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ShootSoupwithFreshandPickledStreakyPork。蜜汁火方:BraisedHaminHoneySauce。炸藕夹:Deep-FriedLotusRootSandwich。腊汁肉夹馍:ChineseHamburger。毛蟹炒年糕:RiceCakeStir-FriedwithCrabs。清明团子:SweetGreenRiceBall。香炸奶豆腐:FriedDriedMilkCake。面拖蟹:Stir-FiredCrab。金丝虾球:BraisedShrimpBalls。
根据翻译菜肴名称时采用的具体手法,《舌尖》中菜名的归化翻译又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代表为“腌笃鲜”、“蜜汁火方”,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解释、增译的归化翻译策略。“笃鲜”、“火方”等食物对很多中文观众也是一时难以说清的,更不用说对中国饮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语观众了。因此,有必要提供解释。在《舌尖》脚本英译过程中,对于此类情形,译者通常以该类菜肴的制作方法与食材的结合作为其英译菜名。第二类归化翻译代表为“炸藕夹”、“腊汁肉夹馍”等。“Sandwich”、“Hamburger”是最为常见的西方代表性食物,而其外观与制作方法恰巧与“藕夹”、“肉夹馍”相近,译者直接以目的语现有词汇对源语菜名进行翻译,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译语读者理解记忆。第三类翻译手法的典型例子为“香炸奶豆腐”、“面拖蟹”为例,译者在英译时采用删减的手段,使译文向目的语文化靠拢。“香”是一个较为抽象性与描述性的词语,而英文菜名大多直接简洁,很少运用形容词,因而译者选择在翻译时删去“香”。“面拖蟹”是上海名菜之一,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难以仅用几词概况,因而译者可省去过多描述,仅选其主要工序翻译出即可。
除了菜名翻译,烹饪制备过程的翻译也涉及归化法的应用。由于饮食文化差异,译语文化中并没有与中国众多烹饪手法对应的词汇,《舌尖》译者选取译语中较为接近的概念来对源语表达的意思进行解释,如“braised”一词在《舌尖》的菜名翻译中就兼顾了“烧”、“焖”、“炒”、“爆”四中烹饪方式。这与英国的“downpour”,“shower”,“heavyrain”在汉语中只能译为“大雨”同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有较大差异且无对应表达的情形中,采用归化法是为首选。
另外,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也多次用到归化策略。由于这部分内容并非《舌尖》的主题,因此译者采用归化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使读者更易理解,尽量减少对非主题内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释。如译者将“红白寿诞或大型节庆”译为“personalanniversaryorpublicholiday”,避免了对中国文化中“红白之事”的赘述,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
(二)异化法的应用
归化法固然可使译文地道、可读性强,但如果源语意义较明确,或尽可能保留源语传统文化,则需译者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下文为例。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Paomo,anotherstaplefoodinXi’an,originatedfromthebakedbuns.Basedontheirownpreference,peoplecantearabunintodifferentsizes.AsforXi’annatives,thisprocessiswhattheyenjoyverymuch.
这一段的字幕是介绍古都西安的主食,译者全段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西安人的饮食习俗表达出来。段首初次出现了“泡馍”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译者直接以汉语拼音形式将其音译为“Paomo”,保存了泡馍所具备的独有的文化色彩。《舌尖》中类似的翻译还有馕(Nang),腊八豆腐(LabaTofu)等。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译时也运用拼音直接进行音译,如诺邓火腿(NuodengHam),蒙古奶茶(MongoliaMilkyTea),西湖醋鱼(WestLakeFishwithVinegar)等,这类翻译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简洁、清晰、直接,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
还有一些菜肴,如金鱼戏莲(GoldfishPlayingwithLotus)、长寿面(longevitynoodles)等,这些菜肴往往带有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与美好寓意,译者将其直译可以展现目的语文化内涵,同时反映出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舌尖》中以异化法翻译,最大程度地向目的语观众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将中国的特色文化推向世界。
(三)异化与归化策略相结合
异化法与归化法并非对立的两种翻译策略,这一点在《舌尖》英文版译者对一些典型菜名的翻译中得以体现,如:岐山臊子面:QishanMincedMeatNoodles。红烧毛豆腐:StinkyTofuBraisedinSoySauce。新式大闸蟹:New-StyleCrab。手推馄饨:HandmadeWontons。麻婆豆腐:SpicyTofu。异化法的效果是使源语文化能以本土化的方式传播,增强源语文化的影响力。归化法注重译语读者根据译语文化理解源语所表达内容。采用异化法将典型的中国食物“豆腐”音译为“tofu”,译者在翻译“麻婆豆腐”时又结合归化法,未对“麻婆”直接翻译,而是使用了目的语读者易理解的“spicy”一词。这种结合使用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策略值得借鉴。
二、对外宣纪录片翻译的启示
我国译界对涉及文化因素的文本翻译应倾向何种翻译策略有较大分歧。一些学者支持归化的翻译取向,以目标语文化作为导向,为理解源语文化奠定基础。也有观点认为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源语中的异国文化因子,帮助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学习和交流。笔者认为,就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文本的英译而言,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二元共存的。并且近年来,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取舍的实践过程,呈现出由归化译法向异化译法渐进的总体趋势。
在对《舌尖》中菜名翻译策略进行统计之后,我们发现归化法占43%,为该文本翻译中的主导译法,但异化法则以38%的比例紧随其后;此外,与之前同类纪录片的英文译本相比,《舌尖》脚本的英译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比例有明显提升。这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识别度与认知度大幅提升不无关系。译语读者在对源语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更易理解异化翻译中具体表达的含义,源语文化也能在异化翻译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与保留。
美食无国界,用食物传递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在翻译上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应用做到了适当的权衡,堪称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的典范,也为以后此类纪录片的翻译提供了借鉴。笔者建议在今后中国文化类外宣纪录片的翻译中,译者应把握由归化向异化渐进的大趋势,大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中华文化因子。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当采用归化法。在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不了解的领域应采取过渡的译法,既做到忠实源语,又兼顾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能力,把握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陈江宏,李静波.《功夫熊猫2》异化趋向归化的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2013(16).
[3]褚倩,陈建平.语用学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式餐饮菜名的翻译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2012(10).
[4]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5]李颜.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J].湖南大学学报,2005(19).
[6]梁海飞.从中外史上功能对等理论看纪录片字幕翻译[J].黑龙江史志,2014(3).
[7]林夏.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与译者意图[J].电影文学,2011(20).
[8]刘泽权,张丽.异化之异化:韦努蒂理论再批评[J].外语研究,2009(3).
[9]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
[10]乔拓新.中文外宣纪录片英译的四类困难及相应策略――以“玩味京城”节目第五期《生灵的感悟》翻译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
[11]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2]王晓旭.以功能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指导试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菜名[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2).
[13]袁晓宁.对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再思考――兼谈韦努蒂在归化和异化问题上观念的转变[J].东南大学学报,2010,7(12).
[14]张新.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国产纪录片字幕翻译[D].北京:外交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