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卫泾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卫泾(1159—1226)南宋大臣。字清叔,号后乐居士、西园居士,嘉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徙居平江昆山(今属江苏),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状元。与朱熹友善。宁宗开禧初,累迁御史中丞,三年,参与谋诛韩侘胄,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为丞相史弥远忌,罢知潭州,有《后乐集》。
简介
卫泾,字清叔,原籍萧塘,后迁江苏昆山。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状元,历任镇东军佥判、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曾奏请诛奸臣韩侂胄,罢右丞相陈自强。后任潭州知州时与朱熹交好。韩胄死后,卫奏请召还朱熹,但朱已死,又移檄刊刻朱熹诸经及四书注。卫著有《后乐集》50卷。清代学者沈德潜称誉“其人之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泾有如金石之坚贞者,而《宋史》不为立传,可怪也。”
生平
卫泾少有大志,力学不辍。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状元,授承事郎,添差镇东军鉴判。按惯例,状元初任官职,必去拜谢当朝宰相。卫泾却没有去拜见王淮,遂不得升迁。
淳熙十四年(1187),授为秘书省正字。
光宗即位(1190),卫泾借自然灾异之事上疏朝廷,极言奸佞误国,被贬为淮东、浙东二路提举。
庆元初(1195),召为尚书右选郎官,以起居舍人官职代理工部尚书。不久,出使金国,回来后,奏言金国虽有危亡之兆,而我无自治之策,当发愤自强。授直焕章阁,沿海置制使,因被人弹劾罢官。回乡后,辟修西花园,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意,命其堂为“后乐”,自号“后乐居士”,集所做诗文为《后乐集》。
开禧元年(1205)年,得旨入朝,授中书舍人兼职学士院。三年,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封昆山开国伯,进参知政事。请诛韩侂胄后,被奸臣史弥远贬出朝廷。九年,起知扬州,拜资政殿学士后致仕。皇上因卫泾三世同居,书“友顺”二字赐之。
宝庆二年(1226),病逝于家,赠太师,封奏国公,谥文节。
【人物名字:卫泾】
【拼音:WEIJING】
【字号:字清叔,号后乐居士、西园居士】
【所属朝代:宋辽金】
【生卒年代:1159—1226】
【籍贯:嘉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徙居平江昆山(今属江苏)】
【人物简介:南宋大臣。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第一,状元。与朱熹友善。宁宗开禧初,累迁御史中丞,三年,参与谋诛韩侘胄,除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后为丞相史弥远忌,罢知潭州,有《后乐集》。卫泾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人物生平随父征战赵葵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三日(9月4日),他刚出生时,有人梦见南岳神降临在赵葵家中。赵葵的曾祖为绰号“铁面御史”的北宋名臣赵,赵致仕后移家衡山城前(今衡山县岭坡乡)。赵葵祖父赵棠问学于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是“胡门七子”之一。其父赵方是南宋理学大师张虻牡茏樱后投笔从戎,成为抗金名将。
赵方在襄阳任京湖制置使时,赵葵随父置身军旅,负责襄阳饮食。与兄长赵范都有志于事业和功绩,赵方由此器重他,聘请郑清之、全子才作为他的老师。又派他跟随李燔学习有用的学问。赵葵每次听到军事警报,都与诸将一齐出阵,遇到敌人就深入敌军、死战到底,诸将惟恐制置使之子有闪失,全力冒死相救,因此多次获胜。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金国将领将术虎高琪、乌古论庆寿进犯襄阳,围困枣阳。当时已经许久未用兵,金兵突然来进犯,人们因此感到震慑恐惧。赵方率二子赵范、赵葵前往迎战,击破金兵。
嘉定十三年(1220年),赵方派赵葵和都统扈再兴进攻金人的必守之处高头,金兵派劲卒坚拒迎战,赵葵率领先锋部队奋勇出击,扈再兴随后进击,歼灭金兵。第二天,赵葵进驻邓州,金兵在a河沿岸设障拒敌。赵葵指挥宋兵前进攻击金兵,杨义等将领相继到来,金兵也倾巢出动迎战宋兵,被宋兵打得大败,被杀、俘虏与投降的差不多有二万人,俘获万户以下的官吏十多人,夺得马八百匹,追逐金兵向北直到城下才返回。
大败李全嘉定十五年(1222年),赵葵升任直秘阁,任庐州通判(今安徽省合肥市),进升为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
嘉定十七年(1224年),保宁军节度使李全进攻青州,淮东制置使许国邀请赵葵议论兵事。赵葵到后说:“您想消灭贼寇,而已落入贼寇的陷阱中,后悔已来不及,唯有在前方重点设防,还可以制服贼寇。”许国说:“士兵不能集中,集中的兵不精练,怎么办?”赵葵答道:“我请求前往视察淮南两路的士兵,选拔其中的精锐,您留下三万精兵在军帐前听从调遣,贼寇就不敢贸然行动了。”许国说:“不如***淮兵来接受检阅,由您监督管理,这样既足以显示兵多,又可选择精锐。”赵葵道:“有兵的州府,一定是军事要地,守将难道能够不留一兵一卒来服从制置使的命令吗?一定要向朝廷力争,分留一部分军队自卫。一旦得到朝廷的允许,定是隐匿他们强壮的士兵,派遣年老体弱的士兵来充数。本来是想选择精锐之师,恰好得到愚钝之兵;本来是想显示其兵众力强,恰好给人以兵少力弱的感觉,反而示敌方以可乘之机。”许国不听,最后大败。
宝庆元年(1225年),赵范任扬州知州,上奏请求调赵葵以强勇、雄健的边军五千人屯驻宝应,以防备贼寇。赵葵在庐州时,多次用私财与诸将一同球射,因与制置使曾式中不合而离任。有人说他擅离职守,于是归家闲居。
宝庆三年(1227年),被起用担任将作监丞。
绍定元年(1228年),出任滁州知州。
绍定二年(1229年),李全打算到浙西筹集粮草,实际上是想窥测临安周围。最初,李全献俘时,朝廷授他节钺,赵葵预计他一定会叛乱,于是向丞相史弥远上书说:“此贼如果只是希望得到一些粮粟,尚且不适宜让他轻易地到内地来,况且他包藏祸心,不仅仅是为了筹集粮食。如果不狠狠地抑制他们刚刚萌生的邪念,那么他们从此就会肆无忌惮,好比引狼入室,恐怕京畿之内有不好说而又说不完的忧虑。”到滁州后,因为其辖地正是贼寇进入内地的要道,又与金人的边境相对峙,实为两淮地区的门户,于是,修筑城墙,疏浚护城壕,训练军队,从无空暇。命秦喜扼守青平,赵必胜驻守万山,以壮大形势。赵葵的母亲患病,赵葵请假探视未被批准,于是,割股肉杂入药中寄送给母亲。母亲去世后,赵葵请辞未被允许,不得已,办完丧事后又到职。
赵葵又向朝廷上书说:“臣父子兄弟,世代蒙受国恩,每次见到外族夷狄、盗贼侵犯侮辱国家,没有不为忠诚、愤恨所激励。现在大逆不道、藐视朝廷,辜负皇上、丞相袒护的恩德,没有谁比得上李全。前次的叛逆行为不昭彰显著,还可说得过去,现在已经破坏城邑,肆无忌惮,假如朝廷进一步容忍、隐匿,那么,将怎样来治理国家呢?希望朝廷立即果断决定,指斥李全他们为贼,立刻任命将帅,派遣军队,水陆两路并进围剿,诛戮这些逆贼,以此安定国家,保护百姓。赵葵虽然没有才学,但愿意为朝廷献身;如果不这样,请求将赵葵早日处理责罚,以安定边防,以便于治理国家。”
史弥远还是不想兴师讨伐,参知政事郑清之同意讨伐。便升任赵葵任宝章阁、淮东提点刑狱兼滁州知州。赵范立刻约定赵葵,赵葵率领雄胜、宁淮、武定、强勇步、骑兵一万四千人,命令王鉴、扈斌、胡显等将官率领,以赵葵兼任参议官。
不久,李全攻打扬州东门,赵葵亲自出阵迎战。贼将张友向城门呼喊要求赵葵出见,到赵葵出来,李全在城壕对面站立互问劳苦。赵葵左右的人都想射杀李全,赵葵制止了他们,质问李全前来是为了什么?李全说:“朝廷动不动就猜疑我,现在又断绝了我们的粮饷供应,我并不是想背叛朝廷,只是索取钱财粮饷罢了。”赵葵说:“朝廷资助你钱财粮饷,宠幸你予以官职,也算不薄待你了。把你当作忠臣孝子款待,而你们反而反戈一击、攻陷城邑,朝廷哪里还能不断绝你们的钱粮。你们自己说不是叛乱,是欺骗人呢?还是欺骗天呢?”深切责备的话很多,李全无法回答,张弓抽剪射向赵葵。此后,赵葵多次击败李全。
绍定四年(1231年)正月,赵葵击杀李全,进升福州观察使、左骁卫上将军,赵葵坚决辞谢不接受。八月,诏命封他枢密院禀议,任宝章阁待制、枢密副都承旨,依照旧职仍起用,不久,进升兵部侍郎。
绍定六年(1233年)十一月,诏令赵葵担任淮东制置使兼扬州知州,他入朝应对时,理宗说:“你们父子兄弟,为国效力很多,你在军队阵营中又能身先士卒,有献身报效国家的愿望,这尤其是儒士臣僚们难以办到的,我特别地嘉奖勉励你。”赵葵叩头感谢说:“臣缺乏才智,对于忠孝的意义,曾经接受君子的教诲,世代承受国家的恩典,应当捐躯报效皇上。”
端平入洛主词条:端平入洛
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议论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赵葵上疏请求出战,于是命他权任兵部尚书,京西、河北路制置使,应天府知府、南京留守、兼任淮东制置使。当时正值酷暑行军,汴河堤坝溃决,洪水泛滥成灾,军粮运送跟不上,所恢复的州郡城邑,都是空城,没有军队和粮饷作为依靠。不久,北方的军队南下,渡过黄河,打开水闸,兵大多淹死,以致溃败而回。赵范因“入洛之师败绩”,上表弹劾赵葵,理宗将赵葵与全子才各降一级,任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移治所至泗州。九月,理宗命赵葵措置河南、京东的营田及边备。
撑拓淮江嘉熙元年(1237年),赵葵以宝章阁学士衔任扬州知州,依旧为制置使。
嘉熙二年(1238年),因接应、援助安丰之捷,上奏拜命为刑部尚书,进升端明殿学士,特别给予他按执政的恩例,又兼任本路屯田使。赵葵前后留任扬州八年,开垦土地,整治军事,边备日益加强。
淳v二年(1242年),进升大学士,任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改知福州。
淳v三年(1243年),赵葵安葬他的母亲,请求追服母丧之制,未被批准。赵葵多次上疏坚请,理宗于是任命他提举洞霄宫,没有接受。
淳v七年(1247年),特授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察巡视江南、淮南、京西、湖北各路的军政事务,封为长沙郡公。不久,担任建康府知府、行宫留守、江东安抚使。
辞相出外淳v九年(1249年)闰二月,特授光禄大夫、右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朝官以“宰相须用读书人”为由加以反对,赵葵也四次上表坚持辞职。次年三月,理宗以赵葵坚辞相位,允其所请,特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奉朝请。不久,担任潭州通判、荆湖南路安抚使,加特进。
宝v二年(1254年),任广西路宣抚使。
宝v三年(1255年),改任镇守荆湖北路,城治设于荆门及郢州。改授荆湖南路安抚使、潭州通判,再次辞职不就,仍然担任醴泉观使之职。
宝v五年(1257年),进升少保、宁远军节度使,进封魏国公,醴泉观使兼侍读。四次辞职不就,被免职。
卫国之志开庆元年(1259年),任庆元府通判、沿海制置使,不久,授命江南西路、江南东路宣抚使,设置机构于建康府,负责隆兴府、饶州、江州、徽州两地界的防务调遣,当时暂且兼任建康府通判、行宫留守,不久授命担任江东、江西宣抚使,节制调遣饶州、信州、袁州、临江、抚州、吉州、隆兴的官军民兵。访问百姓的疾病痛苦,发布政令,升降官员,都允许他根据是否方便合适行事。
景定元年(1260年),授命担任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不久,回家休养。
咸淳元年(1265年),加少傅衔。
将星陨落咸淳二年(1266年),赵葵请求致仕,朝廷允准,特授其为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十一月二十七日(12月24日),赵葵坐船停靠小孤山(今江西彭泽县北),于舟中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当晚,五洲星陨落如同箕状。度宗闻讯后,追赠其为太傅,谥号“忠靖”。
在明代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赵葵位列其中。
艺术造诣文学赵葵工诗文,著有《行营杂录》、《信庵诗稿》,其文言简而意赅,其诗发旷怀雅量于翰墨。诗集已佚,《全宋诗》卷3023据《后村千家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全宋词》亦辑录有其诗词;《全宋文》卷7472收有其文。
绘画赵葵工书画,尤善画墨梅,其几务余暇,为梅***,苍枝老干,杈芽突兀。繁葩疏荫,幽妍芳洁,华光(仲仁)、补之无复过。有墨梅石刻,在吴中虎丘寺。传世作品有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诗意图(即《杜甫诗意图》)。
赵葵绘画才分虽高,单就《竹溪消夏图》技艺水准而言,已不亚于专业画家。但因其艺术生涯起步较迟,大抵晚年或罢官或请辞间隙才得以寄情笔墨,旋即又因受制于时局、朝政而于再度起复。他的绘画也再度荒废,无法为后世留下大量像《竹溪消夏图》那样用心的精湛之作。而当他重拾画笔显然又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而难以为继了。故赵葵之于南宋画坛,正仿佛暮年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归心似箭,却逆水行舟,身先死于长江江心小孤山一样,始终未能融汇、鼎足于南宋画坛的滚滚主流而成为中流砥柱。
人物评价赵昀:①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②赵葵视师于外,今已期年,忠力具宣,威声卓著,既成却敌之效,复宏预备之规。③卿出提督钺,久懋忠劳。④朕以卿宣力之勤,延登右揆。
俞德邻:丞相赵忠靖葵,少负经济之才,耻事科举,以战多致宰辅。
王奕:老臣将略服先零,撑拓淮江五十年。不把壑舟移半夜,未应杞国坠中天。父奢既不惭诸葛,子括胡为愧仲连。节义功名父兄在,摩挲丰碣重潸然。
脱脱:赵方豫计二子后当若何,而葵、范所立,皆如所言,所谓知子莫若父也。然宋自端平以来,捍御淮、蜀两边者,非葵材馆之士,即其偏裨之将。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及其筋力既老,而卫国之志不衰,亦曰壮哉!
黄道周:方子赵葵,大有将略。横冲金兵,夺还所掠。檄讨李全,驻扬城郭。隔河语全,圣恩不薄。资汝钱粮,宠汝官爵。汝何不忠?反戈为恶?欺人欺天,祸皆自作!全无以言,弯弓而却。既而谍知,平山强乐。因易败旗,鼓精前搏。全初轻之,既战方觉。急欲遁逃,四围难脱。陷入淖中,刀枪横槊。碎分其疲葵功谁若。帝喜儒臣,不负所学。
冯梦龙:赵葵,字南仲,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辄深入死战。诸将唯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
全祖望:先生有英武之才,累立大勋,朝廷倚之为重者二十年。
爱新觉罗·弘历:使非赵范、赵葵力主进攻,淮乱其何能已乎?
徐景熹:史称葵自端平以来,朝廷倚之如长城之势,及其筋力既老,卫国之志不衰。
蔡东藩:①非郑清之之决讨于内,二赵之力制于外,几何不糜烂江淮也。②收复三京之议,廷臣多以为未可,言之固当。但吾以为三京非不可复,所误者将相之非人耳。赵范、赵葵,虽尚具将才,而恢复之责,不足以当之。
轶事典故机警平乱赵葵之父赵方在宋宁宗时任荆湖制置使,有一次朝廷犒赏军士,赏赐太少,引起军士不满,当时赵葵才十二、三岁,察觉军士不满的情绪,突然大声叫道:“这是朝廷的赏赐,本制置司(赵方)另有奖赏。”赵葵的一句话立刻稳定人心,化解了将士的不满,人们都佩服他的机警灵敏。
诗文趣事赵葵曾在水亭避暑,作诗说:“水亭四面朱栏绕,簇簇游鱼戏萍藻。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水煎彻蓬莱岛。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枝红玛瑙。”诗还没作成,赵葵就睡着了。他的侍女续写道:“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尚在红尘道。”
赵葵同知枢密院时,一次上朝结束后回到家中,却没见到众妾室。赵葵前往寻找,原来是群聚一起在摘青梅。其中一位妾擅长赋诗,赵葵让她作诗一首,其中说道:“柝声默报早朝回,满院春风绣户开。怪得无人理丝竹,绿阴深处摘青梅。”
圈豢四虎赵葵在溧阳的私宅中,曾经做了一个圈,养了四只老虎。一天,家中火药库烘焙火药时着火,所有炮迅速爆炸,致使地面震动、房屋倒塌,四只老虎全都毙命。
难免众讥赵葵年轻时便有经邦济国的才能,耻于通过科举入仕。他因战功卓著而被任命为右相时,给事中徐清臾驳还诏命,说宰相不是用来赏功的官职,并援引“宰相应当要用读书人”的话作为借口。赵葵因而极力请求辞官回乡。等到获准辞官后,在谢表中说:“虽然霍光不学无术,本来就难免被众人讥讽;但是皋陶所读的是什么书,敢用这来自我辩解。”“皋、夔、稷、契所读的是什么书”这句话,是赵葵的曾祖赵在回答王安石时说的话。
赵葵辞官后,曾在墙壁上作《南乡子》道:“束发领西藩,百万雄兵掌握间。召到庙堂无一事,遭弹!昨日公卿今日闲,拂晓出长安。莫待西风割面寒。羞见钱塘江上柳,何颜。瘦仆牵驴过远山。”
赵葵回乡在地方任职时,以诚相待、爱护百姓。一天得闲时经过岳麓精舍,舍长刘某年纪比赵葵稍大一些,在准备落座时,揖礼道:“请相公(对宰相尊称)主持宴会!”赵葵摇手说道:“这里说什么相公?”最后回到宾位,取酒尽欢后离开。
民间传说在南岳衡山的民间传说中,赵葵是南岳圣帝身边的护法神忠靖王转世,因此殁后配享南岳庙。
识人之明南宋名将吕文德出身平民,但身材魁梧、勇猛强悍,他曾在安丰城中卖柴,赵葵时任淮东制置使,在路旁见到他丢下的鞋子“长尺有咫”,感到非常惊讶,便派人到他家寻访,正值吕文德出猎,到日暮后他背着打好的鹿回家,留下使者过夜,次日与使者一同去见赵葵,赵葵便将他留在麾下。此后数十年间,吕文德屡建边功,位至显宦。
余d幼时家贫,在白鹿洞书院和太学上舍读书,因与茶馆老人发生口角,不慎失手推茶翁致死,脱身出逃襄淮,向赵葵献上长短句一首,投入其幕下。赵葵赞其心怀壮志,便把他收留在军中任事。后来,余d官至四川安抚制置使,成为南宋四川的抗蒙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