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沉淀,身边的朋友们除了追求高大上的物质享受,也有一部分人开始探索生活中那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小确幸。
比如,自己动手DIY各类美食,就是他们的乐趣之一。像是各种自制的泡菜腌菜、自制发酵豆制品、自制酱料、自制饮料、自制小点心糕饼、自制果干、自酿酒水等,都是热衷自制食品的朋友们喜欢探索的对象。
做好的成品不仅自家享用,有时还会带给同事亲友,或者在朋友圈等熟人社交平台售卖。对于热爱自制食品的朋友来说,自制食品健康又美味。
不过,自制食品可并不像我们在朋友圈图片中看到的那样,只有精致美好。自制食品如果不注意食品卫生问题,可能会引发各类食品安全隐患。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那些常见自制食品的风险,以及如何安全、健康地制作、食用自制食品。
分析
自制腌制/发酵食品
传统中国饮食文化中,腌制/发酵这种加工方式,是延长食品保质期、保留食品风味的重要手段,在食物不充足的年代,解决了人们在特定季节食物缺乏的问题。如今,人们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腌制食品和发酵食品仍以其独特的风味盛行于中国人的餐桌,为我们提供了各式美食。
最常见的可能有风险的腌制食品是自制腌菜和自制腌肉类食品。
安全的做法是在腌制14—21天之后,才开始食用,这样就避开了亚硝酸盐产生的高峰。更优质的做法是,少吃或不吃腌菜泡菜,一定要吃时,先用流水多冲洗几次,让亚硝酸盐溶于水中被带走。
腌肉类的风险在于肉毒杆菌的污染。一旦在处理腌肉时被肉毒杆菌沾染,它会在厌氧环境下(比如密闭的腌肉罐)中繁殖产生肉毒杆菌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危险的神经毒素,严重者会因为呼吸系统和心脏衰竭导致死亡。
除了腌肉,肉毒杆菌还喜欢在各种豆制品做成的发酵食品中,如酱类、臭豆腐中出现。前些年,不时有东北地区家庭因为食用自制豆酱、豆豉而引起中毒的报道。今年,也有关于女子吃臭豆腐引起中毒的案例。
另外,腌肉、发酵豆制品也要注意低温保存,由于低温不利于肉毒杆菌的繁殖,放冰箱冷藏就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网上还流行生腌各类海鲜,比如醉虾、醉蟹等。通常是用白酒,加上各种调味品来腌制未经做熟的虾蟹水产,以求保留最新鲜的口味,和最完整的营养物质。
奉劝大家,生腌食品真的要谨慎食用,实在馋嘴,就购买正规商超的大品牌商品,以确保没有食品安全风险。
自酿酒水
再加上,由于对酿造食材的挑选不够严格,很可能在原材料阶段就引入了残留的农药和重金属,这一点在自制药酒中特别常见。
为了避免以上风险,真诚建议大家不要尝试自酿酒。想喝酒就选正规品牌的成品,想喝点带有水果风味的饮品,可以选择水果茶。
自制酸奶
由于加工不当,自制酸奶常见的风险可能有两类:
一类是,没有注意制作过程卫生,导致酸奶被杂菌污染和繁殖,饮用后引起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因此,在自制酸奶过程中,不仅要选择日期新鲜的纯奶,还要注意制作过程中人手、发酵容器的卫生,控制好发酵温度在40-45摄氏度之间;做好的酸奶及时密封,放入冰箱冷藏,尽量在3天内吃完。
如果能注意每次盛出酸奶时用干净的勺子,就能更好的避免细菌污染了。
自榨食用油
家庭自榨食用油因为“不含添加剂”“食材货真价实”“香味浓郁”等原因,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可这种看似安全、健康的食用油,却隐藏着可怕的风险。
长期或经常接触黄曲霉毒素,可能造成严重的肝损伤,甚至肝癌。因此,对于自榨食用油而言,最佳做法是不买、不吃,直接拒绝。
想健康吃油,可以购买成品、小包装的食用油,将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等各类油搭配着吃,以便获得多种类型的脂肪酸,使健康效益最大化。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建议在网络社交平台购买或出售私人自制食品。
另一方面,出售散装或预包装食品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未获得相应资质的售卖行为并不合法,可能给售卖者自身和购买者带来麻烦。
结论
自制食品听起来安全健康,实则食品安全隐患很大。如果食品原料选择不当、制作过程缺少专业调控、无法保证卫生问题,那么,自制食品就很容易出现致病菌等微生物,危害人体健康。建议大家不要购买或出售私人自制食品,尽量选择正规商超售卖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