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地处象山港和西沪港的交汇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天然的渔业养殖基地。”走进浙江象山高避岙乡的高泥村,讲解员这样告诉记者。江南冬季,凉风细雨,鱼鳞般的波光泛起海面,时而有鱼跳出,远处的黛山越来越近,记者乘坐渔排前往浙江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探寻小渔村渔旅融合的致富密码。
根据“以种适地”“以地适种”理念,高泥村主动走出去、引进来,1997年引进了一家公司——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2000年开始培育岱衢族大黄鱼,2002年第一批鱼苗在高泥村投放,结束了大黄鱼冬季去福建过冬的历史。
有了鱼种,如何提高养殖效率呢?高泥人又盯上了养殖网箱。他们对黄鱼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养殖空间削减了20%,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网箱利润从200元/平方米提高至600元/平方米。
眼见黄鱼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怎样更好地打开销路、卖出好价钱成为高泥人面临的又一困境?“海韵水产合作社”就应运而生了,由政府、企业和养殖户三方共同参与,规范行业标准,推行订单生产、统一销售,从而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议价能力。此时,单一的养鱼、卖鱼已经不能满足积极进取的高泥人,在发展壮大黄鱼产业的同时,高泥开始探索从“卖特产”向“卖体验”转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高泥村的产业的兴旺也助力村庄的共富,更多群众共享了发展成果。目前,高泥村大黄鱼养殖面积约3000亩,年产值1.4亿元,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0万元。村里有钱了,可以更好服务村民了,为方便村里的老人居家养老,让村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百姓,高泥筹集资金200万建成了村集中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可以在这里吃饭、理发、体检、娱乐,颇受村里老人的喜爱。“5元钱可以吃一日三餐,我们都愿意来这里吃饭,省钱又方便,不耽误孩子的工作。”鲍阿婆这样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