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干、辣条之所以口味诱人在于其厚重油脂组成,而看似健康的即食鸡胸、魔芋丝其实也有大量风味添加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少吃超加工食物其实比减少日常热量摄入更重要。因为饮食热量攀升大多源于超加工食物摄入过量,其通常体现在能量密度高、体积小的食物难以使人产生饱腹感,却会获得极速波动的血糖反应。除此以外,大脑对重口味的上瘾机制也构成难抑制食欲的主因。
相反,即使主打低热的健康食物也可能因为超加工形成健康风险。很难想象即食鸡胸肉的每百克钠含量突破1000毫克,而人体一天对钠的正常需求大约在2000至2500毫克。当钠摄入越多,体内滞留的水分就越多,并将给心血管、肾脏带来额外负担。
更值得注意的是,吃下更多超加工食物意味着摄取必须营养素减少。超加工食物虽然能满足人体宏量营养素摄取,但在微量元素上难以媲美自然食物。而国内之所以出台全新代餐食品标准也是为了规范代餐内的营养素比重,因为代餐就是工业化加工食品的代表。
事实上愈发火热的自然饮食正在健身圈内风靡。而放大到宏观市场,生鲜食品已经历阶段性上扬,包括传统的调味品、休闲零食企业都在向产品自然、健康化上作出革新。
但需要注意的是,相比直接否定加工食物,全面识别食物成分以及背后意义可能是全民大健康教育中亟待完善的。
中国已成为一个超加工食品大国。人工添加剂、调味剂的需求从来不低,因为经历加工后食物能变得颇具风味,而食用过程也格外简便。比如金华火腿、四川火锅代表了中国胃的重口偏好,而火腿肠加泡面又是全民热衷的方便餐。
仅以餐厅厨房内的味精(谷氨酸钠)为例,中国既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2016年全球味精产能75%集中在中国,而从内需来看,目前味精行业需求较近7年前仍处于高位。
当然味精加工只是个例,为了统一区分过度加工的食品,超加工食物一词出现。超加工食品主要是指食品含有的盐、糖、油和脂肪外的工业成分,不限于挤压、模制、氢化和水解等制作方法,还包含添加剂,例如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调味剂等。经历以上步骤后通常难寻新鲜食材踪迹,添加营养素更靠人工。区分这种超加工食物也有通用的NOVA分类系统以区分其加工程度。
“问题不来自食物,也不是营养素,而在于加工过程”,巴西营养研究员CarlosMonteiro提出超加工食物概念就是考虑到了过度摄入后的健康风险。事实上,过度食用超加工食物俨然构成中国人的饮食危机。
2019年4月,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全球首个大规模饮食风险研究,这项横跨30年、涉及195个国家的实验指出,中国人因饮食习惯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癌症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一位,而人均过高的钠盐摄入就是关键因素。
在同一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布2万人的尿钠测定研究结果,中国北方人均每天摄入11.2克钠盐排名第一,山东、江苏、河南等地的钠盐摄入量最高,远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人每天5克的钠盐摄入量。
回到现在,对于超加工失控的忧虑依旧不减。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工业明胶都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添加物,甚至反向使零添加标签食物风靡。
虽然在政策落实下,食品安全问题已得到全面干预,但过度摄入超加工食物俨然是下一个亟待改善的全民健康问题。
除了宏观的市场制约,用户尚未意识到食物加工过程对健康的重要性。比如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成为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是对于低脂饮食的追求。而注射瘦肉精就是一种减少动物脂肪生成、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方法,能避免肉类脂肪含量过高下经济损失风险。
但是动物肉中残留的盐酸克伦特罗对人体副作用明显。2012女排大奖赛期间,时任女排主教练俞觉敏向媒体表示,由于担心误食瘦肉精,中国女排队员一度中断三周的荤食。
限制食物热量为当下的饮食健康正确,但客观来说,少吃超加工食物才是更多中国人需要执行的。至少在常见的肥胖成因上,超加工食物吃太多俨然构成主因。
减少超加工食物摄入其实比单一控制热量更重要。相反,主打低热的健康重口食物其实有健康风险。
部分即食鸡胸肉、低卡魔芋丝其实已属于超加工食物范畴。在电商平台,有即食鸡胸肉的钠含量在每百克500至1000毫克之间,而低卡魔芋丝的每百克钠含量更趋近于1000毫克。虽然这些产品已经最大程度兼顾中国胃与低卡,但仍然构成用户钠摄入超标,需要作出优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正常成年人每日需要摄入2200毫克钠。而当钠摄入越多,体内滞留的水分就越多,并容易使血压升高。当伴随水肿出现时,产生脑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往往会增加。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超加工食物摄入更多意味着营养素缺乏。比如最新代餐的监管标准中就涵盖了营养素全面性。
8月21日,浙江省保健品化妆品行业协会发布了《体重控制人群代餐减重干预技术规范》《体重控制人群用营养代餐食品》两项团体标准。在官方看来,代餐产品可以限制能量、脂肪,但不是越低越好。如何保证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摄入充足可能是更多代餐产品在产品技术层面需要面对的。
中国已成为超加工食品消费大国,市场调研公司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的包装加工食品市场将全面超过美国。而正由于超加工食品的已知风险,提倡杜绝食品加工的呼声不算小。
在2020年,《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曾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稿中提出,对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不能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不含有或者未使用。作出这一决策的目的在于使大众回归对食品加工的正确认知。
“‘零添加’容易误导公众,让公众觉得添加剂就是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军飞指出。无添加的标语可能会对公众传递负面信息,即添加剂只有负面效应。其实从保鲜防腐到着色增味,食品添加剂扮演重要角色。比如牛奶即使热杀菌措施完备,但仍需要经过食品添加剂对包材表面进行杀菌。
因此与其杜绝食品加工,不如提升食品营养价值,降低负面作用。老牌食品企业上好佳此前遭遇上市搁浅,其在中国的收入从2016年至2018年减少了2.2%。上好佳总结原因为消费偏好转向更健康、更营养及更高价值的产品。而其目前的产品线中,主要产品如虾片、芝士条都是膨化食品。
而更多轻加工食品正在当下收获利好。人工甜味剂从诞生以来饱受争议,而更多的代糖产品迎来一场进化,逐渐远离工业合成,开始提取自自然植物。
比如甜菊糖被认为是有更多前景的代糖品类,其来自于甜叶菊植物的叶子,较接近砂糖甜味。除此以外,也有小麦、玉米淀粉等进行发酵后制成的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
除此以外,自然饮食风潮也绝不仅限于健身圈,生鲜消费的增长或许有一定说服力。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生鲜市场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1.12万亿元,2012年至2017年国内生鲜消费市场增速稳定在6%以上,年复合增速6.4%。
当然,相比在食物本身作出革新,向大众全面普及食物成分以及背后意义可能是这个大健康趋势下颇具意义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