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少有民族像法国人一样,对自己的饮食传统如此引以为傲。诚然,食物与烹饪在法兰西,本身就是一段引人注目的历史:
从1651年出版的《弗兰索瓦料理》正式将法式料理与中古世纪料理区分开来,到2010年11月16日,法国美食传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来说,法国的历史一直都有美味相伴。法国人还让许多食物成为美味的代名词,例如奶酪、松露、可颂面包和葡萄酒。
法国人重视吃,更热爱吃。从流连在巴黎餐馆和咖啡馆中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到在自家花园栽种蔬果并大宴宾客的女作家乔治·桑,类似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在法国作家与诗人笔下、法国电影里、甚至哲学家的文集中,各种食物与料理牢牢把持着自己的位置,在无形中彻底改变了法国文化史的样貌。
《一起品尝法国》法兰索瓦芮吉·高帝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无论是独特的法式美味和料理技艺,还是令人大开眼界的食材历史和逸闻趣事,它们的背后是法国人对美食毫不妥协的精神、独有的幽默感,以及从食物中淬炼而出的,对生活始终如一的热爱。
品味美食与人生的作家们
乔治·桑
虽然乔治·桑的小说很少提到美食,但在她的现实生活中,美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乔治·桑的美食笔记里记载了将近700道食谱,包括由自己庄园收获的蔬果烹制、充满田园风情的食谱;巴西酱烤牛菲力、茶香木舒芙蕾等异国料理;司康饼、英式布丁等反映了她曾在英国寄宿学校接受教育的英式料理;以及反映出这位作家对甜味无法抗拒的糖渍水果、香草巧克力片、布里欧修、蛋白糖霜脆饼……
这位知名法国女作家在贝里的诺昂(Nohant)有一座小庄园,她经常在此举办筵席,接待亲朋好友。
乔治·桑在贝里的诺昂的庄园
这座庄园的花园里有一块适合野餐的绿地,还有菜园、果园和温室,种植着番薯和菠萝。庄园内的厨房设备极为齐全,有专业的烤箱、各式不同的锅具、锅炉和铜锅。
这里还有一间豪华的饭厅,餐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珐琅彩瓷的碗盘、水晶杯,还有绣上女主人名字缩写的餐巾。从大文豪到最伟大的艺术家,它们招待过那个时代的无数名流,包括大作家福楼拜、巴尔扎克、小仲马,作曲家李斯特和肖邦,画家德拉克洛瓦。
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
萨瓦兰不仅是名震一时的美食家及作家,他的作品时至今日依旧闻名于世。他不仅喜爱美食,愿意不断尝试新体验,而且有足够的金钱可以挑剔讲究;他还有足够的知识和权威,可以做出理论分析而不显荒谬;
他还有相当好的文笔。巴尔扎克就对萨瓦兰极为推崇,甚至效仿其笔法写了一本书。他说,“16世纪以来,除了拉布鲁耶和拉罗什福柯,没有任何散文作家有办法像他一样如此强烈鲜明地使用法语”,“他的文采如此闪耀,好比乌梅般鲜红诱人,更如同美食家的胭脂红唇”。
萨瓦兰代表作:《味觉生理学》《好吃的哲学》
萨瓦兰的作品甫一出版就大获好评,带动了撰写每日生活小品文的风潮。这些作品在两个世纪之后仍然不断再版。由于萨瓦兰的声名远播,1856年甚至有糕点师傅用他的名字为蛋糕命名,用来制作这款蛋糕的模具也引用了这个名字。两次大战期间,奶酪师傅安德鲁埃特别以“萨瓦兰”来命名一种奶味香浓的软质奶酪。
制作萨瓦兰蛋糕的蛋糕模具
出版于1825年12月的《好吃的哲学》可能是萨瓦兰最经典的作品,书中结合了萨瓦兰的个人经历、对美食的看法以及各种料理食谱。在“教授的格言”一章中有一些至理名言,直到今天听起来依然回味无穷: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料理可以学习得来,但是烤肉技术只能与生俱来。”
“对人类来说,发现一道全新美食比发现一颗新星更令人感到幸福愉悦。”
法语中含G的美食词汇
这个词在罗马帝国时代意为精致的美食及宴席,到了19世纪则添加了亲密的含义,用来描述简单舒适、慷慨、不拘小节的聚会气氛。
用来形容贪婪的胃口,大口吞进、大口吐出,没有顾及任何消化程序。
该词出现于1931年,从法国西部的地方方言借用而来,意指滑进喉咙的葡萄酒。字母l及y的发音联结,加深了这种琼浆玉液像丝绒般滑进喉咙时温暖绵密的感觉。
地区性通俗用语,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指小量的饮品。酒水流进喉咙,味道深存其中,让人期待着下一口的到来。
从15世纪开始指鉴赏葡萄酒的专家,在当时享有极为良好的声誉。也因为这样,美食家逐渐摆脱了放纵的寓意,优雅地转变为精致典雅的意思。
文学中的蔬菜炖肉锅
蔬菜炖肉锅(pot-au-feu)是法国传统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也是适合假日享用的家庭式料理,通常的做法是将牛肉和香料、蔬菜一起在温水中炖煮3小时以上。
好几个世纪以来,厨师与作家都着迷于这道奇妙的汤品。莫泊桑在经典小说《项链》中用它暗示贫穷与财富;诗人、剧作家克洛岱尔将它用作诗意的比喻;美食作家萨瓦兰把它视为法国的骄傲……在牛排、牛肉与百里香、月桂叶和马铃薯的炖煮中,香气出来了,灵感也跑了出来。
萨瓦兰《好吃的哲学》
蔬菜炖肉锅,指的是一块牛肉被放进微滚的盐水中,去汲取肉质中的精华……我们加一点由菜叶或根茎蔬菜做成的高汤提味,与面包或面条一起食用,让炖肉锅更加营养;我们将它称为带肉菜的汤……大家都同意只有在法国可以吃到这么美味的炖肉锅……带肉菜的汤是法国人饮食的基础,几个世纪的经验累积让这道料理更臻完美。
莫泊桑《项链》
她坐下来用晚餐,圆桌上的桌布已经三天没洗了。坐在她对面的丈夫掀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语气说道:“噢!美味的炖肉锅!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吃了!”这时候,她幻想着精致的晚宴、闪亮耀眼的银器,梦想墙上挂着挂毯,上面绣着古典人物、奇异的飞鸟,还有仙境般的园林……
保罗·克洛岱尔《沉睡者》
他的想象力持续处在沸腾状态,创意在其中舞动,好比蔬菜炖肉锅中的芜青和马铃薯。
法国电影台词中的美食
“你做的火鸡镶肉是你人生中最糟糕的料理,规律得具有指标性。每天都太恶心了,除了星期天,星期天餐厅公休。”
——《美食家》
路易·德菲内斯主演
“你们酒量这么小,连酒醉也是小气巴拉。你们根本就不配喝葡萄酒。你知道为什么西班牙人喝这么多酒吗?就是为了忘记你们这些可悲的粗人。”
——《冬天的猴子》
让·迦本主演
“您有面团吗?您有糖粉吗?用面团做个可丽饼,上面撒糖粉,就是糖粉可丽饼了!”
——《艳阳假期2》
布鲁诺·莫诺主演
——《时空急转弯》
让·雷诺主演
餐桌上的哲学
甜瓜vs蒙田
“我既不爱沙拉,也不爱水果,只有甜瓜除外。我父亲憎恨各式酱料,我则每种都爱。我禁止自己吃得太多,可是吃到现在,这些肉的质量让我确信没有什么肉会害了我自己,就像月亮的圆缺或季节转换对我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蒙田《随笔集》
在《随笔集》第三卷中,蒙田亲口承认了自己爱吃甜瓜。他曾记录下在意大利的旅行,其中提到他享用了当季的第一个甜瓜,还仔细记下了村庄的名字。
蒙田为何如此喜爱甜瓜?大概是因为甜瓜是平衡的完美化身,而这正是蒙田极力追求的。甜瓜生长时非常接近地面,却又甜又香,可以当前菜吃、也可以当甜点享用,其天然甜味能与咸味相得益彰,产于东方却在西方大放异彩。
牛奶vs卢梭
尽管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笔耕者,但对于政治以外的事物,他反而更站在保守的这一边。因此,在食材方面,他也拒绝各种过度花费心思准备的食物。他歌颂未经改造的天然食物,赞扬这样的饮食习惯与价值观,例如直接食用新鲜蔬果、谷物或鸡蛋。
“我们吃的第一样食物就是牛奶。牛奶的味道一开始会让人反感,我们只能去习惯那强烈的味道。水果、蔬菜、香料植物,和几块不加调味和盐的烤肉,对原始人来说已经是丰盛的大餐了……”——卢梭《爱弥儿》
在卢梭眼里,牛奶是最完美的食物。大自然提供的牛奶是最原始的食物,也是所有人初生之时最先接触的食物。牛奶的口感纯净温和,滋味简单而纯粹,而且不需要人为介入便能自然发酵。总之,我们不但要饮用这么原始的食物,而且还要经常饮用,才不会因其他人工合成的味道而丧失了我们对天然美味的味觉。
罗兰·巴特认为烹饪、餐饮与食物犹如小说、句子和字词;烹饪会有逻辑,是因为烹饪本身就是一种语言。食谱和手艺就像语法,而烹饪能道出故事里的情节发展。
牛排带血,是展现生命的一方。举例来说,烹调牛排时并不会全力燃烧它的热量,而是赋予“血肉的意象”——几乎是全生的,或者说是一分熟。因此吃牛排就是在进行融合,外表身体和内在特质将从中获得新生。
薯条则是归在土地那一方。薯条在国外被称为“法国薯条”,吃薯条就是参与了“弘扬法国种族的仪式”。
BOOKS
READING
《一起品尝法国》
美食历史、文学轶闻、食材产地和独家食谱
350个主题、1250种美味、375道食谱、260张美食地图,425页垂涎欲滴的可口文字,数不尽的插绘、地址、小贴士和趣闻逸事,翻开这本书,一起仔细咀嚼法国的文化与美味。
《得体》
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社交魔法图鉴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NO.1,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
你认为自己最近睡眠充足吗?你还记得上一次自然醒后神清气爽的感觉吗?不用怀疑,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失眠已经成为流行病的时代。
作为一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沃克对生物的睡眠行为充满好奇,这促使他成了睡眠研究方面的专家。本书中,他总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睡眠研究成果,以及前沿的科学突破,告诉我们睡眠的运行机制、睡眠不足的坏处、睡眠与做梦的有益功能,以及睡眠对专业人士个人能力提升的惊人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商智商、记忆力、运动力、学习力、生产力、创造力、吸引力,甚至食欲,这些让日间生活丰富多彩的能力,原来都与夜间那场睡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你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睡眠了吧。打开这本书,看平凡的睡眠如何带来非凡的生命能量,顶尖科学对于睡眠的所有了解及如何睡好觉的诀窍都将在这部关于睡眠的“百科全书”中逐一揭晓。
《你想过怎样的一生》
从0到100岁,该学会的人生大事,都在这些生活的小事里了
本书的诞生源于一份礼物。作者海克·法勒是德国《时代周刊》的编辑,当她看到刚出生的可爱侄女时,突然萌发了创作灵感:写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让侄女知道即将要面对的一生。她邀请获奖无数的插画家瓦莱里奥·维达里共同创作,自己则亲身采访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国籍的各色人物,集合成了这本从0到100岁的故事。她只问他们一个问题:“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采访后她意外发现,许多背景差异很大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世界的理解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
19岁时,会经常讨厌自己。
36岁时,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
43岁时,学会了为自己而活。
51岁时,接受了父母的样子。
75岁时,学会了遗忘。
80岁时,感到生命有限,更加珍惜当下。
92岁时,接受了人终会死亡的事实。
《你想与谁相伴一生》
致那些不小心走失的、或升华为爱情的、有幸持续一生的友谊
本书的诞生源于一次生日聚会。
聚会的主角是作者海克法勒刚认识几个月的朋友。这位朋友将两人的相识称为一见钟情的友谊:一种瞬间萌发、无法解释的好感。“我和这位新朋友为何如此投缘?这段友谊会在中途结束,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怀着对友谊的疑问和感慨,海克法勒决定再次邀请插画家瓦莱里奥维达里共同创作,探寻友谊的真谛。
为了更好地了解友谊,她建立了一条友谊链:请一位朋友讲述他一个朋友的故事,再去请那个人讲述另一位朋友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朋友发展成家人,有些失去了联络,有些升华为恋人,有些却沦为陌生人。她将这些故事融合在这本书里,描绘了友谊的诞生、离散以及再度相遇的感动。
书中并不定义友情,只单纯勾勒出形形色色的情感旅程。你将随着一幅图、一句话,经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的亲密关系。相信,不管你现在正与谁为伴,书中的某个场景都会让你想起内心深处珍视的某个人。
《人生之书》
礼盒版
双厨狂喜!“人生之书”限量礼盒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包含一套唯美绘本,一个治愈布包,一双个性彩袜和一套可爱贴纸。我们想用这些美好的、可爱的生活小物告诉你,人生有一万个理由等你放手拥抱,想你所想,爱你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