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先民长于贸易,回族代代继承下来。
回族远途经商,不畏辛劳,不贪安逸,完全是从伊斯兰教中汲取鼓舞他们的力量。回族生财有方,取之有道,在《古兰经》中也能找到依据,《古兰经》中就有关于商业规范与经商道德的论述,如买卖公平、禁止重利等等。自中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商队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就中国而言,自元至明清,回族贸易始终未中断,民国以来,尤其到了30年代,回族贸易的范围更广。
回族贸易,从距离和范围看,主要有长途贩运和城乡间商贩流动两种。从地域看,长途贩运主要集中于西北、西南、华北,贸易中心或商品集散地最有名的如:甘肃的临夏、张家川、临潭、平凉,宁夏的吴忠,青海的西宁,内蒙古的包头,新蒙的古城,云南通海、玉溪,天津和河北也有商路联结。从贸易的运输手段看,主要有马帮、驼队、皮筏运输等几种。至于贸易内容,外地运进的多是工业品、日用百货等,运出的以皮毛、土特产、清真食品、山货、药材为丰。
30年代的宁夏,商业经济中皮毛、各类土特产、牛羊肉、皮革、清真食品的加工和销售占重要地位,同时,当地生产消费所需及营利为目的的商品进货,种类极为繁多。如绸缎、布匹、海味、棉花、首饰、小五金、火柴、肥皂、毛巾、糖、茶、毡毯、小农具等。所以,宁夏的回族贸易较发达。
在回族集聚的甘、青两省,回族的商业贸易,主要表现在皮毛和藏区土特产的交易上。"甘、青一带的回族商人从牧区收购皮毛、牛、马、鹿茸、麝香、药材到西宁、兰州、河州、西安、成都、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出售,然后从这些地方购回藏区所需要的茶叶、丝绸、布匹、食糖、瓷器等生活和民族用品,到西宁、河州等地或直接进入牧区出售和交换"。用这种方式进行民族贸易的,以临夏最为典型。
临夏在汉唐时就是"丝绸之路"的商站,自宋代以后,又成为著名的"茶马互市"之地,是东部农产品和西部畜产品交流贸易的中心,明清两代曾商贾云集,但清末萧条达二三十年之久,直到民国初,随着近代皮毛交易的兴旺,外地商户的迁入,这里又繁荣起来。但一部分本地商人面临竞争和压力,被迫转向甘南及青海藏区,寻找到新的经商基地,自发地开始了与藏区的贸易。
在西北,张家川的皮毛业也很出名,张家川是回族贸易的另一个"旱码头"。
张家川地处山区,远离交通要道,早年的皮毛运输主要靠脚户的驮运和人力背挑,少量经过邮运途径马鹿(张家川东南)运往陇山以东寄出。1934年以后,西兰公路修通,宝天线(宝鸡一天水)途经张家川,这时,皮毛运输由背、挑、驮等人力、畜力,逐渐转为汽车运输。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皮毛业的兴旺。
青海的皮毛贸易,以贵德、西宁为典型。贵德的出产以皮毛为大宗,"每年羊毛集中于此者,150余万斤。羔皮十万余张"。"民国以来,临夏县商人到此经商,年有增加,直至现在约数十家。多投资于皮毛而设立国货庄,以通有无,每年运往上海、汉口、四川1、天津等地销售"。回族皮毛商也从牧区收购皮毛后,运回本地加工,再向内地销售。西宁东关地区的回族,就是以这种方式经营的。当时,"有几家大的家庭倒贩商在当地收购各种皮张,自做(人工做)发天津、汉口、张家日、包头等处销售,回来则运布皮[匹]杂货等,这些生意回民较多"。
整个宁、青、甘的回族贸易中,具体来说,皮毛贸易形成收购、运输、远销的一条龙特殊流通形式。甘南和青海的皮毛外运有多条路线,除了陆路,还可借助黄河上的皮筏运输,销路较广,对当地回族商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促进了西北民族经济在当时的进一步活跃,尤其回族皮毛商人从内地运输民族用品,直接进入牧区进行收购皮毛的活动,给牧区带进了技术、信息和文化,刺激了牧区自然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对封闭型的牧区自然经济的开发打开了缺口,灌注了新的活力"。商业贸易中,增进了藏、回、汉各族的相互了解,也为后来的回族皮毛生意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云南马帮的兴起始于清代。当地回族为了谋生,除就近短途运输做些交易外,主要是长途贩运。云南有很长的国境线,回族行商组织马帮到泰国、缅甸、越南、马来亚、老挝、印度等地,远距离贸易,成为云南回族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渠道。"滇西的一些回族地区如腾冲、保山、大理、宾川、巍山、永平、德钦等县,在杜文秀起义以前,就有马帮出入国境,有的就在国外定居。比如腾冲回族明、朱、马三家,早年就向外发展,成了腾冲回民中的望族(原文’旺族’)。由于外出的人口益增多,腾冲就成了著名的’侨乡’。滇中的峨山、通海、玉溪,滇南的沙甸、大庄、盘溪、砚山等地,也有不同数量的马帮对外贸易"。这种贸易持续到二三十年代。
云南商业经济的地域特色也很明显。前面提到腾冲是著名的"侨乡",峨山也有"侨乡"称誉;沙甸的回族马帮,以勇武出名,巍山回族大多参与大烟贩卖,文山、永平则以经商人口占的比例大为特征。
就以沙甸马帮为例。据称,"回族马帮中,沙甸人是佼佼者,不仅能吃苦耐劳,不艮烟(雾)瘴(气),且勇敢而机智,一个马帮只要有20条好枪,路上遭遇一二百土匪是不在他们心上的。每年在秋天雨季结束后,马帮便开始作边区的长途旅行,或代人运货,或自己合伙贩办边民的日用品,运到彝区去售卖,再转贩边地的土产出来,甚或深人到缅甸、越南、泰国去贩货。一年中能来回跑上三次而不遭到意外,那添置三五亩田地的钱是准赚得到的"。
原信昌马帮之兴,是因原信昌大商号之故。原信昌大商号在昆明,开办商号的主人是通海县大回村回民马同惠。最初马同惠在墨江开设"源馨斋"杂货店,"从昆明驮运百货、布匹、棉纱及运销泰、缅商品到墨江销售,在墨江收购紫胶水、獭猫皮、牛羊皮运销昆明。一年后(1920年)交二哥马同宽、四弟马同恭接管(源馨斋)。(马同惠)又在思茅成立’原信昌’杂货店,交侄儿马子明经营,在元江设一个点办理汇款。在磨黑盐井场开设’源馨斋’分店,卖货买盐,驮到元江出售给建水商人,让商人把货物转到昆明"。马同惠"又在江城成立’敬昌茶号’和百货店,揉制’七子饼茶’转运越南、老挝、香港销售。于是墨江、思茅、磨黑、江城与泰、缅、越、老边境的景栋、掖市等几个基地连成一线,在原有信誉的基础上,使货物运转和资金周转非常灵活,避免了旷日持久的长途货运和资金积压。"于是,各个基地的统一调度就显得十分重要,马同惠便常驻昆明,昆明成了"原信昌"总商号,墨江、思茅、江城等地就成了分号。
"原信昌"商号除了承揽转运低档货物,还经营名贵药材和当地特产,如鹿茸、犀角、水獭皮、靛精、紫胶、象牙、参类、沉香等,尤其是大宗批发,获利极多。正因为"原信昌"商号规模大,生意兴隆,分(商)号较多,所以,原信昌马帮就很有名。原信昌马帮从1919年到1949年之间,是滇中、滇南最有影响的贸易团体。
新疆古城,驼运业较为发达。古城回民从事驼运业的,大部分来自山西,还有来自宁夏、甘肃的。从清末至1933年前后,"古城回族中有20余家驼运业主,他们养的骆驼约有五六千峰左右。驼户大都是掌柜雇来的"。"古城的驮运队主要来往于晋、陕、甘、津、迪化、外蒙等地。""往来于商道上的驮队。长年贩运的货物有:布匹、皮毛、干货、药材、烟酒、黑白糖,有时也驮运军粮、军草"。有时驼队也从外蒙转道苏联,用新疆的皮毛换回苏联的布匹、石油、自行车、缝纫机、煤油灯、铁锅之类的物品。驼户的生活很艰难,风险也极大,有时驮队被劫,驮户有丧性命的可能,更不用说货物和骆驼的损失了。到40年代,古城驮运业日趋衰落。
总之,回族贸易中,长途贩运和皮毛生意是主要特征,宁、甘、青、滇、冀、津、新、内蒙是回族贸易的主要省区。城乡间短途贩卖也是回族贸易的内容,但这种方式在回民生活中太普遍,凡有回民聚居的地方,就有贩卖和交易。交易可在回汉民之间进行,可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进行,也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进行。交易内容,不外乎以己之有,换己之无,依照各地生产生活需要而选择商品,看准不同市场的差价而获取利润,但一般是薄利。所以,小贩常常和小摊主并提,"小商小贩"一一说较为概括,本书中将从事城乡问短途贩卖的小贩,置于"回民小商小贩"条目中,总体描述他们在三四十年代的经济生活状况。包山、王晨:《回民与古城驼运》,《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哈尔滨、牡丹江三地大逮捕,他不幸被捕入狱,同年8月牺牲。马秉忠(一1939)1937年8月,任暂编骑兵第一师第3旅旅长,后调任第2旅旅长。1939年8-9月的淮阳之战中,马秉忠中弹阵亡(同时牺牲的还有李营长、赵清心连长等)。战争结束后,骑一师在水寨为马秉忠等烈士召开了追悼会,在其墓前立了纪念碑。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长官部、青海当局都发了悼念唁电,西宁也召开了追悼会。
马庆华(1914-1939)河南开封人,生于1914年,少年时饱尝生活艰辛。1937年8月,到开封扶轮小学做校工,开始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马庆华由党组织派往杞县,从事开辟睢杞太抗日根据地和组织抗日游击队的工作。1938年5月,马庆华在杞县南部和杞通边境地区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编入豫东抗日游击队三支队,马庆华任政委。1938年11月,马庆华负责"豫东特委工作",1939年4月,组建中共睢杞特委,马庆华任特委书记;同时,将睢杞太抗日游击大队改称为新四军睢杞太独立大队,对外仍称豫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马庆华兼任大队政委。1939年8月,在宋庄伏击战中,指挥游击队打死数十名日军,打退了开往付集的敌人,缴获10余支步枪,万发子弹。马庆华中弹牺牲,年仅26岁。马庆华牺牲后,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将杞太边抗日联防委员会办事处命名为"庆华县抗日民主政府",以示对烈士的纪念。
马道元四川灌县人。1936年参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部队127师37旅58团。该团调至前线作战时,他屡立战功。后在湖北以身殉国,年仅28岁。
总之,回族贸易中,长途贩运和皮毛生意是主要特征,宁、甘、青、滇、冀、津、新、内蒙是回族贸易的主要省区。城乡间短途贩卖也是回族贸易的内容,但这种方式在回民生活中太普遍,凡有回民聚居的地方,就有贩卖和交易。交易可在回汉民之间进行,可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进行,也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进行。交易内容,不外乎以己之有,换己之无,依照各地生产生活需要而选择商品,看准不同市场的差价而获取利润,但一般是薄利。所以,小贩常常和小摊主并提,"小商小贩"一一说较为概括,本书中将从事城乡问短途贩卖的小贩,置于"回民小商小贩"条目中,总体描述他们在三四十年代的经济生活状况。
2.牛羊业
回族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许多行业和牛羊有关,如贸易中的牛羊交易,牛皮羊毛交易,饮食业中的牛羊肉,牛奶制品,还有手工业中的皮毛加工、皮革制作等。习惯上所称的"牛羊业",具体包括牛羊饲养业、屠宰业、牛羊肉经营和皮毛生意。牛羊业是回族的传统行业,这一行业中,其它各族始终不能和回族竞争,因而是回族重要的经济支柱。
牛羊的饲养主要在农村,尤其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等草场资源丰富的地区。牛羊的皮毛生意,分制作、加工和贩卖、交易两方面,前者属于手工业行当,后者在"贸易"的内容中已提到。屠宰业在城镇和农村皆有用武之地,要么是近"原料产地"(饲养牛羊较多的地区),要么近市.场(包括饮食市场,也包括皮毛市场)。牛羊业中,除了较为稳定的牧场,较为稳定的市场、贸易中心、城镇消费区外,不可低估的"动态因素"是小商小贩。他们或贩卖牛羊或牛羊肉,或收购皮张、羊毛,或倒卖皮革制品等,穿梭于城乡之间,活跃于商业市场和各居民点。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民族构成差异较大,加之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因素,造成各地经济的巨大差异。回族散居全国各地,尽管他们的经济生活中,牛羊业占据重要地位,或以牛羊业为优势,这是回族经济的总特征,然而各地回族经营牛羊业的具体门类是大不相同的,尤其三四十年代回族的牛羊业发展情况,只能按地域举例说明了。
至于全国其它地方,只要有回民聚居,就有牛羊业经营,且大多以牛羊业为谋生的主要行业,无须一一列举。
3.饮食业
回族的饮食业,和回族的贸易、回族的牛羊业一样出名。为什么出名,主要由回族饮食业的独特性所决定,具体表现在五方面:第一,回族从事饮食业的人多;第二,回族的饮食业历史悠久且信誉不衰;第三,回族饮食业分工很细,门类很多,各有特色;第四,回族的清真食堂、糕点、茶行都有世代相传的绝活;第五,回族饮食业多集中于城镇,生意好,够档次,经得起考验,易于吸引各行业各阶层的顾客。
回族饮食业,经营形式主要有三类:一是饭馆,包括清真牛肉馆、清真羊肉馆、包子铺、饺子馆、菜肴馆、小吃铺。二是糕点、熟食业。三是茶庄、茶馆。在三四十年代,天津、西安、南京、银川、吴忠、兰州、包头、成都等大城市及回族聚居的小城镇里,回族几乎垄断上述行业,在同行竞争中占很大优势。当然,不同的城市环境,由于居民构成、消费水平、生活习俗等差异,回族饮食业又有各地的特点,只能分别叙述。
西安市回民经营的饮食业中,还有特别著名的清真菜馆,位于西安城内桥梓口西北角的清真名菜馆"天锡楼",民国时期饮誉省内外。据传,慈禧西逃时(1900年),曾在这家菜馆用过膳,并赐了馆名(原来叫"天锡永")。民国时"天锡楼"也接待过高级官员,社会名流。如接待过蒋介石、张凤翔、马玉贵、马鸿宾、马鸿逵等人,杨虎城将军更是"天锡楼"的常客。"天锡楼菜谱有名菜百余种,光海参就有六七样,如炖海参、葱黄海参、鸡米海参、虾海参、红烧海参等。三仙有肉三仙、素三仙等。全羊席108样,有滚盘珠(羊眼)、百革关(羊喉咙眼)、百尝草(羊舌)、登云梯(羊蹄)、红烧云头(羊脑)等。像这样的宴席过去20多块银元一桌席,其它(指普通的)一桌席也得12至18块银元,价格昂贵、劳苫大众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天锡楼不仅名炒菜有多种,而且涮羊肉、牛羊肉泡馍也很出名。还经营烤鸭、烤羊肉等,生意很红火。
三四十年代,"天锡楼"之外.西安又出现"月华楼"、"西来堂"、"清雅斋"等饭馆。"天锡楼"生意萧条时,这些饭馆逐渐兴盛起来。
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等城市,从事饮食业的人占的比例大,而且这些城市里在民国时期有许多名饭馆、名荼庄、名小吃。
在南京,30年代有人做过调查,当时回族总人口接近30000人,而从事饮食业的近万人,约占三分之一。饮食业门类繁杂,这近万人所分布的门类如下表:
总人数
饭馆
茶馆
鸡鸭
牛肉
炒货
茶食
小食
干货
鲜货
19824
838
417
2939
283
562
395
518
694
178
南京食品特产,首数板鸭。从上表可看出,鸡鸭业人数最多,这与江苏河流湖泊密布的地理环境有关,离南京不远的湖熟、菱塘等地是水禽著名产区,那里的回族多以饲养鸡鸭为副业,他们养的鸡鸭,为南京提供了优质的板鸭制作原料,故而南京板鸭十分出名。著名的板鸭商号有韩介侯经营的韩复兴号,左亮卿经营的金恒兴号。除南京板鸭外,生产于江北六合的"六合牛肉脯",也是南京食品店和餐馆里的上乘食品。南京的薰牛肉、油鸡也为群众所喜爱,是南京名优特产。南京的水产行中,以金氏经营的春记鱼行和马氏经营的马元记鱼行历史悠久。
南京的饭馆菜馆中,最有名的是"老宝兴"和"马祥兴",茶馆最有名的是"奇芳阁"、"奎光阁"。其它各类清真饭馆、茶庄,在南京街面上随处可见。
扬州、镇江、苏州等城市,回族经营饮食业的人数同样占很大比例,回族经营的饭店、茶庄随处可见。如扬州的"天兴"菜馆、"大兴"菜馆,镇江的"元兴"菜馆、"大兴"菜馆、"九如"菜馆,苏州的"申源楼"菜馆、"金陵馆"。茶庄中有盛名的如扬州的"公园教门茶室",镇江的"春升园"茶庄、"春江楼"茶庄等。当然,这仅是大城市中的名菜馆、名茶庄,而回族经营饮食业的门类很多,经营范围也很广,尤其在江苏省内,凡是有回族的城镇,都有回族人经营的饮食业,只是规模有大有小,生意有好有差而已。
在成都,回族人口占的比例不大,但回族中的赤贫者较少,大多经济较为充裕,并不乏富户。成都的饮食业中,糕点业有数家老字号,从清末至解放初一直不衰,如"彩芳斋"、"德泰斋"、"清芳斋"、"咏芳斋"、"玉泰斋"、"两仪斋"等。茶庄中最有名的是陕西回族茶商在成都开的"仁和号"和"本立号",这两家茶庄齐名,从道光年间开办,直到解放前夕停止,享誉蓉城一百多年,可谓百年老号。至于饭馆、小吃,在成都市面上更不可胜数。
三四十年代的北京,饮食业是回族经营最多的行业之一,全市有清真饭馆千余家,档次高的有东来顺、西来顺、两益轩、同和轩、一亩园、同聚馆、瑞珍原等菜馆。东来顺的涮羊肉,驰名中外。诸连祥的西来顺菜馆,有70多种菜,150多样花色上席,"扒海羊鱼翅"等名菜是诸连祥的独创。
包头回民的饮食业,始于小食、小摊,到民国时大饭馆兴起。1929年以后,除福和元、庆寿和、兴源清真饭馆等老字号外,又开设有万和轩、晋丰轩、义和轩饭馆、西祥饭店。先后在包头创办的回民饭馆,大约有二三十家。同时,糕点商号也逐步出现,在包头饮食业中占一席之地,至于回民传统食品小摊,比比皆是,深受群众欢迎。
青海的西宁、民和、大通、化隆、门源等回族居聚区,饮食方面以面食为主,面条、拉条、揪面片、炒面片、臊子面和花卷、油花、饼子、困锅是经常性食物,副食主要是牛、羊、鸡鸭。当然,各城镇及农村具体情况不同,仍有以牛羊肉为主食的。青海回民招待客人喜用"碗菜",即将熟牛、羊肉切成小方块,和萝卜块、洋芋块、凉粉块用牛羊肉汤烩在一起,用碗盛上,就上米饭或花卷来吃。当地回民过节时的食品,有油香、馓下和麻花。他们的饮料很}井究,较普遍的是奶茶、盖碗冰糖茶,用盖碗冰糖茶接待客人。
甘肃的临夏、张家川、平凉和省会兰州,饮食业也很兴盛,清真餐馆、牛肉面馆、清真小吃、烧馍、肉馅饼、酿皮、凉粉,在城镇街面上随处可见。以乎凉为例,"30年代,密布于平凉东关和西兰公路两侧的清真餐馆不下30余家,成为回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以者清云的清和馆、杨春发的春华楼、李秀成的义盛馆最为驰名,号称乎凉三大清真馆子"。
责任编辑:杨晴最后更新:2017-11-0714:41:16
办公室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