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
这样的说法毫不夸张,甚至还不够全面。毕竟我们除了思考一日三餐吃什么,还有下午茶、夜宵、零食……
无论何时何地与何人在一起,“吃什么?”都会是一道每天必答的世纪难题。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本神奇的书里,它告诉我们: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有千千万万种正确答案。
没错,这本“答案之书”就是菜单。
吃货朋友曾打趣地说告诉我:“我读过最认真的书,其实是菜单”,相信信不少人也有同感。
这么一来,菜单这本书的设计就值得我们思考一番了。
书有厚薄,菜单也是如此。就像一本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会有开头、正文、结尾一样;菜单无论是薄是厚,也都有它的起承转合。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整个菜单的价格顺序、品类顺序都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要考虑的是价格顺序。
大多数顾客在看菜单的时候都会格外注意价格,但是对于经营者而言,告知价格并不是一份菜单的本意。
在这本“答案之书”里,食物才是答案,价格不是。因此菜单需要强调菜单的食物选择,而不是价格选择。
按照顾客的心理,便宜的价格当然是最优选择,这就需要经营者在价格排序的时候多留心一点了。
按照从低到高或者从高到低这样的规律排列,虽然顺从了顾客的心意,却是不利于店铺经营的。
太有规律的排列会提醒顾客注意价格,而导致顾客选择价格最低或偏低的菜品。
不妨打乱一下价格的顺序,高价低价穿插着排列,这样顾客便会将注意力先放在选择菜品上,然后再看价格。
其次要考虑的是品类顺序。
一餐饭的主要部分一定要放在菜单的首部,如同一个精彩的开头才预示着一个好故事一样。
顾客在走进一家店时,往往会从主食或者特色菜开始,在这之后才是冷盘、甜点、饮料等等。
因此,在品类排序时,可以将有主食和特色菜放在开头部分,之后在陆续按照顾客惯有的点餐顺序排列。
在菜单的结尾可以适当突出一些利润高、售价低的单品。
一点一点地累加会让顾客觉得增添的花费不会太多,“既然不贵,就再点一些吧。”
给菜单上的菜品起好名字固然重要,但是都说“百闻不如一见”,配图在菜单里可不是个配角。
文字的叙述是十分有限的,而图片的表现力就大多了。
想象一下,一份油焖大虾前面无论是加上霸王、无敌、超级美味这类形容词,也终究不敌那一张照片来得直观实在。
菜单最怕的就是配图的大同小异,比如一家面馆,品类再多,也逃不过看上去就是一碗面。这时候,用一个大特写来突出一碗面的独特亮点,就大不相同了。
一个好的菜单,真的能引起大家的食欲。照片越真实,被特写的食物越大,越能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
都说菜单的作用看似微妙,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是直接决定点单收益的。
说完了价格、品类和图片。感觉一张菜单上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
但如果一份密密麻麻、花花绿绿的菜单摆在顾客面前让顾客去选择,显然像大海捞针。
有些店铺会在菜单上面加上很多内容,原料介绍、制作方法介绍、甚至卡路里。
这些可以算作亮点,也可以算作可有可无的信息,因此,不需要每道菜都这样去写。
菜单不是菜谱,在向顾客罗列菜品时,不要过分地暴露营销目的。
抛弃掉一些文字介绍,舍弃一些图片,那些详尽的东西,留给主推菜品来展示就好了。
字体的选择也可以走简单的细线风格,让文字看起来不拥挤,读起来有流畅感。
有留白才会让菜单有重点。菜单简洁大方的表现形式,既便于阅读,也会让顾客的选择变得简单一点。
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书能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份菜单也能制造一些创意来吸引顾客。
用拇指符号代表主推菜、用星型代表招牌菜、用辣椒代表辛辣程度……对于没有强烈指向性消费的顾客而言,小标识都在创意的同时为选择提供方便。
另外,菜名也是菜单上发挥创意的绝佳区域。
韩寒的餐厅“很高兴遇见你”里的菜单,菜名不仅独具内涵也很直观。“你没吃过我的豆腐”、“夏日里的一片红”这样特别的菜名会加深人们对菜品的印象。
一盘简单的豆腐,也能因为有趣的菜名变得不同寻常。
漫画或手绘的形式创作出非实物的菜单,能让顾客自行根据菜名对菜品进行想象,抓住顾客的好奇心理促进点单率的提升。
除了在菜名和图片上的下功夫,还可以试着冲破平面的束缚,做出展开的立体场景。
像贺卡一般的造型、隐藏的菜单卡片设计,能让菜单和顾客之间形成互动。
顾客总希望能在一家店里收获意外的惊喜,而一张有趣又好玩的菜单,会主动为顾客找一个爱上这家店的理由。
“答案之书”里的每一道答案都可以是正确的,菜单里的一字一句一图片一标识,经营者都需要像写书一样去对待。