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重庆江湖菜以璧山来凤鱼为鼻祖。1981年3月5日,《重庆广播电视报》刊载了记者杜渝所写的《鲜鱼为游者助兴》一文,对游客“途经璧山县来凤驿食店”时驻车就餐,“种种鲜鱼,当面过秤、下锅、顷刻入席就餐,味美价廉”的做法称赞不已。“大家皆感此店用鲜鱼为游者助兴之诚,建议更名为‘鲜鱼美’食店”。
●NO.234年前首次提出“江湖菜”
●NO.3重庆市场首现江湖菜店招
1992年春的重庆杨家坪横街,一家主营蛙、鳝段、胖鱼鳅的餐馆诞生了。这家店的老板破天荒地用红底黄字的门匾打出了“重庆江湖菜”的店招。
这标志着重庆江湖菜以一个品类和门店的方式出现在餐饮界,这是有据可查的第一次,从而完成了江湖菜从“字面”到“门面”的转换。后来创办“易老头三样菜”品牌的重庆人易旭正是这家餐馆的老板。这家店也成为“易老头三样菜”的原型与出发点。
●NO.4“土、粗、杂”特质被提出
重庆江湖菜是重庆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江湖菜与重庆传统菜、重庆火锅、重庆小面、重庆小吃及重庆烧烤这六大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重庆菜体系,并且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与风味。
2000年3月,在《四川烹饪》第3期上,著名学者、重庆饮食文化界资深专家陈小林的《重庆江湖菜》一文,第一次对江湖菜的特点进行了提炼、升华,概括出重庆江湖菜具有“土、粗、杂”的特质。“土”即是指江湖菜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粗”是指江湖菜具有粗犷豪放的气质;“杂”则指江湖菜具有兼收并蓄的“杂交”手法和怪异离奇的烹饪技巧等。
在2000年4月出版的《重庆江湖菜》一书导言与2003年《四川烹饪》第10期发表的《永远的江湖流行的菜》一文中,陈小林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从此,“土、粗、杂”成为迅速传播的江湖菜早期的突出特点。
●NO.5江湖菜菜谱首先在重庆出版
2000年4月,重庆饮食文化资深专家陈夏辉、陈小林、龚志平、张吉富等编著的《重庆江湖菜》第一册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菜谱第一次以“重庆江湖菜”的名义出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重庆江湖菜的整体形象,并率先将文化内涵引入菜品,对菜品的历史线索、传说故事、技艺特点、成菜特色等作了提纲挈领式的介绍。
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江湖菜”及“重庆江湖菜”的概念名声大振、传播深远。
●NO.6重庆江湖菜初划八大门派
进入21世纪,重庆江湖菜发展迅猛,由于未加以系统分类,过于粗放与简单。
针对这一现象,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中国烹饪大师张正雄在2011年《四川烹饪》第3期《略谈重庆江湖菜的分类》一文及不久后发表于《母城渝中》的《漫谈重庆江湖菜》一文中,首次把江湖菜从烹饪技术与风味上进行了归类划分。他将江湖菜划分为八个主要系列,后来也被人们称为江湖菜的“八大门派”,即:辣子系列、麻香系列、泡椒系列、烧煮系列、烧烤系列、腌腊系列、干锅系列、酸菜系列。
这极大地促进了重庆江湖菜的理论基础建设,提升并展现了重庆江湖菜的文化内涵。
●NO.7江湖菜餐馆已达15533家
新时期的重庆江湖菜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重庆江湖菜馆有上万家,遍布大街小巷,足以与重庆火锅相媲美,其中名店、名牌、名师、名菜及风味特色众多,构成了重庆江湖菜的立体形象。迄今为止,重庆区域内,经营重庆火锅的店铺为17069家,而经营重庆江湖菜的餐馆已达15533家,数量与重庆火锅不相上下。在重庆,“江湖菜”这一类型菜品的餐馆,相较于其他省市江湖菜,其规模、数量都在全国数第一。
●NO.8江湖菜组织首先在重庆成立
2018年11月22日,全国第一个江湖菜行业组织—重庆江湖菜发展促进会在重庆成立,1000余家江湖菜企业加入了自己的自律组织,它们将抱团发展,携手擦亮“重庆江湖菜”这块金字招牌。重庆江湖菜步入了迎接新模式、锻造新形象的新里程。
●NO.9设立江湖菜图腾凝聚行业精神
2019年4月27日,2019中国(重庆)国际美食节暨第十三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上,
最为惊艳的作品就是重庆江湖菜发展促进会带来的巨型雕刻—百鸟朝凤,它也是全体江湖菜企业的图腾。
其总面积为333平方米的巨雕寓意深刻,展示墙中间“重庆江湖菜发展促进会”几个硕大的白底红字十分醒目。这也是江湖菜图腾在重庆首次被树立,从而成为重庆江湖菜人心灵休憩地与精神家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