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说出来大家别失望,各种肉汤、鸡汤、鱼汤……这些催奶汤,催奶汤真正的「作用」只有一个:
长胖!
和截图里这位妈妈一样,很多妈妈在哺乳期间为了变成大奶牛,都吃过催奶汤的苦头。
每天5顿大油汤,一顿不能少,不喝老人就翻脸。
汤都喝了,奶一点没多,肉倒是多了不少。
我喝了一个礼拜实在不行,偷偷全给老公,他现在闻到也想吐。
婆婆说我奶又少又稀,必须要喝,还说再难喝为了孩子也要喝。
跟妈妈们一聊,发现最后变成大奶牛的几乎没有,变成小胖子的却不少。
催奶汤,也叫做下奶汤。基本都是一些奶白色的浓汤,比如说猪蹄汤、鸡汤、骨头汤、鲫鱼汤等等。
传统观念认为,催奶汤能够让哺乳妈妈的产奶更快、更多、更强。
到底是为什么,奶白浓汤被委以重任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吴向琳老师,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么多年来,中国家庭对于催奶汤的误解。
中国家庭为啥迷恋催奶汤?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催奶汤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产后必喝第一汤」。
中国人向来认为只有「大补」、「重油荤」才能身体好,包括猪蹄、鸡肉、鱼肉等等这类食材,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了营养的代名词。
曾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们只能在产后坐月子时吃上油荤。油荤食材被炖了又炖后形成的奶白浓汤,必然被认为是集全部营养之精华。
再加上奶白浓汤的颜色,看上去和妈妈乳汁十分相像,正中了老一辈常挂在嘴边的「以形补形」。
于是很多人就会默认:奶白浓汤=产奶。
油荤是营养的,喝得越多奶量越大,为了让宝宝喝到更多、更有营养的乳汁,这浓汤,妈妈们不喝也得喝!
可是,催奶汤真的催奶吗?真的能让母乳更有营养吗?
催奶汤真的催奶吗?
不催!
我们收到很多妈妈的留言:
为什么喝了浓汤后,确实乳汁变多了?
开始没有奶,硬是喝了好多天的浓汤,给喝出来了。
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常识:母乳分泌是按照规律变化进行的。
在准妈妈临近生产前,乳房已经可以分泌少量乳汁,产后当婴儿开始吸吮乳头,则乳汁分泌很快增加。
通过宝宝吸吮,可以有效促进母乳排空,减少乳汁淤积,降低乳腺炎的发生。
宝宝的吸吮对促进母乳分泌、以及乳腺管疏通较为关键。
大约90%的新生儿在吸吮乳头3~5分钟后,就可以吃到母乳。
当然,不同的妈妈,因为个人体质、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会存在差异。
催奶汤让母乳更有营养?
不会!
浓白的鱼汤、肉汤、猪蹄汤、骨头汤,之所以呈白色,是由于脂肪和蛋白质发生了乳化,呈现乳白色。
奶白浓汤里不仅含有大量的脂肪、胆固醇,营养成分也大约只有肉的1/10,并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营养价值。
不仅营养价值低,浓汤里的盐分、嘌呤(注:在体内变成尿酸,尿酸过高会引起痛风)、脂肪含量也非常高。喝多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加重高血压、高尿酸、肥胖等风险。
更何况很多妈妈一天要喝上好几大碗!
其实在不同的分泌阶段,母乳已经含有足够的营养了。
母乳分泌总共有3个主要阶段:初乳(产后5~7天分泌)、过渡乳(产后7~15天分泌)、成熟乳(产后15天以后分泌)。
从初乳到成熟乳,母乳中的蛋白质略有下降,而乳糖和脂肪略有上升。乳汁成分能够随着婴儿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而调整,是母乳的最大优点。
只要做好哺乳期营养的均衡摄入,绝大多数妈妈的母乳中,无论是蛋白质、乳糖、脂类,还是其它各种营养素,比如说盐分、抗体、免疫物质等等,都完美满足了4~6月龄内足月儿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维生素D除外,需额外补充)。
如果期望通过大量摄入荤汤、肉禽鱼蛋等动物性食物,提高母乳中这些营养素含量的愿望,是一个误区。而且反而对妈妈的身体造成过大的负担。
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孩子我负责。
面对油荤的催奶汤,面对各种不科学的下奶法,面对老一辈的旧观念,我们必须要有理有据地去说服他们。
如果有的妈妈,愿意把浓汤当作一枚安慰剂,愿意承担大量摄入可能会带来的健康风险,当然也无可非议。
但是无论如何,妈妈们想要奶水充足,做到下面这18字真经才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