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菜一汤15元,菜谱一周不重样(引题)
女硕士开“社区食堂”两月收支平衡(主题)
武汉晚报记者史强
今年4月,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何花开始创业,在武汉开办了一家名为“大餐社区食堂”的社区食堂,目前只供应午餐,菜谱一周不重样。不少慕名而去的年轻人觉得在这里吃到了健康。
每份售价15元
“大餐社区食堂”位于洪山区洪山街道马湖社区,一墙之隔就是武汉创意天地产业园。
食堂厨房只有两眼灶,办公区兼餐区只有两张桌子,平时用于外卖打包,饭点时就成了餐桌。
社区食堂有4名员工,何花除了负责运营管理外,忙时也要当服务员。
7月11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大餐社区食堂”,何花正和店员邹奎一起打包盒饭。
打菜、配饭、打包,何花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她还要不时抽空从外卖接收机上查看新订单。
“大餐社区食堂”目前只供应午餐,四菜一汤,每天能卖出约150份,对社区居民有优惠,对外销售价格为每份15元。
上午9时开始,何花就和店员忙着处理外卖订单。中午11时30分左右,社区居民和产业园写字楼员工就开始陆续上门堂食。12时30分左右,食堂当天所有饭菜基本即可售罄。
勇敢选择创业
何花是武汉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去年10月,她在武汉创意天地产业园一家公司实习,邹奎是她实习时的同事。
一次偶然回家,何花发现高龄的奶奶平时没有精力做午饭,只能简单对付一顿,这也让她很担心,“有没有办法解决我和奶奶的这两个问题?”
经过思考,何花决定自己开办一家社区食堂,让打工人和老人吃到新鲜健康的午餐。这个想法得到了邹奎的支持。
两人选择了创业。在社区的帮助下,他们在马湖社区找到了店面,给餐馆取名为“大餐社区食堂”。
“大餐不一定要豪华奢侈。”邹奎解释说,当初取这个名字有两个用意:一是便于互联网传播,“一问你在哪吃的,我说在吃大餐,对顾客有吸引力”;二是家常菜做出高性价比,对打工人来说也不啻于“大餐”。
“我们自己这样吃过来的,太清楚打工人的胃了。”何花说。
菜谱一周不重样
创业前,何花和邹奎对社区食堂做过调研,发现社区食堂失败的原因基本有两个:一是食材浪费严重,成本高;二是很难从外卖和餐馆手中抢夺客源,特别是年轻人。
“产业园里年轻人很多,要是能吸引过来,食堂就不愁生意。”何花说。
通过调研,再结合自己的承载能力,何花决定不走传统快餐店模式,每天推出的菜肴数量限定在4个,另外有一份汤。
“减少选择有时反而是最好的选择。”何花说,面对外卖平台上无数的选择,自己反而每天更加苦恼,因为不知道该选哪一家。她觉得,如果自己能帮年轻人“安排好”,肯定会受到欢迎。
“每天菜单的制定不是个简单活,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何花笑着说,第二天的天气情况、应季菜的生长情况等都会影响午餐的菜肴品种,甚至厨师身体情况也会造成影响。
有时候,厨师身体不适在家休息,邹奎就会掌勺炒菜,品种也会变化,一些顾客开玩笑说来吃饭是“开盲盒”。
“新鲜健康有保证,口味上就众口难调了。”何花给自己定的规矩是一周不重样。“第二天不重样就意味着食材必须当天采购,保证新鲜。”何花说,食堂里没有冰柜,“每天食材都全部用完,冰柜用不上。”
初步实现收支平衡
11日中午,食堂有肉末蒸荷包蛋、小炒肉、冬瓜肉末和黄瓜肉片,同时免费提供冰镇绿豆汤。
小炒肉炒时不过油,冬瓜可以清凉下火,绿豆汤里放了葡萄干和冰块,解暑开胃。此前,食堂还推出过冰粉、茉莉花茶、西瓜果盘等及各种佐餐汤,都很受欢迎。
“这些菜既健康又可口,跟在家里吃一样。”27岁的刘力源在产业园一家公司工作,从食堂开业起,他就每天中午和几个同事固定来吃。
“刚开始还每天看下菜单,现在直接来吃。他们安排的我都满意。”刘力源说,除了家常菜,有时食堂也会做大虾、牛腩,让人有意外惊喜。
开业两个多月,食堂已经初步实现了收支平衡,这更加坚定了何花的信心,她希望能摸索出办好社区食堂的新模式。
下一步,何花准备想办法解决配送问题,让更多人吃到食堂的健康饭菜,还想把视频直播引入到“大餐社区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