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墙头镇下沙村,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冬鱼宴,延续了160多年历史的非遗民俗活动——“放冬塘”生动再现。传统喜庆的渔家习俗吸引数千名游客进村观光,小渔村沉浸在“忙时有序,闲时有趣”的渔家氛围中。
这次活动还吸引了20位来自宝岛台湾的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台胞萧建智兴奋地说:“人家说秋收冬藏,没想到冬天还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渔获。”
下沙村,位于墙头镇的最西北角,群山环绕加上村头的大片滩涂,是象山县域滩涂资源最丰富的村庄之一。“下沙囡,抲沙蟹,一脚踏去一茶盏。”这是墙头镇下沙村歌中对“赶小海”的生动描绘。
“下沙村的小海鲜特别抢手,一拿到街上就能卖掉,是村民的经济源泉,在过去贫困时期才能供小孩背得起书包、上得起学。”村里的“赶小海”文化挖掘人何财余说道。
近年来,墙头镇和下沙村共同营销“赶小海、围冬塘”等特色地域文化活动,这些特色活动渐渐成为村庄文化的“流量密码”。
如今,村委会通向滩涂的一条小道,被装点一新,用蓝色为底色,两边绿化加以点缀,串连起村民赶海“上班路”的最美风景线。艺术赋能下沙,目前,一个赶海“小囡”IP形象,一条环游村落的空间动线,以及整个乡村产业的未来规划已逐步清晰。
何红亮是土生土长的下沙村人,有着丰富文旅空间设计才华和经历的他,在为村庄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提出了续写渔村故事的概念。曾经的村庄巷弄,在艺术赋能之下变成了“一步一景,一家一画”的渔俗里弄环村线,将原有渔村记忆保留,加以创新改造,以更加新潮的面貌呈现。
何红亮向记者介绍:“村庄记忆是核心内容,改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根据存量空间去进行差异化的打造,搭建一个能让人停留下来并且能够互动的精神空间。”
祖辈的耕海牧渔印记在小渔村完整保留了下来,体现在巷弄里的随处可见的农民画、原本的空间动线,也以村委会、文化礼堂、村口公园这些乡村文化“地标”串点连线,形成留下来逛一天的乡村步行线,游客在行走中就能感受渔乡故事。
而随着村内村外环境的双提升,不仅有村民在村里开起了民宿,在家门口买风景赚钱,原先赶小海、围冬塘的谋生手段,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延续多年举办的冬鱼宴,向外展现古老传统的渔家文化,吸引更多人走进渔村。艺术赋能串起老渔村的新故事,留古续新。传承性的改造,让一曲冬塘渔歌渊远留长。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上山、下海、进村,打造IP可以让村庄文化得到延伸,能够让很多载体串联起来,让文创开发甚至游乐互动有抓手。”何红亮对村庄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记者励争臻)
记者手记
村庄发展,需要人的汇聚。人们回到村里,才会带动村的发展。在采访中最打动记者的,是设计师何红亮对于乡村精神空间的打造。“小囡”这个IP形象除了萌趣可爱之外,她代表的是老一辈依靠赶小海供着背起书包走出渔村的一代人,如今在各个领域发光发亮的一代人。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小囡”,可以回来反馈家乡,可以更多地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