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生活过的小伙伴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都市传奇:中餐馆可能备有两份菜单,一份是外国人专用,也是通常他们会拿出来招待本地客的那款。但如果是中国顾客光顾,可能有机会点得到隐藏菜单上的美味。就像网飞拍摄的美食纪录片《不中看的美食》(UglyDelicious)中提到的那样,There’salwaysatopsecretmenu!(永远都会有一款隐藏菜单!)
所以,不少想要探寻隐藏美味的外国友人感叹道:“要获得真正的菜单可真不容易!”(Thereisalotofworktogettherealmenu!)
两款菜单对应的是两种口味,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在国外生活的华人群体则直接与这种融合文化产生了羁绊。他们接受了所在国社会的熏陶,但还是保有炎黄子孙的容貌,记忆里的传统美味缠绕成舌尖上难以散去的乡愁。今天想带大家认识一位父辈在美国开中餐馆的华人朋友凯文,聊一聊美式中餐以及他对寻根的思考。
(提示:视频结尾有彩蛋哦)
凯文一家来自位于广东五邑地区(旧时称为四邑)的台山,是有名的侨乡。上世纪,他的父母迁往美国,在著名旅游景点尼加拉瓜大瀑布附近做起了餐饮生意。在国内的时候,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很多工种帮补家用。之后来到美国,通过跟不同的人请教,拎起烹饪勺,自学起了中餐烹饪,靠着华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异乡一步步打拼。他们家的餐馆提供传统的中国菜,也制作更加符合当地人口味的美式中餐。两种食物凯文都很喜欢,因为他骄傲地说,虽然自己偏爱传统口味,但厨艺精湛的父亲总是能够把美式中餐也做得香气扑鼻。
不同于传统中餐,美式中餐整体偏酸甜,烹饪手法以油炸居多。凯文打趣说,如果在菜单上提供清蒸蔬菜,那一定是全店最不受欢迎的食物!他们家店里比较有代表性的美式中餐有左宗棠鸡(GeneralTsoChicken)、牛肉西兰花(BeefBroccoli)、炸蛋卷(DeepFriedRggRolls),酸辣汤(SpicySourSoup)等等。在美国,几乎每一家中餐馆都会有这几样菜式。对于美国人来讲,这几道菜是他们闭着眼睛都能说出的“中华美食”——虽然中国老百姓未必觉得这些是“下馆子必备”,甚至从未听说过还有这些菜。只吃过美式中餐的美国人来到中国发现找不到左宗棠鸡的话,一定会大失所望。
随着中美之间的交流逐渐深入,在华人群体庞大的美国大城市,更有可能找到跟中国国内餐厅口味一样的传统中餐馆。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满足于美式中餐,想要探寻原汁原味的“舌尖上的中国”。
中餐对于凯文这样一个二代移民来说,是舌尖上的乡愁。人的味蕾是绝佳的记忆体,当熟悉的味道触达舌尖,仿佛也能把人拽进当年的光阴。童年的美好对于凯文来说封存在奶奶煲的皮蛋瘦肉粥里,也在汤米粉和春节的发糕里。凯文从小在美国长大,他说虽然美国声称“开放包容”,但始终无法改变华人面孔在白人社会里少数派的身份,因此年幼的凯文也曾有过被孤立的日子。随着年龄增长,凯文开始与自己的少数派身份和解,主动开启了一场内向探索:“我的家族赋予我的文化标记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疫情前的时候,凯文曾随同家人一起回到台山,探望养育祖辈的那方土地。在启程之前,他对中餐的认知还仅局限于口味相对清淡的粤菜。在那次到访很多广东省外的城市后,他不仅了解了中餐里有的菜品嗜辣,有的菜品嗜酸,还领略到了中国更有厚度,更加立体的风土人情。凯文一直用一种独到的角度来收集信息拼图,一点一点认真拼凑出一个对根文化的完整认知。
“MyCantoneseculturemostlycomesthroughinrelationshiptounderstandingmypast,andunderstandingmyfamily,andunderstandingwhereIcomefromandwhatI’mcarryingwithme.EvenasopenasAmericatriestobe,therearestillculturalunderstandingsthataredifferentbetweentheaverageAmericanandmyownupbringing.Alotofgorwingupformehasbeencomingtotermswiththosedifferences.”
“我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广东文化,主要是因为我想更好地理解我的过去,我的家人,我的根源,以及这种文化留在我身上的印记。尽管美国社会试图想要做到开放包容,但是普通美国人对于类似我这样的华裔的成长经历依然存在着文化理解上的差异。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很多时候必须要学会与这种差异和解。”
虽说台山有着不同于粤语的方言,但粤语是凯文最亲切的乡音。作为非一线城市,凯文家所在的水牛城(Buffalo,NY)不像纽约、旧金山那样拥有数量可观的华人群体,会讲粤语的华人更是寥寥无几,凯文也只是平日里听家人讲个三两句而已。现在的凯文锲而不舍地跟家人朋友练习粤语,即使二姑总是开玩笑说他讲得就像三年级小学生一样,也不会扑灭他的学习劲头。用他的话来说,学习粤语也好,了解中国历史也罢,都是“重新发现自己的旅程”。而他所处的独特第三方视角,也帮助他更立体地了解自己,了解家族故事,了解整个美籍华人社群。
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构建是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我们不断加入各式各样的形容词来尝试回答“我是谁”这一灵魂拷问。可不论到了何方,舌尖上的记忆体总是在提醒人们来时的路,构成自我认知里顽固且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人的迁徙促使食物相逢。来自天南海北,带着不同美食印记的人们聚在一起,让食物相逢,让文化相碰。有趣的是,在外来文化的映射中,我们反而能更加清晰地勾勒出自己的轮廓。这,就是融合(Fusion)的迷人所在。
Theidentityconstructionofeachindividualisadynamicprocess.Aswegrowupandhavemorediverseexperiences,wekeepaddingvariousadjectivestotrytodefinewhoweare,asimplebutcomplexinterrogation.Whereverwego,however,thememoryonthetonguealwaysremindsusofourroots,whichalsoconstructsthemoststubbornpartofouridentity.Peoplemigratesothatdifferentfoodcanmeet.Peoplewithdiversetastesgathertogether,tolettheirfoodmeet,sodoestheirculture.Interestingly,whenwereflectonexoticcultures,wecanclarifyourownculturalimage.That’swhatthecharmoffusionall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