画一辆车,画一个室内场景,或者1:1模仿世界上最伟大的名作,可以快速学习某位导演,某位摄影师,某位艺术家的绘画风格,深传笔触,去创新一幅韦斯·安德森版本的《最后的晚餐》。
AI创作,韦斯·安德森版本的《最后的晚餐》
AI创作,电影感
AI创作,水墨画
AI创作,3D效果图
但如何用特定的语法催动AI。怎么组合,用什么角度,用某个还是多个艺术家,用什么专业词汇,表达什么主题,如何选择你的成果。背后最终的创意,是属于你的。
人人不一定能成为马良,但至少我们先学会使用马良的笔。
而背后的舱主,就是野菩萨。
虽然W在官宣文里,强调了这位舱主“绝对为人”,但这张海报,还是让我们误会了。
W官宣海报
我们以为野菩萨是W的一个虚拟IP,或者说人工智能员工,或者说是......
后来没想到,背后有一个真实的男子。
而且,是一个老师级别的学霸。
土豆人形容野菩萨“我曾经也当过老师,但是我觉得野菩萨比我更像老师。”
起初,这位菩萨老师没想过自己会做一套专业的AI教学课程。
只是一时兴起,建了社群,替商业机构完成设计需求,同时把大家和自己练习的作品,和对AI的思考和出图干货发到小红书。
数英:真正让你下定决心做课程的原因是什么?
野菩萨表示想把自己的课程做的很干,用AI来表达的话,如图所示
数英:你有没有被质疑过,是为了先噶一波韭菜。
野菩萨:我不回避这个问题,具体看一看课程大纲就好了。版本更新是无用的操作,拿到就再也不打开的词包不是核心竞争力,人类的审美与博学才是。”
所以我的教法和别人不一样,不讲操作,讲的是艺术史,AI语法,ControlNet的应用思路,逻辑学与文学,软提示工程。
数英:你会比较注重“授人以渔”的指导,还有大而全的知识普及,感觉这种方式是你在教学领域往深走的推力。因为有了解到你既是《全国高校AI绘画师资研修班》的授课老师,又是工信部《AIGC绘画师证》的发证评定老师。
野菩萨:在我看来,教学方式一定程度决定了学生是否真的了解以及运用这门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我专注在如何更好地把AIGC传给大家这件事上。然后,慢慢地,我的教学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吸引到了一些企业的注意。
野菩萨的绘画教程笔记大到结构呈现、小到提示词梳理
数英:当初怎么去做得这个课程规划?
野菩萨:我思考更多的是,AIGC不是一种操作,而是一种方法的集合,以及一种观念。
需要有人带领他们走入各种艺术领域的细节层面,告诉他们影怎么摄,画怎么画,创意怎么诞生。
淡化不重要的软件操作,慢慢的铺陈各个艺术领域,点出AIGC的本质。从技巧拔高到认知,再把认知淡化成为一种技巧、本能。
数英:认知和技巧分别指什么?
野菩萨:认知与技巧是学习新事物的两大支撑。在AI绘画的学习里,技巧包括文本指令的撰写法则,美学知识体系的架构等。认知包括,AIGC的特点、工作原理等。
数英:如果从未接触AI的人,想走进AI绘画领域里,并且达到一定的高水准,你觉得需要掌握哪些核心的能力?
野菩萨:我觉得画好AIGC有4个核心能力:
MidjourneyV4版本中的过滤光(filteredlighting)
其次,需要博物学的能力,因为它是AIGC,一个收罗了人类所有数据集和文本映射的事物,以Midjourney这样的模型,可能含有10-15万个映射词。这样的工具放在你的面前,你怎么去提取它?需要你对人类的意识形态和各种审美要如数家珍,你本身要会,才能去调取。至始至终,你都得是一个博物学者,需要懂的很多,并保持持续的学习。
西洋镜(zoetrope)
紧接着,是学习能力,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AI的调用能力可以说惊为天人,这个时候你更需要去学习如何快速学习的方法。举个例子,你能不能半小时之内,拉出一个行业的所有词汇。比如现在是家装行业,用于装修的大理石可能就有几百种,如果你在绘画的过程中需要用到某一种大理石的素材,你就需要掌握它的词汇。你需要迅速拉出大理石的所有种类,并做好特点标记。
结球白菜(napacabbage)
如何快速地将知识进行体系化,这也是未来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最后,需要沟通能力,
对于文生图领域,你给到AI的文本指令(提示词)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让AI正确理解你的提示词,首先是你得去理解AI如何转译你的文本。当熟悉了这种转译后,你的提示词就会写的有点像TrapRap。断断续续的叙事重点。
数英:你曾这样描述过与AI的沟通,“犹如电子诗歌般”,诗歌是浪漫的、AI是理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看起来有些矛盾,可以和我们详细地说明下AI的提示词写法吗?
野菩萨:我们有两种写法,一个叫收敛型写法,一个叫开放性写法。
收敛性写法,以摄影举例,我们可以定义的维度包括而不限于机位,景别(人),焦段,光圈,快门,感光度,设备,胶片,特效,颜色,艺术家。也可以用Controlnet去定义构图。
收敛性写法,详细定义每个细节。当你应定义则定义,写得越详细。你就越能约束随机性的效果,最终让AI无限地接近想要的东西。有点类似律诗,商籁体等。
开发性写法,就是通过非理性联系形成更为随机的写法。形成完全意料外的效果。例如“宏观摄影,现实的扭曲,故障艺术,历史的熵。”
数英:你认为,学习AI的难点到底是什么?
野菩萨:或许任何学习都能分为术与道。术是技能和方法,道是观念和沟通。难的还是个人认知极限和无限的表达之间的差距。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正在重新塑造内容创作的布局。
野菩萨对于AI的商业价值到底如何理解与应用?
作为从业者,又该怎么置身事内,迎接这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颠覆性变革?
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部分的谈话内容。
飞书《探》
野菩萨:其实蛮突然的,因为品牌的发布会是3月22号,然后发布会的前2天,收到了Brief,要加一条预热的内容,最好是视频,其实按传统执行思路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怎么办,用AI试试。
我们的内容方向定好了是超现实主义,中间有一张一望无际的集装箱的图,平时航拍一张,要三维合成一张,成本很高。现在自己口喷就行了。
野菩萨:还是有一些小插曲。比如遇到了AI软件的版本升级,我们需要重新去跑一遍。不过,更多的是一个核心沟通机制的东西,客户需要接受这是一个随机性工具,需要去接受一些超出意料之外的东西。
然后就是不断地给AI下brief,一遍又一遍地调整。
野菩萨:现在依然是用传统业态的标准在做判断,还没有形成一套AI的价值评判体系。
数英:成本呢?大家可能理论上会觉得AI制作会省钱许多。
野菩萨与SPAD合作的老板电器平面视觉《大有可为》
数英:你觉得未来的创意会变成什么样?工作流程,专业人才在里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野菩萨:现象是趋势的苗头,未来的创意会从专智变成众智,创意素人组成新的创意力量。
数英:在你的小红书上看到,你和你的同学们近期也发布了很多内容,这些也是品牌内容吗?
小红书#再见燃油时代话题内容
7月15日,在王小慧美术馆开展的首个AIGC女性展
作品节选
数英:什么是创意素人?
未来的创意,有点像大众征集,就是我们出一个主题,让1000个人去切入。获得的意料外的想法,一定比一个小会议室的人多。
他们学过美术,他们知道各种各样的表达技巧,他们知道用什么材质,他们能比素人表达得更好。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比创意素人是有价值的。
他们更能主导AI往构思的方向去出作品,AI在他们这里就成了辅助工具。
社群作品,传递信息,而非炫技
数英:你曾在小红书发起过AI艺术会取代掉谁的讨论,在笔记里有一个观点:“对于高级创意人员,AI图像生成能成为创意辅助者。”落到具体的作品上,是否意味着初级创意人员更容易被替代掉,对创作者的要求就更高了?这部分人需要做什么才能与AI化敌为友?
野菩萨:商业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公司层面,另一个是个体层面。
从个体的商业赋能来看,引用李三水老师的一个理论,叫大AI小AI。大AI就是一个大平台,人人都能用,人人都会用。小AI叫小平台,就垂直的,你私藏着自己修炼的东西,是你的核心杀手锏。
而未来的杀手锏两个,一个是大平台,你用得比别人更好,这个很难。那小AI就是自己打出差异化,你的创意喂养模式,你的创意喂养思路,这个是未来的制胜关键。
野菩萨:我觉得做个人IP肯定是以内容为主,关于内容我就是2个方向。一种是叫小机灵。一种是叫大沉淀。小机灵就是你能不能让人家会心一笑,大沉淀就是很多内容你要下苦功,做别人不会做,但是别人一定会收藏点赞的内容。
野菩萨的小机灵爆款
野菩萨的大沉淀爆款——73种朋克风格全集
点击查看大图
另外就是,AI创作更迭特别快。你要思考的是如何避免同质化,其实就是个不断“杀死”自己的过程。包括我们的课程,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这是我对IP商业化的一些思考。
数英:那对于你个人在AIGC领域的未来规划呢?
野菩萨:首先是继续和大家一起去推AIGC,后续可能会搭建平台,让更多人加入到这场变革中来。
数英:AI的趋势已经无可阻挡,对于普通个体而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野菩萨:WPP首席执行官曾说:抢走你工作的从不是AI,而是其他掌握AI工具的人。对于个体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慢慢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