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少书籍大多在封面和图片上下功夫,内容却大同小异,甚至互相抄袭,让读者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不同书籍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却出现了偏差,甚至南辕北辙,民众不知道健康应该相信谁,在养生热潮中无所适从。比如,有的推崇“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有的则说“饭后散步会影响消化道吸收”;有的主张“水果不能与海味同吃”,有的则强调“海鲜水果沙拉可以美容养颜”,让读者越看越糊涂。
正如温长路所言:“养生书籍的热潮一方面推动了中医的普及,另一方面,因为这些书籍良莠不齐,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养生类书籍的作者良莠不齐,固然有少数医学专业人士,但也有不少是非专业出身的“草根”、“票友”或自称的某某传人、某某养生大师、营养学家,他们撰写的养生秘籍,除了少数能做到“言之有据”,大多难免粗制滥造之嫌,有的根本就是七拼八凑的资料堆砌,有的把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有的观点过于片面,有的观点完全经不起推敲,对大众起到误导。
如曾经凭借《无毒一身轻》活跃一时的台湾“排毒教父”林光常,就因为传播“排毒理论”导致患者死亡,而被台湾地检署以商业欺诈罪判刑,他的所有书籍也被要求下架。内地眼下虽然还没有类似恶性事件发生,但是如果读者盲目听信一些错误百出的养生类书籍的指导,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在购买这类书籍时,一看出版社是否专业。我国拥有医学编辑、能出中医书籍的不超过100家,而事实上现在二三百家出版社在出医药书籍。而医学专业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多有专业背景,能够较好地把握图书的质量。二看作者医学专业背景。一个西医教授写出的中医养生书籍,你信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养生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行,就中医角度而言,要辩证地去看待不同的观点。养生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应该因人而异!按王琦的体质辨证标准,每个人的体质辨证不同,所采取的养生之道也应该不同。在此情况下,最好能咨询专科的中医师以指导养生辨证。
更重要的是,养生类书籍用来作为日常保健的参考是可以的,但是有了疾病不找医师而看书自治,其结局有可能是“学医三年以为成,自拟一方服之卒”。养生与医疗绝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