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品鉴山西美食、晋享山西味道”餐饮品牌推广活动发布会在湖滨国际大酒店隆重举办。本次活动由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文旅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主办,山西山西广播电台、省饭店业商会承办。本次活动发布了十大晋菜、十大山西面食、50种山西特色小吃,推荐了72家品牌餐饮企业和20名名厨。山西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汤志平出席了活动。
刀削面、剔尖、拉面、刀拨面、手擀面、饸饹面、掐圪垯、扯面、豆面抿尖、红面擦尖入围十大山西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面食是山西饮食的瑰宝,是山西人的勤劳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十大山西面食从花样繁多的面食中评选出来,制作精良,技法高超,原材料有白面和杂粮,体现了山西面食的特色。手擀面涵盖了所有以手擀面形态出现的面食,将太原打卤面等体现地域纳入手擀面范畴。掐圪垯一制作技法涵盖了小揪片。剔尖涵盖了溜尖等技法。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风味独特,驰名中外。
相传,刀削面为唐朝驸马柴绍所创,因其常年征战沙场,没有合适的厨房工具,所以想起用刀来削面,一直流传至今。刀削面也被称为“驸马面”。
清薛宝辰《素食说略》记:“削面”:“面和硬,须多揉,越柔越佳。作长块置掌中,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平遥、介休等处,作法甚佳。”
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技艺精湛的刀削面师傅,刀光一闪一分钟就是118刀,长27厘米左右,据说最快时半分钟就能出刀100多次,一小时可削25公斤面粉和成的湿面团,被人称赞道:“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上个世纪九十年未,大同削面师傅不断创新,改良技艺,对削面刀进行革新,便有了勾刀面,在传统“瓦形刀〞的基础上,加了一个U型钩刀,使刀削面变的好学易上手,面条削出的更长,速度也可以提升到每分钟削出200根面条。
又称拨鱼、剔拔股,是山西的传统经典面食,以其方便快捷、口感香滑、利于消化收到广大百姓的青睐。剔尖发源于运城、晋中等地,流行于晋、蒙、陕、冀等地。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一般来说,白面、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杂粮面、红面等都可以用来制作剔尖。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人进餐。
《传统面食》记载,唐贞观年间八百里秦川大旱,李世民急火攻心,魏征荐绵山高僧田善友旨令祈雨,后大雨倾盆解救了庄稼济助了万民。李世民为报祈雨之恩,带领满朝文武赴绵山还愿,皇妹八姑亦随同前往,叩拜五龙圣母为师不愿再返长安,在绵山诵经修行为乡民采药医病。一日,八姑为一患病老妪配药、做饭,和面时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后还是将面和得稀软,眼看锅中水开,八姑急中生智,随手拿起一块木板将软面团放于板上,用一根筷子试着往开水锅中拨,竟拨出了一根根面条,煮熟盛碗老妪吃得上口,就问:“孩子,这叫什么?”八姑将“这”误听为“你”字,脱口说:“叫八姑。”老妪误听为“拨股”,从此就有了“拨股”面,就是最早的剔尖。后来人们将“用筷子拨出的面条”还称为“剔拨股”,榆次、祁县、太原等地民间则把和好的面置于大碗内,用筷子剔拨,面呈鱼肚形,所以又称拨鱼,又因此面条呈两头尖,所以又称“剔尖”。
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
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每根长半米有余。一个技术娴熟的老师傅,每分钟可拨106刀,出面条630根,5公斤以上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令围观者眼花缭乱,无不赞扬。
手擀面因用手工擀出,所以称之为“手擀面”。手擀面家常面条,家家户户都会做,成为山西女人的必修课。一碗好的手擀面,首先是原料,采用运城高筋面粉,其次是中筋面粉,低筋面粉不适合做手擀面。其次是醒面,只有经过醒发,面才会有弹性。再次是和面的时候水和面一定要充分接触,混匀,否则的话煮的时候容易断掉。最后,就是擀面的功夫要足,直到形态稳定,质地有弹性,面皮才算擀好。切成长条,下入锅中,捞出后根据喜好添加调料,一股浓浓的妈妈味道涌上心头。
又名河漏、河捞,是古老的面食品种。曲沃、绛县、垣曲和翼城一带群众每逢赶集上会,吃上两碗才觉得满意。
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长食,滑细如粉。”这是对荞面饸饹的描述,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就像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
饸饹面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荞麦面团、高粱面团(现多用小麦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这种面,吃着筋滑利口,操作简便,速度快,非常适宜于大一点场面的集体就餐。晋城地区,办喜事总是少不了的!吃时,浇上浇头,吃着筋软爽口,若再配以辣椒,更是别具风味。
又称小揪片,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所谓掐是用力在一小块地方,圪垯是一种小块状食物。也称“鳖跳崖”,是侯马、临汾一带人们熟悉的地方传统小吃。其来历要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一对农村夫妇吵架之事。
一天,刘三下地回来,又饿又累,因他老婆还没有做熟饭,两口子就吵闹起来,各说各有理,结果两人换了工,刘三操持家务,老婆下地干活。
中午时分,刘三睡觉醒来,急忙生火做饭,不料面和硬了,就一边往面上倒水,一边揉面,不料面越来越软,无法上案擀面条,就干脆用手揪成薄片投入锅中。谁知煮熟捞出后,配以浇头,软绵筋道,非常好吃,就起名叫“鳖跳崖”。
长期以来,掐圪垯不仅成了家常快速面食,而且也用以招待客人。揪片做法简单,吃着筋滑,适于盖浇或炝锅汤面,亦可煎炒而食。
抿尖是指做出的面相对长一些,如果做出面相对较短,在晋中一带还有另外一个叫法,叫作抿圪蚪。做法完全一样,就是长短的区别。
它的口感独特,易于入口且容易消化,是山西传统面食的代表之一。主要流传于山西的晋中、阳泉一带,是一种常见的家庭面食。抿是指它的制作手法,尖是指它出锅时的形状。
抿尖制作须用到抿尖床这一专用工具。抿尖床架木制呈井字形,中间开长形口,口上放置抿尖床。抿尖床为铁置或铜制,呈凹形,底面上开密密麻麻排序整齐的小孔眼,四边缘凸起,嵌在床架上,上下须严丝合缝。
制作抿尖时先用豆面与白面按照一定比例拌匀,加水和成软面团(一定不能硬了,要不之后在抿床上不好抿)。将沸水锅上放上抿尖床,将和好的面团置于平面上面有多个筷子头粗细的孔眼的抿尖床上,然后用抿拐用力推压面,做出抿的动作,使面从抿尖床的孔眼中穿过,成型,落入下面的锅中煮熟。民间谜语有云:“疤女子朝天起,小后生挽占起,不地不喳闹打起”,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抿尖制作的过程。抿尖入沸水锅中,稍煮片刻捞出浇以不同调和就可以享用美食了。
制作抿尖充分发挥山西小杂粮优势,用各种豆类农作物磨成的面粉,比如黄豆、豌豆,绿豆、莜麦等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磨成面粉。低糖低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味道香美,食物互补,老少皆宜。
红面擦尖,是久负盛名的杂粮面食之一,用高粱面制作,因面色发红,忻州人情有独钟把高粱面叫“红面”。这种吃法,在宋代《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描述。清代《乡言解颐》卷四中有“蝌蚪子”:“麦、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擦入沸汤中,熟而捞出,拌卤食之……”。虽用料与宋代不同,但其制法应是相同的。由此可推断红面擦尖始创于宋代,兴盛于清朝。原料是高粱面,为增加面团的筋道,添加由榆树皮磨成的榆皮面,将面加水和成软糊状面团,用铁勺把面团挑在擦尖床上(擦尖床须搭在滚沸的水锅沿上),左手按床架,右手握面团用手掌心推压把糊状面一下下擦到沸水锅里,擦出的面在沸腾的锅中上下翻腾成形,煮熟后用笊篱捞出盛放在碗里,浇上臊子,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游入胃海,口味清淡,易于消化吸收,并能促进胃蠕动,增加胃动力,是养生的最佳饭食,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红面擦尖是山西面食制品中一道独特的奇葩,绿色天然,营养丰富,色泽鲜亮,食欲性强,夏季食之避暑降温,冬季食之驱寒增热。
高粱面是用高粱磨成的粉,有天然营养食品的美誉,含淀粉65.9%—77.4%,蛋白质8.4%—14.5%,粗脂2.4%—10.4%,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经常食用高粱面,对人体健康有益,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消化不良等的人,常食高粱面能起到一定辅助医疗的作用。
拉面,又叫甩面、抻面,是独具地方风味的传统面食名吃。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时尚待考究。但据清末陕西薛宝辰所著《秦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面条”(按:桢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条。
至今晋中、晋北一带,仍然保留着婚嫁用拉面待客、生辰用拉面祝寿的传统习惯。
山西拉面,用料纯正,不含任何添加剂。一般拉成六十四根为宜。高明的厨师,一分钟能拉水面团三斤、抻拉十二扣,计八条、八千一百九十二根,细着银丝,根根不乱,连接起来,竟有十二华里长。
扯面对于爱吃面食的山西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道面食,不需要太多的配料,更不需要繁琐的制作方法,简单易做。
看扯面师傅在案板上把面团从圆条擀成长条,并压上三道褶,双手来回拉上几次,把面条拉到一米多长,顺着中间的褶印扯成三道,最后“啪”的一声在案板上摔出响声,面条就飞向沸腾的锅里。动作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面条在锅里滚上两滚,就把面捞出放到已经配制好的汤碗里。
扯面薄厚均匀,宽窄相宜,筋道爽口。清汤浮绿叶,碗底沉白面,辣椒油自行添加,单单是色泽和香味就让人难以自拔。一碗入口,不由得让人心情舒畅:葱花的香味包裹着筋道的白面,再喝口酸爽的汤,岂是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