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课程;劳动体验学习;生涯教育
张德伟,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世界劳动教育的两大源流
从世界范围看,在普通中小学中引入劳动教育有两个源头:一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沿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理论和实验实践的谱系发展开来,创立了“劳作学校”模式和“做中学”模式;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的学说,创立了“统一劳动学校”模式。虽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点上,这两大理论体系具有共同性,甚至在新型学校直接针对旧学校的传统教育这一点上,两者也有共同点,然而由于这两大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基础和终极目标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所以世界上中小学中的劳动教育可以说有两个源头。
二、世界劳动教育的两个模式
(一)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以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为例
在德国,各州普遍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其劳动技术教育不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训练,而是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奠定基础的“职前普通教育”,具有“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性质,[1]各州“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走上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早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就在普通学校里实行了基本的技术经济教育。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关于在主体中学建设劳技课程的建议》,主张将劳动技术教育引入主体中学之中,在主体中学开设劳技课,其“劳技教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这样,劳技课就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自此,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大体经历了学科建立阶段、学科调整阶段和学科改革阶段三个阶段。
德国的劳动技术教育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在小学阶段(1-4年级,有的州把5-6年级视为小学的延续),各州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名称不一,一般叫作“常识课”,即劳技课程包含在常识课之中。例如,巴伐利亚州小学各年级常识课每周4节,其中2节为史地、自然常识,2节为手工劳作[2](另有资料表明,该州小学1年级的劳作课为每周1课时)。其中的“手工劳作”就是劳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有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巴伐利亚州和勃兰登堡州小学劳技课的设置情况如表1、表2所示。[1]
在中学第一阶段(综合中学、实科中学、主体中学的5-9或10年级),开设劳技课,各州劳技课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综合技术课”“劳技课”“劳动―经济―技术课”等30多种。各州劳技课的基本目标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相同部分可以归纳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劳动、经济、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适应目前及将来生活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有责任心地、高度负责地从事生产和劳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环境的行为;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他们有能力在技术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中谋求发展。[1]其课程内容各州也不完全一样,其相同部分主要有:自我服务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家政、营养与烹饪、纺织品材料与加工等;技术及职业准备方面的劳技分支专业,如金工、木工、电子电工等;经济学、信息学、环境科学方面的分支专业等。[1]巴伐利亚州、勃兰登堡州和柏林州中学劳技课的课时分配情况分别参见表1、表2和表3。
表2勃兰登堡州技术和社会经济教育概况
学段小学中学
中学第一阶段中学第二阶段
1-4年级5-6年级综合中学文理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高中部
形式含在常识课中必修课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必修课/选修课技术、信息或经济课作为选修课
课时/周22/2或422/32
表3柏林各类学校劳技课课时分配情况
学校类型7年级8年级9年级10年级形式
主体中学4488必修
实科中学0/40/42/42/4必修/选修
综合中学1/42/42/3-62/3-6必修/选修
在中学第二阶段(10或11年级-12年级),有的州(黑森州、不莱梅州、勃兰登堡州等)也开设一定的劳技课,如表1所示,巴伐利亚州的部分完全中学在11年级开设劳技课;再如表2所示,勃兰登堡州的文理中学高中部将劳动技术作为专业开设选修课。
(二)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劳动教育――以日本的劳动教育为例
与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实施的劳动教育不同,日本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劳动教育是另一种模式。
社会、地理历史、公民学科。小学“社会”科:参观、调查当地人们的生产和贩卖工作;参观、调查和查询当地人们生活所需的饮用水、电、燃气的确保和废弃物的处理;调查所在县(都、道、府)的主要产业的概况(3、4年级);调查和查询日本的农业与水产业、工业生产、信息产业与信息化社会的状况(5年级);调查和查询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日本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人们的生活状况(6年级)。初中“社会”科:在“地理领域”,认识日本国内产业的动向,概观其特色;考察以产业为核心的地区,把握其区域特色。在“历史领域”,理解古代日本列岛农耕的扩展与生活的变化、中世纪农业等各种产业的发展、前近代产业与交通的发展、近代日本的产业革命与近代产业的发展、现代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与国民生活的提高。在“公民领域”的“我们与经济”单元,教授“市场的作用与经济”“国民生活与政府的作用”等内容。高中“地理历史”学科:“地理B”科目中设有“现代世界的系统性地理考察”单元,教授“资源、产业”等内容。高中“公民”学科:“政治与经济”科目中设有“现代社会的各种课题”单元,教授雇用与劳动、产业结构变化与中小企业、农业与食材等问题。
特别活动。小学:在“班级活动”中,理解清扫等值日活动的作用和劳动的意义;在“儿童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初中:在“班级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加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斟酌出路的适应性和利用出路信息,形成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出路和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高中:在“班会活动”中,对于“适应、成长和健康安全”,要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并参与该活动;对于“学业与出路”,要理解学习和劳动的意义,理解出路的适应性并利用出路信息,确立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自主地选择和决定出路并设计未来。在“学生会活动”中,要协力进行学校例行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等参与社会。在“学校例行活动”中,参加劳动生产与服务性例行活动。[4]
三、当代劳动教育的新趋向:
通过生涯教育实施劳动教育
生涯教育在美国肇始以后,逐渐传播到了西欧、美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等。生涯教育在被“嫁接”到输入国的教育体系中时,其内涵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日本自上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以来引入生涯教育后,其生涯教育成为自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重视与社会和职业的关联的指导理念,在实践中正在采取适应学生发展阶段的系统性生涯教育政策。[10]但实际上,日本的生涯教育几乎被当成了培养学生“理想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有效手段。
应当指出的是,生涯教育和劳动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只是由于生涯教育具有面向职业生活和劳动世界的特点,因而与劳动教育发生了交集,这样,生涯教育只能说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傅小芳,周俪.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2):35-40.
[2]姚静.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7(10):26-29.
[3]萧枫.各国学校的特色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5]m地孝宜.地域M主Г巍盖禾弪Y学のg践と抗[J].国立オリンピック念青少年t合センタ`研究o要,2003年,第3号:225-232.
[6]高.学校教育における「作I活印工韦猡囊馕丁―その二つの教育C能を分析して[J].横浜国立大学教育o要,1985年,第25号:89-104.
[7]崎尚子,家城子.アメリカの家庭科教育におけるキャリア教育にvする研究――教科分析を中心にして[J].富山大学人gk_科学部o要,2006年,第1第1号:139-147.
[8]李亦桃,周谊.浅谈美国的生计教育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9):14-20.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内涵,实施,解析
引言: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对职业岗位(群)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可定义为发展要素。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1、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毕业论文,内涵。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认识人的精神素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应注重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管理、组织才能的训练。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衔接起来,把应用目标与学术目标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起来。
三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教育。毕业论文,内涵。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
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四)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高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五)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
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育质量;综合素质;支撑
创业是指在创造就业岗位和职业效益的过程中具有风险的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再次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既是对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的科学阐述,同时包含对创业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为我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顶层设计,积极进行创业教育实践
(一)坚持顶层设计,初步构建创业教育模式
在整个创业教育探索过程中,学院党委、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亲自抓好创业教育方案的制订,负责布局规划,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局的高度,开展创业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的思路,厘清了创业教育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坚持办学特色,培养三创精神,使全体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并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使少数学生毕业时能自主创业;使部分学生就业后能抓住机遇自主创业或协同企业共同创业。同时,我们初步构建了创业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是:一个设计(顶层设计),两个主体(师生共创),三类课程(科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四个体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条件体系)。
(二)以创业教育为抓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三)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创业教育环境与条件
保障体系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外部条件,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设立组织机构,建立了就业与创业工作领导组、创业教育办公室、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二是组建了一支由政府官员、教授学者、企业家、校友会组成的创业咨询指导专家队伍,定期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专门设立创业基金,为在校生申请创业给予适当支持。四是秉承办学传统,把校内实训中心、教师工作室、双重属性企业、校外实训基地分别作为基础平台、综合平台、拓展平台、转型平台。五是把创业教育渗透到各项校园活动之中,开展创业专题活动,举办创业、创新大赛,构建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布置了激励学生投身创业的名言警句,专题展出创业成功者的风采,作为活教材,广泛宣传,使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二、强化五个支撑,扎实推进创业教育开展
学校层面实施创业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其内容具体而复杂,关键是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把创业教育作为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检验的重要指标,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着力五个强化,推进创业教育。
(一)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强化理论支撑
加强创业教育研究,指导创业教育实践。实践理性告诉我们,为避免误入歧途,我们必须弄清楚创业教育与其他范畴的关系问题,如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创业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及因材施教、因需培养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等等,通过研究使我们的设计更合理、共创更高效、课程更丰富、体系更健全,进而实现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加强内容体系建设,强化载体支撑
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要以多样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为特征,深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创业教育课程包建设为基础,积极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创业教育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以适应时展。同时要创新课程开发机制,聘请成功创业者合作开发创业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
创业基地是创业教育的试验田和实践训练场,要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利用试验室、实训中心接纳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二是利用由本院教师组建的既是经营性质又是实践教学场所的双重属性公司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三是创建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室,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四是把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促使学生萌生创业意识,涌动创业激情,确立创业目标。五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验园,为大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孵化条件,通过实践平台,让学生真实体验创业历程。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人和企业家来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是提高就业创业师资水平的一个捷径。要大力聘请社会上有影响的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作为兼职队伍成员,使创业教育开展得更生动活泼、更贴近现实,实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五)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强化环境支撑
优良的文化氛围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要利用多种形式反复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作用,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创业类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把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帮助和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业成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成果提供机会和场地。如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科技成果展览、特长技能展示会等,鼓励学生发展特长,脱颖而出,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成才光荣的浓厚氛围。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新命题,这一命题是对现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挑战。破解这一命题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高校、培养“三创型”人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课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劳技课在注重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备应用科学技术于生产劳动之中的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渗透其中,以使素质教育的重点能在劳技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结合小学劳技课教学,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实际出发,进行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重视激发创新动机
以往的劳动教育主要以“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引自《劳动课教学大纲》)为基本目的,尽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同上),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是被忽视的。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威台海姆所说:“严格的机械训练致使学生的思想麻木不仁,唯有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才可能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见,当今的小学劳技课,如果仅仅以传授学生从事某些劳动技能为目标,只是机械地教会学生重复操作,就不可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跟上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才能使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1.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及时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科学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独创性思维的辉煌成果,凝聚了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让学生直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涌现的新发明、新创造、新产品,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如我们结合《养蚕》《采桑》和《学刺绣》等课文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日本的养蚕研究最新成果――他们养的家蚕不吃桑叶,而吃科学配制的饲料。这一养蚕新方法大大提高了丝绸生产质量,对我国的丝绸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现在,我国的最大丝绸生产基地吴江市也已引进这一养蚕技术。这就是国际竞争,也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了解了传统养蚕技术的创新成果后,学生普遍感觉到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民族生存的危机感和面对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竞争意识。
2.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包含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创造发明经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最生动的现实教材。劳动课教学中,给学生适当介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奋发学习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确立长大后为创造发明奉献终生的大志。如结合学习农业种植劳动内容,我们给学生介绍袁隆平培育超级水稻,登上世界绿色革命顶峰的故事;结合木工制作劳动内容,介绍鲁班、蒯祥的传奇故事;结合学生家电使用的劳动内容,介绍爱迪生、钱学森终生致力于科学探索的故事。由此,教育学生向科学家学习,胸怀大志,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使命感。
3.结合劳技课教学内容,适时介绍有关的历史故事。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惨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的历史。结合劳动教学师生共温这段羞辱史,可使学生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从而坚定未来从事科技创新的决心。如我们结合学习《制作“动”画――》《做舰艇》等内容,向学生简要介绍林则徐,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一个壮举,但当时满清政府腐败,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最终归于失败。这一历史故事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教兴国”的紧迫感。
二、勤于引导创新实践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指出:“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们一些例子,让他们参与,在一种从头到尾的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创新,只有通过直接经历,才容易理解创新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创新实践――创造性劳动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和形成是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获得创新灵感的基础。学生的创新实践可以在课内通过完成劳功作业来实现;也可在课外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兴趣小组活动来实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共享创新过程和可能产生的成果,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到新的境界。
如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举办的“做风车”比赛中,当三(3)班48位学生各做成了一个纸风车后,教师向他们提出:“能否为全班48只风车做一个精致的造型?”经过讨论,孩子们想出了一个方案:做一辆小火车模型,把风车插在火车两侧,一定很新颖别致。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小火车能不能开呢?”有学生提出,车轮就用现成的赛车轮子代替;又有人提议,可以给小火车装上赛车的小马达,一只不够就用两只、三只……使它能开动起来;火车一开,车上的风车受流动空气的推力就会转动起来。他们说干就干,分工合作。通过全班学生动脑动手,一辆电动小火车模型终于制成了,上面插满了五彩缤纷的纸风车。开关一开,小火车自己跑了起来,纸风车跟着飞转起来,孩子们禁不住拍手欢呼。在全校50多个班级的风车比赛中,他们获得了全校唯一的大奖。这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家普遍反映获益匪浅。
三、注重激励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清蒸鳊鱼》一课时,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烹饪方法的基础上,分组操作实践。同时,教师提出:“怎样使你们一组的清蒸鳊鱼在色、香、味、形等四方面胜人一筹?”学生们积极动脑,纷纷出谋划策:有的给鳊鱼背上划出花纹;有的把葱花、姜片围成图案,并加上好看的红辣椒丝;有的在出锅时淋上香喷喷的麻油;也有的给蒸好的鳊鱼浇上番茄酱。由于大家都有创新探索,清蒸鳊鱼制作得各有特色,老师给每个小组都打上了“”。
又如,二年级学生学习《剪贴小鸟》时,有位学生没有按规定要求把材料上印制的“小鸟”剪贴到底版上,而是把材料边角上一群小鸟图样的花边剪贴了上去。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原来的小鸟太大了,贴上去不好看。边角上的小鸟贴上去,才像是天空中飞鸟。”虽然这样的剪贴似乎不合“要求”,但从实际效果看这位学生的想法又合情合理,于是评价时老师给他打了四颗星“”。
班级活动教育目标序列化
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都是强调学生的学习,都是强调学生的纪律教师与安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开展班级活动的很少。很多活动都是在学校的集体活动。并且学校安排的班级活动课班主任老师也没有很好地运用,整个活动显得随意、低效,甚至负效。这样不仅不利于班风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班主任老师自生也没有得到成长。班级活动课程能够很好地弥补班级建设中的诸多不足。
班级活动课程是指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活动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课程类型。它不同于学科课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教师在班级活动课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级活动课程遵循“育人为先、体验为主、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的工作思路。
一、开展班级活动课程遵循的原则
1.活动性原则
班级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不同学科教学,它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
2.全员性原则
班级课程活动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课程活动去。
3.持续性原则
班级课程活动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只不过是根据班级的情况开展的,它是一个序列,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两次班级活动就结束了。
4.自主性原则
班级课程活动,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课程活动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整个课程活动教师只是协助学生,而主要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5.教育性原则
开展班级课程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它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二、班级活动课程设置的前提
班级活动课程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只有了解学生状况才能开展好班级活动课程。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3~16岁。学生开始进入思维发展的初步成熟期,智力基本上趋向定型;意志自觉性强,但容易出现独断性,争强好胜,常坚持错误意见;性格日趋稳定,对社会、现实、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增加;渴望参与丰富的活动,对社会实践活动有新鲜感,希望过集体生活;基本适应初中生活,渴求友谊,群体意识强烈,爱交往,小群体初步形成;对美的追求强烈,并随着身心发展,少数学生可能出现早恋或单相思情结;但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需要悉心引导。对不同信息渠道的社会影响分辨能力弱,法纪观念、是非观念不强,部分学生由于学业受挫,会产生消极情绪。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班级课程。
下面是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的班级课程:
九年级下学期:谱写人生新一页。包括:人生的里程碑(社会各行各业青年英模谱辑录);知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演讲及手抄报展览);路在我们脚下——选择与奋斗(主题班会);人生、理想、纪律(演讲);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辩论赛);一颗红心献给祖国(主题班会);我的复习方法最优秀(学习经验交流);勤能补拙——我的深刻体会(报告会);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毕业后打算);同窗情深共勉励,二十年后再相会(临别赠言、联欢)。
三、开展班级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教育的神圣使命。
2.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将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就带来了学生思想的单一性、功利性与盲目性,扭曲了学生的心灵。
3.理想教育
笔者在60名优秀学生调查中,问及他们的理想追求时,有48名学生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就是随着岁月的潮流盲目的朝前走。仅有3名同学具有执着的理想。其他9名同学虽然有理想,但是付出的非常少。理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4.诚信教育
现在诚信缺乏,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人际关系显得空前的冷漠,作为教育者,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义不容辞。同时现在学生撒谎和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也经常出现,开展“社会公德讲诚信”教育也势在必行。
5.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必须认真执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6.青春期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青春期发展最为显著和突出的阶段,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不论在心理、生理上都出现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如果能够进行适时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7.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作了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心理不够健康,现在农村中学学生留守的比较多。单亲家庭也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要进行的。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正确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
8.劳动教育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样子,我们老师也很苦恼。在安排班级活动课程时,我们就加入了劳动教育。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
9.法制教育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青少年犯罪比例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可谓触目惊心。我们要教育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0.安全教育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开展好班级工作的首要条件。因而需要加强对师生和学校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坚决杜绝重大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意外伤害等重大责任事故。
四、班级活动课程要序列化
班级活动课程序列,就是针对学生在学校各个不同时期及思想上共性和个性特点,并结合常规教育活动而开展的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班级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系统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开展活动,不是零散性的开展活动。所谓序列,一是从纵向看,就是要具体构建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各个年龄阶段的班级活动,并且要使这些班级活动体现出层次性,形成序列;二是从横向看,要使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所开展的班级活动,能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整体育人功能的班级活动体系。
下面就是笔者2009年七年级上学期的班级活动课程:奔向新的旅程——七(6)班新生首次班会;感恩的心——饮水思源之浓浓师恩,点点祝福;追本溯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天生我材必有用;小运动,大团结;和谐——源于心与心的沟通;好风彩进行时——展示个性;好吧进行时——六大吧建设;六环紧相扣——吧主竞选;新岗位、新责任——班级干部选举;感恩的心——饮水思源之亲恩难报;handinhand——同学间的互帮互助;感恩的心——饮水思源之回忆亲恩;勇往直前我做主——六大吧吧主改选;新年钟声别样响;走过2009——回忆一年收获;希望就在前方——期末复习动员指导;为“爱”而行——学期小结。
五、开展班级活动课程的意义
1.丰富了学校课程,改革完善了育人模式
我们国家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而在校本课程中,很少有研究并开发班级活动课程的,这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并且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完善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培养了学生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品质素养
班级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更愿意参加活动课程,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课程,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育人为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3.形成了良好的班风,融洽了师生关系
班级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它基于学生身心特点和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学生能够展现自我,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班级活动课程的要义之一也是促使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在活动中,师生之间走得更近,师生关系也更为密切。
4.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
在班级活动课程中,教师要从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到课程的评价,都要进行细致周密的思考,这样教师就自然地进行班级活动课程的开发。实现了教师有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开发者的转变。
(上接第112页)文字信息元件边放入到相应的信息点。为了修改及调整方便,文字信息元件和背景图像要放在不同的图层上。完成单一内容的Flash视频合成后,将其成.swf文件,文件名要按事先制定的编码规则命名。大量单一内容的Flash视频,组成了人体彩色解剖图谱的Flash视频库。
(二)主界面菜单的制作
主界面菜单采用AdobeFlashCS4Professional提供的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来制作。菜单的设计思想是:将菜单中要显示的选项文字信息放入一个数组,利用duplicateMovieClip()函数,将文字信息从数组中取出并显示到灰色的底板上;利用MovieClip.onRollOver自定义事件处理函数,当鼠标指针滑过影片剪辑区域时显示蓝底白字,以示该选项已被选中;利用MovieClip.onRelease自定义事件处理函数,当鼠标按下并释放按钮影片剪辑时,调用制作好的单一内容的Flash视频到主界面。如果不是末级菜单,则调用下级菜单Flash视频。
(三)人体解剖彩色图谱主界面制作
主界面是实现图谱调用的主窗口,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利用Flash绘图工具制作主窗口界面静态的部分;其次,进行各级菜单集成。虽然各级菜单的数量较多,但可以采用复制的方法来制得。只要替换前面所述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数组中的中文文字信息及调用文件名,就可制成不同内容的菜单。各级菜单组成后,放到主窗口的相应位置,然后通过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调用各级菜单。ActionScript3.0脚本语言的编写与前所述菜单中脚本语言编写类同。主要是利用MovieClip.onrollover、MovieClip.onrollout、MovieClip.onRelease自定义鼠标事件,即鼠标移到主菜单时、移出主菜单时、鼠标左键按下时调用相应的菜单电影夹。最后,将主界面文件成.SWF或.EXE文件,供教学时使用。
三、人体解剖彩色图谱教学软件使用及特点
[1]严正国.正常人体解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郭光文.人体解剖彩色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