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菜是八大菜系之一,但是近些年好像并没有川菜、粤菜等那样广泛的为人所知,除了闽菜发源地的其他地方也比较不多见闽菜馆。但是说起一道闽菜来可能是无人不知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闽菜——佛跳墙。
佛跳墙的传说、说法有好几种,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虽然也有“坛烧八宝”、“福寿全”等等名字,但都没有“佛跳墙”来的深入人心,毕竟“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画面感实在是太强了。比较被认可的是道光年间由福州市的郑春发所烹制的,不管后期如此流传、改变,一直以来都是以它的奢华内容而闻名。一般佛跳墙会有非常多的配料,其中有些是寻常人家日常饮食不太会有的,比如:花胶、鱼翅、鲍鱼、海参、鱼唇、瑶柱、鸽子蛋、花菇、排骨、蹄筋、火腿、蛏子、猪肚、鸡脯、鸭脯等等。
花胶我们之前刚介绍过,就是鱼的鱼鳔干制品,但是能跟海参、鲍鱼并列的花胶,肯定也不是“凡品”。而且一般花胶有“十斤鱼一两胶”的说法,即要得到一两重的花胶,那么取得这个花胶的鱼体型差不多就要十斤重,所以大个花胶自然也是不便宜的,一些罕有的老花胶动辄就是五六位数的价格。
所以佛跳墙的用料奢华、昂贵,制作过程繁复、耗时久,最后成菜不仅荤香浓郁,而且丰富的内容也给人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算是“穷奢极侈”的美味了。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当地名菜,属闽菜系的名菜。
清朝道光年间,福州官钱局的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席间有道叫做“福寿全”的菜、是用鸡、鸭、羊肘、猪蹄、排骨、鸽蛋等以慢火煨制成的。周莲吃后很满意。回家后即命厨师郑春发依法仿制在原菜基础上,减少了肉类用量,又加入了多种海鲜,使成菜内容更加丰富,鲜美可口。后来,郑离开布政使衙门,到福州东街上开了一家“三友斋”菜馆(福州“聚春园“菜馆的前身),在一次文人聚会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们品后纷纷叫好,有人即席赋诗日:“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就叫做“佛跳墙”。
笔者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先后吃过四次佛跳墙。
第一次是至少十五年前,在北京同行业的一个公司开行业交流会。该公司的老板极为热情,招待我们在他公司的餐厅用餐,并特意安排他们餐厅的大厨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盅佛跳墙作为主菜。之前就已听说过此菜的名气,一直心神往之,菜到面前,即刻充满期望的一尝,却大失所望。每种食材自己的味道仍旧棱角分明,海鲜的海腥,肉类的腥膻均没能克制,虽然内中食材一点不少,且成色不差,但味道确实难以恭维。
第二次吃佛跳墙是一家有合作关系的土豪公司周年庆典,宴设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席间也有佛跳墙作为主菜。开盅品尝,各种食材的味道已经浑然一体,没有任何腥膻之味,且各种食材绝没有烂到无法分辨,仍旧泾渭分明。一盅下肚,立生荡气回肠之感,也真的体会到了何为“佛闻弃禅跳墙来”。
第三次吃此菜是在澳门老记,这也是一家澳门当地的老字号餐馆,厨师水平不低,其中红烧大袍翅一味做的味道一流,有机会我总会去光顾。一次光顾中,服务员推荐我可以尝尝他家新推出的“迷你佛跳墙”,基于之前对他家厨师水准的信任,我选择了尝试。但一盅上桌,只可说是差强人意,盅内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味道远无北京钓鱼台的那盅丰富,吃的我意兴阑珊。
综合几次吃佛跳墙的经历,感觉只有好食材,厨师水平及火候不到,不能达到此菜的要求。而食材减省或数量不足,厨师水平再高,也同样不能让人体会到这道菜的精髓,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是此理。只有食材,厨师水准完全到位,才可达到最佳感受,正所谓天地平衡之道。
人们记住佛跳墙往往是因为两点,一是它的名字,二是它的价格,壹周君也不例外。
再比如花胶,选母鳐鱼是最佳的,鲍鱼要求是“九头鲍”,而且通常十斤的鱼肉才能制出一两合格的花胶……
佛跳墙的煨器也是有标配的,多年以来绍兴酒坛是正主。对了,煲底汤的时候也是会用到绍兴老酒的。从食材到器具,从主菜到配料,佛跳墙就是一道丝丝精致讲究的菜中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