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先啃老3年?复旦教授一句话,让中产父母沉默了...结婚啃老族双职工

最近复旦大学教授支持年轻人毕业先啃老的话题火了。

发表此言论的教授这么解释道:

毕业工作、买房安身、结婚生子,传统“社会时钟”裹挟着年轻人,导致大家产生打卡式步步向前的焦虑,脱轨或延迟都成为“非常规选择”。但其实,“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这样可以更好的认识世界。

教授也强调了:“啃老”并非不劳而获,而是可以深入探索自我。年轻人更应当趁年轻挖掘兴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

即使这两三年的探索未必会能获得实际回报,但看过世界和生命的颜色,未尝不是一种“满载而归”。

听君一席话,我马上去搜索一下这位“专家”的背景。后来发现,对方颇有来头,我竟一时无言。

我理解梁教授的初衷,他的话说得精准而周全。比如,“有条件的”鼓励啃老,并没有说支持全部年轻人去啃老。

但作为一位俩娃母亲,我想发自肺腑感慨一句:各路神仙专家们,能不能别再逮着父母一直撸羊毛了?

这届父母的退休金,还能撑多久?

我们来细看梁教授的话:

大学毕业后,家庭条件允许的可以先支持孩子“啃老”三年,让孩子更好地去寻找自我、探索世界。

来逐一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条路不可行。

首先,最骨感的现实是,年轻人啃老几年后,就业市场可能很难有容身之地了。

本来就业形势是,应届生不仅要和自己同批次的同学竞争、还要和上一年gap的学长学姐抢位置,找份工作比入蜀道都难。

毕业后不积极找工作,先待业啃老三年。见完世面、探索自我后,很可能是用人单位也不再愿意发offer了。

不说间隔三年,现在空窗期如果半年以上,想重回就业市场,求职者不把空窗的理由、事件、成果安排明白了,用人单位可能不会多看一眼简历。

可是换到用人单位立场,这其中的雇佣风险却难以忽略。求职者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稳定能力、职业规划,经历过空窗期后还能保留多少,这一点很容易变成疑点,让求职者步履艰难。

图源pixabay

其次,见世面、探索自我、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这些立意都没有错,并且这些对我们过好这一生很重要。但通过“啃老”的方式来实现,却有些本末倒置了。

这种探索,应该是从儿时就开始的,在父母亲朋外界环境的引导互动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没有早期积累,却在成年后才开始所谓的探索,这样的人生顺序,反倒性价比极低。

大学四年算是人年轻时难得的自由时段,如果这四年里还没有挖掘兴趣,没有去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去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去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那么等毕业后脱离同龄人,和父母宅在一起,又能探索出来什么呢?

更何况,探索世界和自我需要强大的、勇敢的精神内核,没有经济独立的“啃老”又能挖掘出怎样的自我呢?

最后,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有啃老的“资本”。就像网友所说,家里有几套房产可以出租、父母有不错的退休金、家庭账户里还有至少几十万现金,这样的家庭在国内又有多少呢?

现实是,很多父母的职业并不稳定,有些还需要打第二份工才能支持家庭开销。即便熬到退休,工薪阶层的退休金也只能维持生活开销。饶是如此,很多父母还是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存下一部分给娃将来结婚,或者买房用。

全职儿女故事里,母慈子孝、两代同堂的岁月静好极少,更多是不知何时是个头的普通父母。

啃老,席卷全球

“支持年轻人先啃老几年”之所引起如此大的舆论,因为它看似底气充足,却掩盖不了社会多方萧条的事实:既然兜不住年轻人了,那你们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其实,全球经济放缓的当下,啃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已成了全球特色。

“啃老族”又被称为“尼特族”(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未就业、未接受教育或培训)。尼特族这个群体,在当下可谓越来越壮大。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数据显示,全球五分之一的青年人(20.4%)是“尼特族”。

在低失业率、高福利的日本,据该国政府报告,2024年,“啃老族”约占15至34岁年轻人总人口的4%,总人数超过50万人。而在生育率低到尘埃里的韩国,15至24岁年轻人的啃老族比例在2024年约为12%-13%。

即使是把追求独立和自由刻在DNA里的美国,截至2024年,啃老族的人数估算率也在15.2%左右。

前两天,我在美国这边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

一对靠自主奋斗成功的中年夫妻,有自己的事业、买了不错的大房子,算是实现了美国梦。但他们的儿子二十岁,在高中毕业后说需要有一个“间隔年”去寻找自我,然后就和父母住一起,吃穿用度、医疗保险都靠父母支付。

这个“间隔年”持续了两年,儿子既没有去学校继续读书的想法,也没有积极找工作。他曾靠打零工赚最低工资,最近还辞职了。

这位全职儿子交了一位女友,由于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工作,目前靠福利生活。

于是,这对父母断断续续补贴两个人,发愁不知道何时是个头,也不知道要怎么帮助两个年轻人走上正轨。

20岁、无业、不上学、和没有工作的女友同居、啃老,这对爹妈真是buff叠满的状态。

看来无论身处何地,这届父母都会面临一个共同处境——自己还没开始养老,老本可能已经被“啃掉”一半。

小啃“怡情”、大啃伤感情

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年轻人也确实不容易。就业难、物价高,工资不高且未必稳定。在孩子刚步入社会时,父母帮助一下是人之常情。

另外,很多国家把“尼特族”统计的年龄以24岁为界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方面,24岁以前,大部分人还在求学,经济完全独立很困难;另一方面,从科学角度来看,25岁以前,人的大脑还处在不稳定、较为混乱的发育期,有一些天马行空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想法,也有生理学原因。

就像这位网友说的,25岁以前出于种种原因,靠父母部分帮衬一下是可以被原谅的。

但像很多案例中,孩子明明有工作能力却不工作(嫌工资低),或者只做最低限度的零工,却不忘记交女友或者高消费。对此,网友们给出了统一意见:切断财务、踢出家门。

我相信,多数啃老族并不是好吃懒做,而是因为现实困境。比如,就算是已婚已育经历过风浪的中年人,也存在啃老行为:双职工为了保住工作,请父母照顾孙辈,难免就出现父母出力又出钱的情况。

但也出现一些看似是陪伴父母、恭敬孝顺的“隐形啃老”。

我认识的一对熟人就是这种隐形啃老小夫妻。

夫妻俩有婚房,但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以非要挤在父母两室一厅的房子里。

生了俩娃后,因为是双职工,都交给父母全权照顾。攒了些钱却硬要买价格不菲的车,平时上班也用不上,就放在小区吃灰。后来男方失业,看不上工资比之前低的工作,就一直待业在家。现在开着车到处晃悠,去各地自驾旅行。而养车的钱、油费也是爹妈付。

靠啃父母养老钱来维持自己体面生活,才真是让父母感到无奈的现实。

“啃老”也许是当代社会的“刚需”,但也是要有底线的。这条底线在哪里?

首先,人生重大转折点时,需要父母伸出援手帮忙是可以的。

比如,刚工作薪资低,交不起房租,父母补贴一些生活费、租金是正常的;裁员失业,找工作期间没有收入,父母给点生活费是正常的;结婚时自己有点积蓄,但依旧付不起首付,父母帮忙凑一点是正常的;生完孩子后,没钱付托育费、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请父母出力帮忙带几年娃是现实,可以接受。

但既然父母已经出力带娃了,就不要再让父母出钱了,给父母一些钱、礼物、付钱让他们抽空去短暂旅游一下,也是自己的感谢。

图源pexels

但无休无止的让父母补贴却也是不妥的(爹妈心甘情愿除外)。

比如,自己没有积蓄,但想去旅游、买奢侈品,让父母买单;自己辞职后一直不积极找工作,持续靠父母养;想买房子,但自己拿不出一点积蓄、却还要挑面积大的;父母帮忙付了首付,每个月房贷还要靠爹妈还;养不起车却要让父母全款买车;想给孩子报好的兴趣班,但没有钱要父母拿钱。

其次,把“啃老”变成对父母的PUA,就是没有底线的行为。

父母帮助成年子女,既没有义务、也没有法律责任,完全是出于情谊和血缘关系的关怀。

但一些人利用父母的爱对父母进行PUA。比如给父母灌输“现在多不容易,你们理应帮助孩子”、“没有你们帮忙,我就没办法生活”、“你们是我亲爹妈,不给我花钱给谁花”等观念。

久而久之,父母不仅感到无奈,还背负沉重的心理和经济压力,还容易破坏亲子关系。

最后,把原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父母,也是一种越线的“啃老”行为。

不仅剥夺了父母的晚年幸福,也让自己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都已为人父母,愿意为了孩子全力以赴,但“全力以赴”不是无休无止的付出。

如果说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都有价格,尤其是亲子关系,正因为浓度过高,会格外珍贵。也正如此,我们不该轻易去毁坏它。让孩子去亲历社会,即便偶尔会受挫摔倒,但他们最终会长出自己的肌肉,学会自我生长。

THE END
1.好书推荐本书将吃货的感悟与理解延伸到中华饮食文化的至高境界,提出“味外之美”、“味外之味”的观点。通过饮食吃喝,积淀在人的情感记忆里,从某种意义上讲,饮食文化就是一种感悟文化、感动文化、情感文化和记忆文化。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道朴实却特殊的食物,是任何其他食物都代替不了的。也总有一种https://www.tgc.edu.cn/content-6286-78927-1.html
2.用你的逻辑分析分析其中的恐怖完整版1虽然说是家,但其实也是个只有两个房间的老旧公寓,就只有起居室厨房和寝室,也只有起居室才有窗户,虽说是真的很便宜啦。 打开门锁进了房间,吓了一大跳,起居室的衣橱被翻乱了! 想起来了,今早吃完早餐出门时忘了锁门,就这样去上班…… 啊啊……窗户都有锁上,也就是说一定是从玄关侵入的!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28/09/1275295_168004475.shtml
3.读过的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蔡康永脏话到底脏在哪儿了第一本 序 每天我们说那么多话,其中到底有几句话是我们说完之后,会自己找个空当,把那几句话放在心头玩味一番的?“我为什么说出这句话?我为什么会用这个态度说?”如果没事就想想这样的事,就会发现我们心里其实藏了很多我们自己都没搞清楚的东西,这些东西藏在我们的话里,从我们的嘴巴说出去了,变成别人评价我们https://blog.csdn.net/houwanle/article/details/89397674
4.中国唯美先锋群专辑(九)你的身影投进我的眼底 今晚,玄武湖畔的流连 断桥上撑起的红花伞 金丝胡同里的某个四合院 和你一起溶入汴河的无眠 黎明把黑夜叠起 叠进每一个情事物语 叠成一生的记忆葳蕤梦的发髻 榕树 文/灵岩放歌 伸出手来抓住土地 从此不再松开 故乡在脚下 伸出手来抓住土地 https://www.meipian.cn/1hh6uj8b
5.冷笑话冷笑话(外文名:Cold jokes)即失败笑话,指笑话本身因为无聊、谐音字、翻译、省去主语、不同逻辑、断语或特殊内容等问题,或由于表演者语气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笑话不能达到好笑的目的,较难引人发笑而成冷场。不过并不代表笑话本身沉闷,这也是幽默的一种表现。冷笑话https://baike.sogou.com/v65318.htm
6.爆笑经典签名胡敏麻烦!现在好了,有了"加爵牌"锤头,现在的一锤顶过去的五刀,还实惠. "加爵牌"锤头,今天你锤了没有?——"加爵"六厂荣誉出品! 4.高中时,班主任老师经常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就你们这样儿要是能 考上大学的话,那把猪圈改成大学都不够用啊! 5.看哪家银行的英文缩写最牛B:(校正版) https://www.cnblogs.com/wssmax/archive/2005/05/12/264098.html
7.怪逗逗趣味上学记在线听精品儿童故事大全第32集 怪小逗成功把奶奶哄开心了,可是这结局很意外,你相信好人多吗? 01:31 第33集 怪小逗不会拼魔方,可是为什么他能把魔方拼好呢? 01:34 第34集 怪小逗干坏事还这么有理啊!讲不过妈妈果断逃跑! 00:35 第35集 怪小逗吃东西总是摆出奇怪的姿势,知道原因爸爸妈妈被感动了 01:41 第36集 怪小https://koudaistory.com/share/show/15866
8.陆倾城的个人主页“ 天地有灵,善恶终有报! ” 小姑是我爸最小的妹妹,于2020年12月29日不幸逝世,终年54岁。 小姑生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去年刚大学毕业出来工作。 可以说她刚熬过苦日子,即将可以享清福时,就突然离世,徒留遗憾。 小姑的大儿子娶了一个广州本地姑娘。2020年年初,两人在广州买房,接小姑和姑丈过去同住带娃。https://story.hao.360.cn/user/MNPZERm4MnvCOw
9.卡萨活佛转化陈晓旭中阴身全程实录没有一个是“乘愿”再来者?为什么来不了?要问一问啊?再说了,如果一句佛号就 能成的了。那念佛机应该第一个成。因为它可以不吃不喝不停的念最多。如果一句佛 号就能解决问题,释加牟尼还讲什么八万四千法啊?直接一句佛号岂不得了。还用得 着你们?佛陀是智慧者啊?还是你们是呀?一个普通人都能找出一大堆https://www.wang1314.com/doc/topic-14447664-1.html
10.www.ycylyy.com/nodenews93133529.shtml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支持机制,夯实了社会治理的法治根基。 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制度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成为支撑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框架“四梁八http://www.ycylyy.com/nodenews93133529.shtml
11.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基本信息 创作来源转载作品 角色0男0女 作品简介 余秀华是近些年存在感最高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语言直白却又直戳内心,脑瘫的经历更让她的人生多了分励志色彩,余秀华的诗有没有哪首特别打动你呢? 更新时间 https://www.aipiaxi.com/Index/post/id/88133
12.医生&小恶霸林好——在校大学生酒精狂热爱好者…人菜瘾很大。摇筛的水平时高时低…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看心情 苏嘉鸣——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用林好的话来说,苏嘉鸣颠覆她对医生刻板印象。比如…医生很忙很养生… 因为几乎每次林好叫他出来喝酒,他都会赴约。 每当林好开他玩笑说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64446437540087
13.杨俊林:我的求学路困难时期吃不饱饭,大学生受到国家的特别照顾,同学间互相帮助,精神状态健康向上,充满阳光和自信。读者可以从这篇文章受到启迪,那个时代的同龄人读后会感同身受,后来的年轻人读后会受到激励,增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动力。 我和杨俊林在清华读书时有交集。他1960年入学清华汽车系,本应1966年毕业,但由于文革拖到1968年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4/375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