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塌房,爱豆翻车,这些年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但如果塌房的是承载着文化传承重任的教材,翻车的是本该纯净的孩童世界,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毒教材”这个词,近两年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如同幽灵般盘踞在家长心头,挥之不去,而就在最近,“毒教材”再次席卷而来。
“毒教材”事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毒教材”
就在11月27日,有网友发视频吐槽,称一本叫《一读就懂的图画小百科之世界各地的孩子》的儿童绘本,画风十分特别,怀疑它暗藏信息,试图对孩子进行某种引导。
这本书中,外国小孩形象通常都是大眼睛、圆脸,挺可爱的,可中国的孩子却被画成小眼睛,或者眯眯眼,看起来有点愣,还有点怪异和忧郁。
“眯眯眼”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眯眯眼”、“黄皮肤”是挥之不去的标签,这无疑是带有歧视色彩的。
如今,这种充满偏见的审美被悄悄植入儿童读物,其用心何其险恶!
试想一下,孩子们从小就将“眯眯眼”与中国儿童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会扭曲他们对自身形象的认知,更会加深他们对其他族裔的刻板印象,形成一种潜在的文化歧视。
至于筷子插米饭这个细节,更让人难以接受,在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筷子竖插在饭中是祭奠逝者的仪式。
其他国家的儿童通过这本绘本了解中国文化,难免将筷子竖插的画面当作中国人的日常习惯,这将对中国文化造成严重的误读和曲解,其后果不堪设想。
将这些细节联系起来看,这本争议绘本并非单纯的审美偏差,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渗透,某些势力试图以“文化差异”为幌子,将带有歧视和误导的信息植入儿童读物,其目的昭然若揭。
看到这些绘本插图,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读物无疑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把中国小孩画成眯眯眼,不只不雅观,还可能让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固化;至于筷子竖着放,这小细节可能让孩子误以为这样无所谓,从而养成不尊重传统文化的坏习惯。
然而,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认为家长对“眯眯眼”和筷子竖插的反应太大了,这可能只是作者的个人审美不同,或是文化理解上的小误会,不必太当回事。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审美和风俗习惯都该得到理解和接纳,但这种说法所谓的“洗白”,显然不能消除大家的疑问。
2022年的教材风波,图里那些不合适的内容,像是性暗示、暴力画面,还有对历史的错误解读,都明显暴露出教材审查的不严和有些制作者观念上的问题。
如今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更增添了人们的担忧,这不仅仅是审美问题,更关乎文化安全和价值观塑造。
法治V现场2024年12月2日“家长吐槽绘本画风诡异,线条眼,竖插筷子”
“毒教材”的源头
“毒教材”事件频发,并非偶然,教材审核机制的缺失或形同虚设,是问题教材流入市场的重要原因,教材出版流程中,审核本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然而,由于审核标准不够明确、审核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一些夹带私货的教材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剔除,最终流入市场,毒害青少年的心灵。
除此之外,部分创作者的价值观偏差,也是“毒教材”产生的重要原因,一些创作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或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个人偏见和误解融入到作品中。
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歪曲历史、丑化国人形象,其用心险恶,令人发指。
还有利益链条的存在,使得一些出版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了对教材质量的要求,甚至与一些不合格的插画师合作。
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国家的文化教育安全。
以这本争议绘本为例,其出版方是享誉全国的少年儿童出版社,这家老牌出版社,有着70多年的历史,出版过无数经典少儿读物,在全国读者中有着极高的口碑。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备受信赖的出版社,竟然也出现了“毒教材”,着实令人震惊和痛心。
一本教材的出版,要经过选题、组稿、撰写、审读、修改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把控,教材这样的重点出版物,审核更是要经过重重关卡。
“眯眯眼”、筷子插米饭这样明显的错误,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材中的?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出版社内部是否存在审核流程的缺失,或者更糟糕的是,是否存在故意为之的可能?
以往出现的“毒教材”
之前的“毒教材”事件,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在那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穿着超短裙的红军战士,看到了被美化的侵华日军,看到了被歪曲的历史真相。
这些事件,无一例外地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歪曲,对价值观进行了误导,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恶意攻击。
教材中出现的“美化侵华日军”的内容,将侵略者描绘成仁慈无害的形象,而将抗日英雄塑造成十恶不赦的罪人。
这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做法,严重歪曲了历史真相,是对民族感情的亵渎。
而教材中出现的“眯眯眼”的中国儿童形象,不仅丑化了国人形象,更是在迎合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矮化,也是对民族自信心的打击。
这些事件的发生,表明文化渗透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步,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坚决抵制这种不良文化的入侵。
这些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文化渗透并非虚无缥缈的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威胁,那些潜藏在教材中的有害信息,如同慢性毒药,正在侵蚀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结语
“毒教材”事件频发,再次提醒我们,文化安全关乎国家未来,不容忽视,那些试图通过文化渗透来影响中国下一代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行为,必须坚决抵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自信。
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保护孩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