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确切发病原因和机理,同其它肿瘤一样,仍然不完全清楚。
慢性大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的肠癌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形成息肉,进一步发展为肠癌;克隆氏(Crohn)病时,有结肠、直肠受累者可引起癌变。
据一般资料统计,有结肠息肉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患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
近几年来,有报告结肠癌阳性家族者,其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参与结肠癌的发病。
一、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2)扁平隆起型:粘膜略厚,近乎正常,表面不突起,或轻微隆起,似硬币样。
结肠癌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常被患者忽视,也易漏诊。故对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现时应提高警惕,考虑有无结肠癌的可能:
①近期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排便不畅)、持续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
②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
③粪便变稀,或带有血液和粘液;
④腹部可扪及肿块;
⑤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或体重减轻等。
3、x线检查
对结肠癌的大规模人群防治普查尚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案,唯有遇见上述结肠癌可疑征象时,及时选用合适的检查方法,早期作出诊断,特别是遇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务必进一步追究其原因。
(1)尽量根治;
右半结肠癌切除术
左半结肠癌切除术
(4)乙状结肠癌肿的根治切除根据癌肿的具体部位,除切除乙状结肠外,或做降结肠切除或部分直肠切除。作结肠结肠或结肠直肠吻合。
乙状结肠癌切除术
(1)开腹后探查肿瘤时宜轻,勿挤压。
(2)切除时首先阻断肿瘤系膜根部血管,防止挤压血行转移。并由系膜根向肠管游离。
(4)与周围组织粘连时能切除时尽量一并切除。
(1)术前准备不充分。国内文献报道急诊情况下结肠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4、1%。
为了预防吻合口漏的发生,应做到以下三点:
(1)严格掌握结直肠一期手术的指征,特别是急性肠梗阻的病例;
结肠癌约半数患者在术后出现转移和复发,除部分早期患者外,晚期和手术切除后的患者均需接受化疗。化疗在结肠癌综合治疗中是除外科治疗后又一重要治疗措施。
LV:200mg/m2,第一天至第五天;
5-FU:500mg/m2,第一天至第五天;
(2)FOLFOX4方案是治疗晚期结肠癌最为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同时是Ⅲ期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最好选择。
(一)结肠癌的放疗方案
2.对症性放疗:以减轻症状为目的。适用于止痛、止血、减少分泌物、缩小肿瘤、控制肿瘤等姑息性治疗。
3.放疗、手术综合治疗,有计划的综合应用手术与放疗两种治疗手段。
(二)结肠癌放疗的方式
术前放疗应严格掌握剂量,以中等剂量(3500~4500cGY)为宜,既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又能提高手术疗效。
2.术后放疗:术后放疗具有下列优点:①根据手术发现,在切除原发肿瘤后,对可能残留肿瘤的部位进行标记、定位,从而使照射部位可能更精确,照射具有选择性,效果更佳。②原发肿瘤切除后,肿瘤负荷显著减少,有利于提高残留癌对放射线的效应。
3.术中放疗:术中对疑有残留癌处和不能彻底切除处,用β线进行一次大剂量照射。
1.严重消瘦、贫血者。
4.局部已不能忍受再次放疗者。
(四)放疗的并发症
1.术前放疗患者的会阴部切口愈合稍延缓。
(五)放疗的辅助治疗
结肠癌术后较好,根治术后至少活5年以上可达50%以上,若为早期病人可达到80%以上,而晚期只有30%左右。
油烟致癌“煮”菜最安全
为预防癌症,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建议,在烹饪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厨房通风,尽可能避免煎、炒、炸等使用高温食用油的烹饪方式,多用蒸、煮等方式。
研究人员对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三国的传统烹饪方法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马来西亚厨师喜欢炸,这需要把大量油加热到很高温度,因此释放出的有害物质比只用少量油炒菜的中国菜更多.而印度菜大多靠炖和煮,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就比中国菜和马来西亚菜少得多。
研究人员警告说,经常在烹饪过程中接触油烟将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在亚洲三国菜系的比较中,重视“炒”的中国菜比喜欢“炸”的马来西亚菜在烹饪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物质更少,而以“煮”为主的印度菜则最为安全。
'结肠癌'术后大出血
结肠癌手术后容易复发,为了防止复发,西医一般要放疗化疗,由于放疗化疗没有辨别能力,所以需要重复放化疗,多次放化疗以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容易转移,建议在西医治疗的时候,及时采取中医手段,针对患者体质,采取免疫治疗,和西医营养支持治疗。
结肠癌放疗后的食谱
近年各地资料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各趋势。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恶变发病率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可见到大肠恶变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基本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从流行病学的观点看,结肠恶变的发病和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
慢性大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的肠恶变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常可形成息肉,进一步发展为肠恶变;克隆氏(Crohn)病时,有结肠、直肠受累者可引起恶变变。血吸虫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结肠恶变发病率与死亡率有明显区别,过去认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因肠壁血吸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导致大肠粘膜慢性溃疡,炎性息肉等,进而引起恶变变。这个观点一直在争论,据浙江省嘉善县血吸虫病日渐控制,新发病例明显减少,晚期病人趋于消失,而结肠恶变的发病率仍很高。
据一般资料统计有结肠息肉的患者,结肠恶变发病率是无结肠息肉患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恶变变的发生率更高。近几年来,有报告结肠恶变阳性家族者,其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参与结肠恶变的发病。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作息,防止精神过度紧张,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