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经过多年的'传承至今天,拥有的很广的一个民族人口,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的足迹,在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发展后,客家的历史上也传承了很多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临江仙
十里天街初焕彩,霓虹醉了鸥轮。鳌园花甲近黄昏。
移山填海处,不忘海堤人。
环岛明珠星斗灿,琴台拂水芳村。荔枝龙眼一时新。
海门听唱晚,高树入蝉论。
七律
山中岁月信安恬,隐约琼瑶近仰瞻。
黄石寨盘清福晋,金鞭溪点碧簪尖。
飞湍自在晴川落,曲水还从柳径潜。
欲赋龙潭仙在否,屏中已揭洞庭帘。
葛岭--和西风钱塘韵
吴越尽危岑,一轮浮大音。
应天牵弱水,引鹤入梅林。
几度南朝相,常怀北国心。
葛藤挥不去,楚客又来临。
七律,客家土楼
三六村妮许客家,溪云乍起向阳斜。
不疑古碟从天降,曾报蘑菇出地洼。
和贵衍香怀远志,方圆凝重聚中华。
于今守望殷承启,文化千年展异葩。
七律。客家姑娘
斜襟团髻顶蓬笠,大脚从前走到今。
夹袄围裙分靛绿,山歌俚语任晴阴。
岭头竹叶风泉疾,邻里酒娘鸡黍淋。
还似童年秋月好,蓦然回首辨乡音。
沁园春·客家魂
南国山乡,百姓连根,客家溯源。
聚三江上下,英才辈出。拓荒铺路,跨海商圈;
守望相帮,读耕奉献。继往开来我率先。
元宵会,邀乡亲父老,歌舞翩跹。
传承崇正千年,三千万全球客属联。
赞古今中外,仁人翘楚;工商学政,多少先贤。
文化为魂,血缘归汉,一脉天骄瞩世妍。
应来日,报天球河洛,盛况空前!
注:三江,汀(韩,梅,鄞)江,赣江,闽江。
水调歌头腾王阁遣怀
绿水出南岭,逐浪接高楼。波涛千里横溯,迫往大山流。
北望烽烟弥漫,残阙落霞如梦,背井向金瓯。几代南迁客,到此不堪忧。
民族气,家国恨,志难酬。仰天长叹,多少忠烈没荒丘。
岂是空怀旧日,应识先民足迹,翻过那山头。喜见浮云散,月上白鹭洲。
莺啼序·客家溯源
祥光瑞开万束,照祠堂老树。
雁归也,戳力层行,挈把烧酒如故。
玉屏仰,苍天保佑,清香冉冉牵魂处。
念先贤,迁徙开基,衍生无数。
石壁家山,孰事有恪,趁翠华白露。
溯潮起,风入三江,岭头空引怀素。
漫中州,衣冠士族;涌东晋,蓬门蓝缕。
阙巢空,司豫零丁,落霞孤鹜。
大槐树下,筷子巷前,寄多少苦旅。
站岭仄,郁孤台上,惶恐滩头,柏老松青,几番凄楚?
土楼围屋,瑶村畲寨,崇山峻岭分梅渚。恰桃源,燕翼垂耕着。
桑田守望,汀杭嘉应扬帆,浪迹天涯寻渡。
飞檐斗拱,画栋雕梁,有客家热土。
正缱绻,鸾栖凤舞,梓树盘根;椒衍瓜绵,葛藤绕户。
千秋百簇,烝尝勿替,馨香明德修俎豆。纵相思,北顾宁阳路。
闲来检点苍茫,一曲长歌,抚弦续谱。
曲【中吕】山坡羊·葛藤凹
松竹如聚,烽烟如怒,先民背井离栖处。
负遗孤,弃儿雏,真心感化葛藤树。
石壁那边成了热土。迁,客家祖;留,客家祖。
注:昔日葛藤凹,即今石壁镇蓝田村,是为客家祖地。
《一从花令》·冬季恋歌
飘飘黄叶几时穷,情系葛藤浓。
盘根缠径拂不去,恰南岭,归雁匆匆。
阡陌纵横,烟花满地,石壁序先踪。
燎原山色渐朦胧,红旅客乡通。
伴君一路寒江水,举头望,霁月溶溶。
新酿已温,洒从天际,还酹作春风。
南歌子·蓦然回首
逐浪随波远,相思到酒浓,孤舟摇向玉衡空。激荡三江千载唱英雄。
站岭攀登过,鄱阳别又逢。行人还酹稼轩公。记否郁孤台下韵无穷。
家山好·客天鹅洞[二首]
燎原山势走丹霞,畲田曲,郭村斜。
风吹拐枣柴门吠,客来啦!翁斟酒,婶擂茶。
祠堂依旧香烟绕,明月共千家。
星灯几点,池边老鹊戏蛤蟆,鹅仙洞里夸。
天鹅洞里笼烟霞,瑶乡隐,洞庭遮。
琅玕五里峰峦叠,太奢华。竞流彩,斗奇葩。
石屏石笋盈山涧,玉瀑也喧哗。
湖潭倒影,水晶宫里绕清笳,神风拂我槎。
苏幕遮·往事如烟
百花园,银橡树。映翠潭边,草啮石阶路。
水岸人家浮日暮。户户重阳,白鹭飞南浦。
理流年,淘旧绪。小岛渔村,难觅炊烟句。
楼海街河无处去。可问阿翁,闹市奚如故?
客家姑娘诗歌
|
陆川家乡
分出客家姑娘与白话姑娘
我们都住乡下
我们都叫“代”字头
今年县里两百四十多名代课教师
必须砍掉一半以上
只按市里指标
只从全部代课教师里考试选招一百名
谁听到消息都振奋
尼玛哦,我的笔试不懒
我全镇近三十名选招参试中
我考分居全镇参考者之第三名
八六年22岁的我
考入了县师范民办教师
职前三班,成了教师培训学员
我已是一个小孩的父亲
我已是村八四年选举的团书记
我已是教过三期代课班级教师
我已是玉林市桂南业余大学书法函授班学员
我已是省内外多家报纸杂志社的特约通讯员
我一夜之间,成了县师范86届教师学员
我的命运,逢六年出现的吉兆
我喜悦、我庆幸、我自豪、我珍惜
我人生的转折点、峰回路转
我是白话世家的人,之前对客家人都不太喜欢
我这个人落难就落难透顶
我行运时,黄金白璧来换
我也不换这样的好运
我是一个老土,一个老封建思想者,传统的风骨
我是一个复式性格,志趣广泛,舞文弄墨者
我是一个多疑、多爱、多情、多灾多难者
我是一个不甘心寂寞,并热烈向上
积极活跃的'人生之路之新兵蛋子
我是一个情感丰富、能歌能唱、能写能书者
我是一个迎难而上
不知死是啥味道的、意志坚强的怪者
我是一个只计算收获、不痛惜失败者
在我的词典里
只有百折不挠这个成语
我的一切,都会按这个成语展开与进行
陆川县教局这届“末班车”代招民
到最后,经市教局批准,全部录入余下“落榜者”
你教师要转正
我教局就收点钱
来个形式,来个考试,来个培训,来个发证
这个恶性循环,整得“代字头”和“民字头”者
半夜睡觉,做恶梦,也会怕教局啥时会整掉自己
但是,当时中国最穷的人就是教师
平时,很多教师身上
竟然拿不出10元现金
为了一个梦想
坚持着任磨、任宰、任训、任剥、任欺、任诈……
年轻的我,当时头脑简单得很,教局叫干啥就干啥
年轻真好!年轻有爱、有爽、有乐、有玩、有拼搏
年轻的我,心灵擅动,眼睛模糊,一片浑黑亦有过
年轻就是不成熟、不稳妥、不明辨、不彻底……
年轻的我,遇到县南客家姑娘邱晓川的热烈爱恋
年轻的我,身为班团支书,兼班劳动委员
年轻的我,被邱姑娘“火力侦察”,她问我堂姐凤姐
她要从我凤姐{同班女同学}的口里,打探我是已婚还是未婚
凤姐周六回家途中跟我说到,客家“班花”要追我
凤姐问我该怎么办?我说听天由命
凤姐不敢轻易回答她,不敢说我已有了老婆
凤姐要我的回话,我就跟凤姐说只能说“不知道”
我不是叫凤姐使诈和说假话,那时只能模凌两可回答
我如果回答清晰了、清楚了、绝情了,后果是“立崩”
我被邱某姑娘不时追问,是否结了婚
我的回答很简单,亦不得罪你靓女“班花”
我这样心平气静跟她说“你看准我,你看我结就结,你看我没结就没结!”
我从来没遇到过“花追”,我很害怕失去了她的苦恋与相思
我是“班官”,她亦是班的文体委员兼宣传委员
我每天放在书桌上的毛笔、墨汁,她不准我盖墨瓶盖和笔入笔帽
她坐在我的前一张书桌,是我的前面一个桌位,是同一个组
她还要我握住她的手指背,教她如何握毛笔和运笔书写书法
她每天赞口不绝的夸我的书法好,很羡慕我,要我提高她
她是诚恳的、不虚伪的、微笑的、不厌其烦软纠硬缠着我
她的真心,愿意付出,愿生死相随的随时准备结婚都有了
她对我的爱,对我的恋,使我招架不住,后来好得别人
把她从我的手中“抢去”,我感谢上苍的精心设局
她虽离我而去,但我们彼此都一直苦恋着……
她现在是否嫁人?是否生孩,是否相思……
她,这位客家靓女“同学花”,现在怎么了……
她的影子、形态、脸容至还没消失完……
她的坚贞、顽强、热情、热烈、热恋了30年之隔……
客家人,是飘零的一群。由于天灾战乱等原因,他们在四世纪末、九世纪初和十三世纪初,分三次大规模地由黄河流域逐渐南下定居,并在长期迁徒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真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一群。背井离乡并不代表就没有根,相反,长期的颠沛流离,让根的观念深厚的客家人前所未有地怀念故土,族谱――宗族的谱系,那祖宗用鲜血掺和汗水书写的纪传体家史,起的就是联结血统的作用。
再翻,就是一世祖的画像,正裸危坐着的。小时候问爷爷一世祖的爸妈叫什么,他老大不高兴了半天。如果一个宗族里出了什么大人物,那是很光耀门相的,要单独列项,详细介绍。可惜在我们黄家的宗语里,我家这一分支,实在没有什么铃得上台面的人物。一次到曾家围屋串门,一翻族谱,唐宋八大家曾巩和洋务派代表人物曾国藩的画像赫然在目,下边介绍的文字熟络得好像前一天才和他们喝过早茶似的,很让我有一种不知今昔是何年的感觉,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人总是有虚荣心的,二老若知他们的后辈将他们奉为神灵,也当含笑九泉。
闽西客家文化概说
今闽西龙岩市人口基本由客家和闽南(又称福佬)两个族群组成。其中客家人口遍布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等五县全境,以及新罗区和漳平市的一些山区,占龙岩市总人口的80%以上。
所以,通行于闽西客家人中的闽西客家文化,在闽西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闽西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
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演进同步,同时又受闽西客家人生存空间制约,因此,认识闽西客家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它赖以成长的时空背景。
客家先民南迁虽在晋前就己开始,但那时毕竟人数不多,真正大规模迁出中原并朝特立的客家族群演进,则在晋朝之后,而且期间尽管零星迁徙者不计其数,但形成移民浪潮者约计有五次。第一次始于东晋,因受五胡乱华影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兵荒马乱,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有的进入江西由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而至赣南闽赣交界。这批移民当时被称为“流人”,他们中的一部后来成了客家人的祖先。
第二次肇于唐末,主要因黄巢为首的农民运动横扫了河南至华南一线以东地区,其中最惨烈者又是河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这些地区正好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徙居之地。而战乱所及,唯有赣东南、闽西南和粤“比较堪称乐土”,于是不少客家先民又从中原大地特别是第一次徙居地往闽粤赣边一带迁徙。
第三次起于宋高宗南渡,先因金人南下,不少中原遗民纷纷南渡而汇入客家先民行列,并推动一部分客家先民再往南移而进入粤东、粤北一带;而后元人入主,文天祥等在闽粤赣边勤王抗元,客家弟子云集响应,崖山兵败后不少流亡海外。
第四次自明末清初,一方面受清人南下及入主的影响,另一方面因客家内部人口膨胀,致使客家先民从原徙居之地特别是闽粤赣边分迁至粤中及其滨海地区,甚至还远播川桂湘台和东南亚等地,同时还有一些从闽西粤东倒迁回赣南旧地。
概而言之,五次客家移民浪潮对闽西客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前三次主要在于自身的生成,后两次主要在于向外传播。而更重要的是,客家先民根在中原,他们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而据谱谍记载,客家先民每次从中原南迁时,都有不少人从中原直抵闽西,其中第一次客家移民浪潮时,从中原
[1][2][3][4][5]
客家饮食的文化内蕴
1.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诸如“捣珍”、“酒”之类古法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
2.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客家菜讲究功与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于奇妙中穷其食物之美味。“民以食为天”,客家人注重烹饪之术,正是其生存观的体现。
3.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钵、大碗,有古民遗风;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设筵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吃鸡以鸡头敬老,上座留空位于已故先祖,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既取“鸡、吉”谐音,又取鸡为掌管人间吉祥之鸟之意。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4.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客家中餐饮食礼仪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子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宜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不可如风卷残云一般地猛吃一气,更不能干脆把盘子端到自己跟前,大吃特吃,要顾及同桌的父母和姐弟。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别人都表示不吃了,你才可以把它吃光。
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
客家菜的基本特色
现在,饮食界返朴归真之风日浓,发扬光大客家饮食文化的精华,继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饪技艺,无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台湾客家文化的重镇——高雄县美浓镇
①美浓因开垦之时经常烟雾弥漫,故原名“弥浓”。美浓镇位于高雄县中部偏东。美浓镇地理位置特殊,东、北、西三面环山,中央为美绿平原,北倚美浓山群峰,主峰“月光山”海拔六百余米,峰势丰腴圆润。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右堆统领林丰山、林桂山兄弟率领各氏族四十余人,来到美浓开垦,并在灵山脚下建立“开基伯公坛”,成为客家人开发美浓的始祖。美浓的好山好水,传承孕育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延续到现在,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美浓镇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客家人,其食、衣、住、音乐,无一不显现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适应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智慧。如今,美浓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闻名全台,也因为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为台湾客家文化重镇而享誉中外。
②美浓人的祖先,绝大多数来自大陆广东省嘉应州属蕉岭、梅县等地。镇民多以务农为生,民风纯朴,刻苦耐劳,勤俭持家,邻里和睦。过去,美浓人在辛勤耕作之余,常常以唱山歌自娱,“美浓山歌”在台湾的民谣中也自成一派。镇民以信仰佛教居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美浓镇所培养出的硕士、博士为全台之冠,他们在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表现。美浓的博士们还成立了全台湾唯一的“美浓博士学人协会”,可见美浓子弟教育水准之高,足以傲视世界。
④陶艺堪称为美浓产业的后起之秀。陶艺人士经过长期的摸索学习,将自行制作的各种釉药,试用在各种不同性质的陶土上,烧出许多极具特色的陶瓷艺品,其中以美浓、东门、石桥、美陶坊等的作品最为有名,并赢得了“陶艺之乡”的美誉。客家美食更是美浓的一大特色,其特点在于咸、香、肥,其中卤猪脚、梅干扣肉、丝大肠、美浓粄条等名菜美食,总是让人垂涎三尺。油纸伞、陶艺及客家美食可以说是“美浓之宝”。
⑤美浓湖是台湾著名的旅游景点。湖的西北背山,三面环田,湖光山色,风景优美,也是冬季候鸟栖息的好所在。其他景点还有黄蝶翠谷、竹头角热带树木园、敬字亭、钟理和纪念馆等。
⑥美浓可以说是目前台湾硕果仅存的客家文化之乡,值得客家乡亲及客家文化爱好者访游和研究。(文/江彦震摘自环球客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上文后,我们知道美浓镇有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陶艺、客家美食等特产和纯朴民风、信仰佛教、___________、重视教育这些客家文化。
3.下面是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阅读上文后,如同你已经对美浓镇作了一次游览。如果请你用一个字写出对美浓镇的感受,这个字是____。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美浓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闻名全台,也因为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为台湾客家文化重镇而享誉中外。
2.芋叶、油纸伞;美浓山歌
3.C
4.美
5.示例:热爱(赞美)美浓。
家庭方面。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自己的孩子读书。即使贫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的家庭,也是如此。旧时,有卖田地供子女读书的;有长年吃稀粥咸菜,从嘴里掏出钱来做子女学费的;有挑担、卖樵(柴)供子女上学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旧志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有的学生因为家里贫穷而不能专心读书,他的父亲就从千里之外背着书回来教他;有的妻子为了供丈夫读书,就帮人舂米,两天只吃一次饭。
家族方面。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的教育,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宗族的祠堂大都用来办学馆、学校,祠堂亦学堂,确保子弟就读。各宗族大都置有“公田”,收取的租谷或租金(俗称“公尝”),用途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育本族子弟,包括开办学校,聘请教师,奖励学业优秀子弟,资助无钱读书的子弟等。许多宗族在这方面都有议定,有的还载入族谱。如《池氏族谱》载:“御制有曰:‘从今不薄读书人’,况宗族乎!自后,凡入泮者(注:经考试录取进府、州、县学读书的生员,俗称“秀才”),众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贺银叁两”。再如《宁都直隶州志》称:“赤贫之士朝入胶庠(注:胶为大学,庠为小学),暮成富室,激劝之方,最为尽善。”
城乡方面。各族姓社区竞相义举,集资办学。至清代中期,蒙馆、社学、义学、书院数以千计、学风鼎盛。古时若出了秀才、举人、进士,现代若出了大学生,不管出在哪家,都被视为全乡、全村的荣耀。在一些乡村,采取各种办法,筹集钱粮,用于资助和奖励学生读书。这一做法,旧时有,现在亦有。有的地方,筹集奖学基金,对考入高中、大学的学子,奖励多少,或补助多少,都作为制度固定下来,鼓励学生努力读书。
这些童谣、谚语,是前述几个方面的思想轨迹,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是整个客家人的共识。可以说:在客家人生活的社会里崇文尚学,兴学育才、耕读传家蔚为风气,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答:
2.本文依次从家庭、家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阐述“在客家人生活的社区里崇文尚学、兴学育才、耕读传家蔚为风气”的。
3.本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语言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4.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上品味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个句子的精妙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乡、海外、社会舆论
3.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平白自如话)。
4.示例1:“光”、“郎”、“塘”押韵,琅琅上口。
示例2:以景写情,“秀才郎“骑白马”是世人理想、期盼之情的表露。
习俗
打灶头”
结炉砌灶,客家人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
自古以来,客家人对灶就有崇拜情节,认为它掌管着一家人的温饱和安康,并且相信如果灶头旺就意味着日子旺、家业旺。因此几乎各家各户的灶上都设造神位,或贴“灶君”画像,或放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并逢年过节祭供,以求灶神护佑。
因此,在“打灶头”之前不但要请风水先生拣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
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有着特殊的情节,所以“打灶头”(结炉砌灶)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讲究。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在盖新房时,灶头是最后修建的。房子的其他结构已经修建好,主人家就会满怀着喜悦请来熟手师傅来“打灶头”。客家人对“打灶头”很重视,不仅要请风水先生选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除了方位之外,还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触碰的,比如灶门不能正对着厨房的大门,那样会招来厄运;如果家里有井,灶门也不能向井,因为水火相克等等。
新屋建好,打好灶头后主人家要选择吉日正式“进火”(即开炉灶)。“进火”需事先选好吉时,按照严格完整的仪式来,各地方仪式会有所区别。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黎明时开始,由长辈提灯或执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饭甑或米缸在后,主妇则挑着厨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紧随在后。全家大小列队行进,鸣炮入宅。
如若灶头起得好,就有口福了。客家的灶头有不同数量的灶门,有的灶只有一个大灶门,配大锅;有的是两个灶门,配一大一小两个锅,还有些大家庭是三个灶门,大、中、小三个锅依次排开。说起大锅灶,勾起了很多客家人旧时的记忆。在旧时,没有热水器,人们用柴火烧一大锅水,供全家人洗澡;逢年过节时,大锅成就了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这时客家妇女们用她们的巧手作出各种粄,如发粄、麦粄、甜粄、萝卜粄等,一大锅粄在柴火的燃烧下伴随着浓烟散发着诱惑的香气,孩子们在这诱惑的香气中期待着品尝的时刻,想想都很幸福!逢年过节或遇上欢庆喜事,大锅也是招待亲戚朋友的功臣,一锅“东坡肉”新鲜出炉,摆上各桌供亲朋好友品尝,分量足,火候足,吃不完还可以带回各家,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吃的是气氛,是情义!
节日风俗
春分: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中元节):也即鬼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民间通称八月节,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各地风俗大体相同。
重阳节: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客家人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
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传统习俗
1、诞生礼仪
催生: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客家的成年礼仪俗称“出花园”)
祝寿: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3、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饮食习俗
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
大米除做饭、粥外,还可做粉干,钵糕,笼床糈之类。粉干以洁白嫩细,柔软滑韧的特点闻名遐迩。还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种如糕、圆、冻、果之分,其味有甜,咸,碱之别。每逢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有制备,敬神,饷客,馈赠亲友均宜,亦是农村年节传统食品。
风味小食有肉圆和灯盏糕等。肉类食品,烧大块、白斩鸡最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汆猪肉、干蒸猪肉是平时传统菜肴。长汀家酿酒素有盛名,味纯香甜,度数低不易醉人,妇孺皆喜欢。酒娘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饮茶多用碗,以解渴为主,有时用来作汤淘饭,常云“粗茶淡饭”。
对于甜,酸,苦,辣,汀州人并无偏好之癖。不少人爱吃炸的食品,认为香脆可口。煮菜偏咸,口味较重。
客家节日风俗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每年的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宝。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尽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却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广东、台湾客家联谊会
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